王维(701年—761年) ,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人,后徙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又称河东人。他九岁就开始写作,被人称作神童。21岁中进士,当过朝廷里掌管音乐舞蹈的官员。26岁以监察御史身份从军边疆。此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朝廷任职,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他受佛教禅宗思想影响很深,以禅悟诗,颇得任性自然的境界。他在诗歌、文辞、音乐、绘画等方面都有成就,是具有多种才能的艺术家。无论是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都有广为传诵的佳作。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传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

诗人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迸发出思乡怀亲名句)(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迸发出思乡怀亲名句)(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寓居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当时他远离故乡独居长安,恰逢重阳佳节,对家乡兄弟们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独在异乡为异客”,首句用一个“独”字、两个“”字,分量极重,造成奇峭、紧凑的句调,表达出“在异乡”、“为异客”、“孤身独处”三层含义。突出了他乡做客之人的孤独感受和对于环境的陌生与不适应。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唐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诗人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迸发出思乡怀亲名句)(3)

每逢佳节倍思亲”紧随首句,不但在衔接上自然而然,而且将客中人在佳节的思乡情怀概括得极为真切和凝炼。以朴素无华的七个字,高度地提炼和概括出人们普遍共有的感情经验,成为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千古传诵。

诗人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迸发出思乡怀亲名句)(4)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后两句笔锋一转,独辟蹊径,撇开自己,不直接写思念兄弟,反而从家乡亲人眼中着笔。设想留在家乡的兄弟们,按照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时,如何牵挂自己:他们在分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意识到今年比往年少了一个人!描绘了一幅兄弟登高、遍插茱萸而独缺自己的图景,表达出对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伤感凄凉。正如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卷五所说“不说我想你,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诗人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迸发出思乡怀亲名句)(5)

全诗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出乎常情。看似平淡,实则更显

深情。

注释:

茱萸: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有浓香,古人每逢重阳节佩戴以避邪。

山东:王维的家乡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