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的历史与特点(世界文化宝库莫高窟)(1)

莫高窟素有千佛洞之称,坐落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在一千六百八十米长的断崖上密密麻麻分布着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七百三十五个洞窟,其中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四百九十二个,共有壁画四万五千米平方米,彩塑两千四百余尊。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窟!

它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建立了敦煌学,全世界有二十几个国家都在研究敦煌学。所以说敦煌是中国的,敦煌学是世界的。

而敦煌的兴衰与丝绸之路的兴衰相关联着,丝绸之路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造就了敦煌文化的高峰, 后因为战争丝绸之路中断,致使敦煌文化湮没在历史的烟云深处。直到十九世纪莫高窟被发现进入现代人视野!

莫高窟的历史与特点(世界文化宝库莫高窟)(2)

Ø 莫高窟开凿的历史背景

公元366年,行脚僧人乐僔云游到敦煌鸣沙山头,对面的三危山在夕阳的映照下放射出奇异的金光有如千佛降临,乐僔认为这里必是佛国圣地,就在崖窟上开凿了莫高窟第一窟进行修行

公元前121年,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收复了河西走廊,随后,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建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并在敦煌设立玉门关和阳关。陆上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又出兵十万收复岭南,并一举攻克南越国,大汉的南部疆域延伸到包括今天广东、广西、福建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兴起。佛教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递过来,越来越多的王公贵族和老百姓都开始信奉佛教,到北魏,西魏发展尤其快,敦煌当地贵族和老百姓自发的捐钱开凿石窟。

从此,宕泉河畔响起了千年不息的斧凿声,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莫高窟连续开凿造像不止,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一千多年的层层累积让人们看到了十多个朝代鲜活的历史画面。

莫高窟的历史与特点(世界文化宝库莫高窟)(3)

Ø 莫高窟壁画的主要内容

莫高窟每一个石窟都像一部永不谢幕的连续剧,洞窟里除了塑有各种佛像之外,墙壁均由彩色壁画梦幻般地展现了佛国世界。

壁画内容有现实写真以及我国寺庙的建筑写实,剩下其它多是经变画,因为佛经内容深奥且不易理解,所以画工们就通过壁画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佛的理念,这样更容易为众人所理解。

故事内容主要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善与恶的较真,借助佛法的威力脱离恶人或者自然环境带来的危机从而阐述佛就在我们身边。大乘佛教的精髓是普渡众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现实生活的记录比比皆是。

莫高窟的历史与特点(世界文化宝库莫高窟)(4)

除此之外还有世俗生活中的播种、生活、宴饮、乐舞、礼佛、 嫁娶、杂技、战争出行等各种场景。让莫高窟成为跨越一千六百年的连续剧片场和古代人物画廊。

虽然壁画内容形式多样,主题都是表达佛的慈悲为怀。无论是战争、杀戮、 贫穷 、饥饿始终挥之不去,不管有多少苦难,多少不幸,经过艺术家的过滤之后,呈现出来的都是健康的,阳光的荒芜中散发着对生命的渴望,苦难中生长着和平的愿景。

经变画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画工均凭借着自己的想象力来塑造。

敦煌画工把通过丝绸之路带过来的印度佛教的菩萨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在中国人心目中女性是给予的,所以从隋代起敦煌塑工就开始去掉了菩萨胡须,让他的腰肢更柔软,体态更丰满。

到了唐代,飞天、菩萨都由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人变身为楚楚动人的宫娥舞女,把敦煌石窟变成了婀娜多姿的女儿国。其中观世音就是中国对佛教再造的一个最典型的形象。

莫高窟的历史与特点(世界文化宝库莫高窟)(5)

Ø 莫高窟洞窟壁画和佛像的工艺简介

开凿的洞窟里凹凸不平,工匠们首先是在洞壁上打地仗,第一层是加入了麦秸的粗泥,第二层是拌了碎草的细泥,最后一层用掺入麻和棉丝的麻刀泥抹光,使画壁如纸。

接下来画师在打好地仗上徒手起线稿,线稿完成后再刷一层白粉接着是一层一层染色。早期用的是矿物质颜料,这些直接来自大自然的颜料赋予敦煌画工少年不变的色彩,最后一道工序是重新勾线称为定型线这一步的关键是描眉点睛称为开脸。

敦煌的粗糙砾岩不能雕刻,工匠们选择了石胎泥塑和木胎泥塑两种方式塑造佛像。也就是在开凿洞窟的时候就先把岩石雕刻成大致体像或者用木头和秸秆雕刻出身形,然后再在表面敷上泥然后再加彩绘做成高大的佛像。

莫高窟的历史与特点(世界文化宝库莫高窟)(6)

Ø 莫高窟藏经洞

藏经洞就是莫高窟的17窟,约在11世纪元代统治者占领敦煌以前,莫高窟的僧徒们考虑到战争的灾难,于是就把寺院历代保存下来的经卷、文书、档案以及佛像画等全部封存在此洞里,然后外筑补壁。

直到1900年夏天,被道士王圆禄发现,在这个不足二十平米的耳洞里竟然封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一世纪的写经、文书和绢画五万多件!

所藏书籍以佛教典籍最多,还有天文、礼法、历史、地理、佛经、医书、民俗、名籍、账册、诗文、词曲、游记、杂写、棋书。成为各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依据和补充参证。其主要部分又是传统文学中不可多见的资料,价值尤为珍贵。所以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四大发现之一。

敦煌遗书以汉文最多,又有吐蕃文、回纥问、西夏文、蒙古文、粟特文、突厥文、于天文、梵文、吐火罗文、希伯来文等多种古代民族文字。成为研究这些古代民族文字和语言以及民族历史宗教文化的珍贵资料。

莫高窟的历史与特点(世界文化宝库莫高窟)(7)

藏经洞的发现让沉寂了数百年的敦煌莫高窟重新进入现代人的视野。随后正在丝绸之路挖宝的外国探险家闻风而来,软弱无能的清政府并不能保存这些经书卷轴。不识字的王道士被外国来的探险家蒙骗,仅用微薄钱财搬空了藏经洞所有文献。主要代表一个是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他拿走了大部分的文献,还有法国中亚考察队队长伯希和。目前部分文献在美国博物馆和法国博物馆保存。

Ø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莫高窟作为世界最大佛教艺术宝库每天都吸引着来自全世界上万的游客观赏,而大量的游客带来的人为影响让莫高窟不堪重负,莫高窟现存的四百九十二个窟几乎每个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

科学家在莫高窟每天都在进行壁画修护,这样的工作已经持续了七十多年,还将继续下去。

敦煌辉煌的文化也吸引着众多杰出画家奔赴莫高窟,自发临摹壁画,保护敦煌文化。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青灯孤影,甘守清贫,终其一生画壁临摹!

为了使文化宝库完整的保存下去,科学家们利用计算机数字采集信息还原色彩永久保存永远流传保存下去。

莫高窟的历史与特点(世界文化宝库莫高窟)(8)

置身于石窟中看到五彩斑斓的壁画足以让你感受到敦煌灿烂且丰富多彩的文化,非常的神奇。栩栩如生的佛像大慈大悲的神韵,给人一种依托感。嘴角微微上扬,眼神中散发着垂怜众生的慈悲让整个洞窟显得明亮而温暖。

就是这样数以万计默默无闻的画匠,他们终其一生的创作惊艳了整个世界,给佛教信徒创造了重要的精神依托。

如果有机会,呼吁大家一定要去一次莫高窟,当你站在洞窟那一刻才能真切的感受到佛教的文化艺术且理解艺术高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