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几篇,在这里做一个总结,梳理一下通篇的逻辑,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孙子兵法第24计?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孙子兵法第24计(孙子兵法计篇逻辑)

孙子兵法第24计

读完几篇,在这里做一个总结,梳理一下通篇的逻辑。

1.计,非36计,非阴谋诡计,非奇谋巧计。而是计算,做实力的对比分析,曹操说: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在这里曹操不仅给了计的地点,也给了计的顺序,这个顺序,跟孙子后面提到的五事的顺序还是略有不同的。

2. 开篇,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用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定义了“兵”,这是关系到我们的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够不加以重视,在开篇就让我们树立起一种敬畏之心,所以我们的讨论是非常严肃和谨慎的,我们牺牲了趣味性和效率,来求得一套能够帮助我们解生死存亡的一整套方法。之后的一个“察”字,引出了“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经、校、索都是察的方式,有先后,又层层递进,具的逻辑就是通过经(经纬,相对,想象一下地球的经线是怎样的,更能够理解这个字,又如经天纬地),列出我们处理“兵”的5个最重要的方面,道、天、地、将、法,接着又对这五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就好比给我们的思维搭建了一个框架结构。之后“校之以计”,校什么?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七个方面同样也有顺序便有了轻重,一个“孰”字告诉我们有对象,告诉我们这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然而时间在流逝,各种情况也在不断地变化当中,我们即使有了这些对比,也难以保证情况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所以一定要通过索其情而达到我们了解到的彼我情形的相对准确性,最后一定要严格落实“索其情”。这是计篇的第一部分,最后用“吾以此知胜负矣”来结尾,告诉吴王阖闾要这样系统思考才能够在战前估计战斗的胜负。

3.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这段话,有点儿故事性,我列举我们现场讨论的一种结论。面试一家企业的CEO,董事会觉得你前面说的整体方案和思路没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准备任用你,但是后面是否能够完全按照你的思路来去做呢?你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授权?这个很重要,所以孙子说了这样的话,你要充分信任我,用战必胜,我将留下,如果不能够信任我,用战必败,那我就走了。这些有利的战略思路听我的,我就给你“为势”,这个“为”字充分体现了一种主观能动性,一个“势”佐其外,乃常法(前面的经、校、索)之外也,乘形势之变也。大概是因为,庙算有胜有败,庙算胜也不一定能胜更何况庙算不胜呢?所以在常法之外还要通过“为势”来获取更大的胜算。“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根据己方的有利条件顺应复杂多变的战场形态。

4. 如何为势,如何因利而制权,诡道应该是其中之一。孙子用了诡道十二法来说明如何使用诡道,前面四个更偏重形势,形要藏,势要险;中间四法更偏重虚实,制人而不制于人;后面四法更偏重“多方以误”,就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引诱对方犯错误。总体的原则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诡道无外乎就这么几种,敌我都会用,所以需要看的是谁得到的信息更加准确,谁防范更加严格,谁更能抵制住诱惑,哪一方在“人”这个最不确定的因素上的不利的变动性更小一些,谁更能掌握敌方意图,谁更能占据主宰地位。这样就可能通过“为势”变被动为主动,让庙算不胜,转化为战场上的胜利。然而战场瞬息万变,诡道乃常法之外,固非一定之制,见敌之形,始可施为,“不可先传也”。

5. 最后“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来进行总结,并再次提出庙算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