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bia)唧嘴”是中国人的饭桌陋习,这个似乎人人都明白,但据我观察,仍有近六成的国人对此时毫不在意毫不顾忌,那“吧(bia)吧(bia)”的异响甚至在有的人嘴下能贯穿整个饭局,在纠正了数个身边人无果之后,我对此的态度,也从深恶痛绝转成了迷恋琢磨,这一费上心思不要紧,还真有点心得。

我知道你肯定有点恶心,迷恋“吧唧嘴”?这口味恐怕比捡肥皂还要重上三层吧!别急,我迷恋的不是“吧唧嘴”的人,我是很长时间想不通为什么“吧唧嘴”?

有的人说这还不简单,从小吃饭父母教的不好,没养成好习惯呗。那他们父母为什么也吧唧嘴呢?嗨,爷爷奶奶没教育好,也吧唧嘴呗!咱中国人还不就是这样,往上三辈谁不是农民,吧唧个嘴那不是太正常了吗?!

这大概是大多数人能给出的第一意见,可简单一想就是逻辑混乱,是农民吃饭就吧唧嘴吗?农民天生就吧唧嘴吗?

由此衍生出来的问题还可以有几个: 从爷爷辈上难道进城以后就不吧唧嘴了?中国以前的贵族吃饭不吧唧嘴?贵族为什么不吧唧嘴?贱人才吧唧嘴?贱人为什么吧唧嘴?

哈哈,你是不是生气了?这就对了,这说明两个事情,一,你上心思考这个了;二,你吃饭八成也吧唧嘴!

当初我把这个问题抛到论坛上的时候,各种不忿不满满屏都是,也有貌似一点点文化的,说吧唧嘴是人类本能,而人类太装逼,把抛弃本能当成文明的进步,所以吧唧嘴就成了没有教养的行为了。

这初看起来好像有点道理,但也经不起推敲,中国是人类四大文明之一,“食”乃人类最基本活动之一,五千年的进化,我们的饮食文明就没有进步?为什么在西方如同“当场放屁”一样粗俗无礼的“吧唧嘴”,在中国就是根深蒂固大行其道,超过一半的人保留着这种进化都进不掉的习惯呢?

问题还是又回来了,为什么中国人吃饭爱吧唧嘴?

实际上,早在六七十年前,林语堂就对这个问题认真的思考过了。

他说,吃饭出声,按西餐礼仪,跟放响屁一样粗野,等于对公众的挑衅,新泽西州甚至一度有条法规,吃饭太响者,当场予以拘留,但中国人吃饭尤其是喝到好汤时,“嘬唇作响,咂咂连声”。中西两边对此截然相反的背后,藏着一条很重要的原因,它“阻碍了西方烹调艺术的发展”。

说到这里很多人又灵感大发了,我知道了,当然了,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做饭太好吃了!

拜托!因果顺序要搞搞清楚,人家说的是有了这个原因,中国人做饭才越来越好吃,没了这个起源,老外才至今只能搞搞餐桌礼仪,真上了桌,吃什么其实都差不多,反正都很难吃。

哪到底是什么呢?我先卖个关子,先来研究两个汉字,一个是香臭的“香”,一个是砸吧的“咂”。

有些人为什么吃饭会吧唧嘴(有的人吃饭为什么吧唧嘴)(1)


这个字是“香”的小篆体,下面是口腔里面一条舌头,上面是一条管子直通鼻子到外面,这个象形很容易理解,就是食物要经过口腔的咀嚼才能被鼻子充分的感受到它的香味。

注意这里面有两点意思,一,食物入口后和唾液混合后的香味才是真香味,图中的四道横杠代表的是唾液,这一层林语堂是从吃竹笋悟到的,他发现竹笋闻起来几乎无味,吃起来很鲜,炒出来味淡,咀嚼或才有异香;二,从嘴里反流向鼻腔的气味才是令人着迷的真香,从食物直接飘向鼻腔的气味,差了吃饭的真义;

再来看“咂“。由于网上查不到咂的古老文字,我只能用文字说明。《字汇补》上说:“咂,染指而尝也”。换句话说,中国人做饭是要尝一尝的。这又有人说了,笑话,难道老外的厨子做饭的时候不尝一尝。没文化吧,老外当然也尝,但是和咱们的尝法不一样。刚才我怎么说来着,中国人的尝,是将菜汁蘸到嘴里后,大声的“咂咂”有声的尝,只有这样,才能将食物在口腔中于唾液充分混合,才能充分体会到食物的“香”,只简单的将食物塞到嘴里,不用上力气充分“咂咂”,是难以捕捉到食物的最佳状态的,如果厨师不是这样“咂咂”的尝菜的话,抱歉,你吃到口里是很难享受到“以飨五脏”滴。

说到这里大概也就解开了中国菜为什么那么好吃的终极密码了,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中国人的厨子烹饪的过程中不断用“咂咂”连声这种尝菜方式试味调味,最终将中国菜的味道不断升级创新搞出五千年搞出来的。

很遗憾,西方人讲文明,这一讲文明不要紧,他们的厨子,连尝菜都要默默无声,缺失了做菜最重要的秘宝技术,最终也就败下阵来,所以他们的饭菜,闻起来不错,吃起来一般,就是这个原因,很简单,窗户纸,不戳不破,破了也白搭,因为他们永远也不会这样了,哈哈。

有人说了,不管怎么样,我还是恶心吃饭吧唧嘴,不错,确实不假,但注意,我上面说的是“咂”,不是“吧”,厨师尝菜时“咂”好了,吃客只需要在进食时“砸吧”几下嘴,体会一下厨师的心路历程就可了,确实没有必要“吧吧”的一再影响别人的食欲,吧唧嘴这种陋习,既是文化基因的遗传,也是饮食文化的残留,明白了尝试食物味道的真意,就真的不需要再吧唧了。

所以我的意思,对美食,砸吧砸吧味道,千万别吧唧吧唧吃掉,就可以了。

从今天开始,只咂吧,不吧唧,好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