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天,就有很多男孩女孩开始默默举铁、跳健身操,毕竟谁不想拥有窈窕的腰身、健硕的腹肌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健美人鱼线?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健美人鱼线(别人健身练人鱼线)

健美人鱼线

每到夏天,就有很多男孩女孩开始默默举铁、跳健身操,毕竟谁不想拥有窈窕的腰身、健硕的腹肌呢?

今年最火的健身博主恐怕就是刘畊宏了,你们都跟着跳了吗?

谁还不是刘畊宏男孩女孩呢

来看看刘畊宏的腹肌:

图片来源:刘畊宏微博

这腹肌看着确实有亿点点厉害!在健身减肥时,很多人都会加强腹部锻炼,以拥有“马甲线”和“人鱼线”为终极目标。可马甲线和人鱼线到底是什么?今天来上堂健身课!

01 人鱼线、马甲线是什么?

“人鱼线”通常是男性才有的特征,当男性的腹部肌肉足够发达,皮下脂肪也很薄的时候,腹部两侧接近骨盆的地方,就会出现两条斜下向内的肌肉轮廓线,因形似于鱼尾而得名。

人鱼线

人鱼线在视觉上,对身材有协调美化作用,达·芬奇就曾在《绘画论》中说它是男性身材“美”与“性感”的指标,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绘画和雕塑中,男性大都有“人鱼线”。

雕塑大卫也有清晰的人鱼线:

怕不过审,只能打码了

“马甲线”则是女性的专利,由于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女性的肌肉群不如男性发达,也就很难有“8块腹肌”和人鱼线,但若腹部足够平坦、皮下脂肪足够薄,从胸部以下的肚脐两侧,会出现两条垂直的肌肉轮廓线,看起来就像马甲的两个开襟,因此被称为“马甲线”。

马甲线是女性的专利

人鱼线和马甲线都挺好看的吧?这当然要辛苦锻炼才能拥有。羡慕归羡慕,我先送你一张表情包冷静下。

02 除了好看,腹肌还能干点啥?

腹肌是人体“占地面积”最大的肌肉之一,别以为它只有肚子附近那一块儿地盘,其实从胸部以下,胯部以上,两侧后腰往前全都属于腹肌,几乎涵盖了半个躯干。

当然,这么一大扇肌肉并不是由一块肌肉组成,而是由腹直肌、腹横肌、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4组肌肉形成的肌肉群。

腹肌的肌肉群

绘图:苏义

腹直肌

腹直肌就是人们最通俗理解的腹肌,也就是躯干正面那片上宽下略窄的肌肉,肌纤维垂直生长,可以控制躯干向前弯曲,“仰卧起坐”就是主要靠腹直肌把躯干抬起来。

起不来的仰卧起坐,是你,是我,也是他/她

它的中间有一道贯穿上下的筋膜,横向还有3条,把腹直肌分成了差不多对称的8块网格,这就是人体会呈现“八块腹肌”的原因。这样的构造可以让腹肌在活动时更加灵活,同时也能避免用猛力时,力矩过长而撕裂受伤。

腹横肌

至于腹横肌,你再怎么练、再怎么瘦也看不到,因为……它处于腹直肌的下层。

腹横肌顾名思义,肌纤维是横向生长的,“勒紧”躯干和保护着内脏,“体转运动”便是靠它来实现的。

还记得小时候做过的体操吗?

图片来源网络

另外,当它用力紧缩时,可以给腹腔施压,作用嘛——就是协助胃部呕吐、肠道排便和女性分娩。

你知道我接下来要说什么了吧?要是还找不到腹横肌,那就去厕所拉粑粑找找感觉吧~

不放过任何一个屎尿屁的机会

腹内斜肌与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位于腹直肌的两侧,也就是在肋骨以下、腰眼往前的位置。它们俩是“一对儿”肌肉,肌纤维的方向相反,控制着躯干的侧向拉伸——“体侧运动”就是靠它俩来带动的。

体侧运动

图片来源网络

而马甲线和人鱼线也跟它们大有关系,“马甲线”正是腹直肌和腹内、外斜肌的交界线,“人鱼线”则是腹外斜肌与腹股沟韧带的交接处。

03 别把人鱼线练成“金枪鱼线”

看了这里,是不是你也蠢蠢欲动想练腹肌了?其实,不用练你也有腹肌,它本来就是与生俱来的肌肉,只不过是它不那么容易显露罢了。

如果一个人瘦到皮下脂肪稀薄,即使他丝毫不锻炼腹肌,腹肌也会显现出来(不是让你节食暴瘦的意思)。同理,有的人把腹肌练到极度发达,但肚子上有厚厚一层赘肉,便依旧看不到突显的腹肌。

拳王霍利菲尔德就是典型的腹肌发达,却不显露

只有既锻炼腹肌,又控制皮下脂肪,才能有那种逆天级的腹肌出现。

噢对了,就算你练出来肌肉了,但如果不保持,这些肌肉线条也会变形。就拿人鱼线来说,如果皮下脂肪增厚,这道轮廓线会受到脂肪层的牵引改变方向,同肚腩与小腹的分界线相交,变成一道横向的大弧线。

论人鱼线是怎么消失的

这条横向的大弧线因为像鲔鱼(读wěi,也就是金枪鱼)的鳃部线条,人们又称它为“鲔鱼线”……

04 腹肌到底是7块还是8块?

拥有“8块腹肌”是很多人的梦想,然而有些人“拼命练、克制吃”,最后也只出现了7块腹肌——上面是2x3的六块腹肌,下面却只有1块。

于是坊间传说,最下面那两块腹肌是最难练的。其实并非如此,而是有些人天生只有“7块腹肌”。腹直肌的纵向筋膜下端很薄,有些人的天生就与腹直肌融为了一体,自然也不可能再出现“分块儿”,与锻炼和饮食毫无关系。

不过呢,我说这些可能也没啥大用,毕竟很多人的肚子只有“一块”,你说是不是?

撰文 | 曹阳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阿什么爽

本文原载于《博物》杂志2016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