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优秀保护建筑(科技赋能全民共享)(1)

刚刚,第三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推介名单”揭晓,共有13个项目入选,包括10个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和3个科技创新科研项目。这些项目涵盖国保、市保、区保、区文保点和优秀历史建筑等,一定程度折射出目前全市文物保护工程的现状,其展现的“科技赋能文物保护、活化利用全民共享”的特点,是这十年间上海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保护与利用并存,上海努力让老建筑更好地“活”在当下。

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评选推介活动由上海市文物局指导、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主办。今年的一大亮点是新增了3个科技创新科研项目,反映了上海文物保护行业各技术领域对“科学研究贯彻文物保护全过程”的重视。这之中,包括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基于数字化的建筑遗产外立面精细修缮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近现代文物建筑安全精细化评定与抗震性能化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的近代历史建筑全过程保护设计研究。

而10个保护利用示范项目,也体现了科技成果和科学研究积极作用于文物保护。以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大理石大厦修缮工程为例,它将传统修缮工艺与科技有机结合,对建筑屋面、外立面、室内进行了全面修缮。其中,运用了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对建筑的数据进行全面采集;使用内窥镜探查保护构件以及内部构造和损坏情况,为修缮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同时,在重点保护部位采用了传统揩色工艺、贴金工艺、斩假石等工艺,使这幢百年建筑的历史风貌得到维护,更加健康、完整、真实的交给青少年使用,践行宋庆龄先生的嘱咐:“把最宝贵的东西都给予儿童”。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大理石大厦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924年,1953年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亲手创办成立,是全国第一家少年宫。

上海优秀保护建筑(科技赋能全民共享)(2)

麦边大楼(亚细亚大楼)作为“外滩1号”,其建筑形式、材料类型、病害特征在外滩地区乃至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中均具有典型性。本次预防性保护项目针对建筑在日常使用中面临的潜在风险,利用数字孪生建模、物联网监测、人工智能病害识别、外墙及室内日常维护保养等技术手段,实现了文物建筑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主动保护,对外滩地区为代表的近现代建筑的日常主动保护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上海优秀保护建筑(科技赋能全民共享)(3)

在上海,科学的态度始终贯穿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的全过程。比如,龙华塔始建于公元247年,宋代重建,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身八面七层,是上海地区最完好的楼阁式塔之一。此次保养维护工程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最小干预实施“精细化”护理:拆除上世纪90年代安装的泛光照明灯具和管线,消除文物安全隐患;对塔刹贴金剥落部分予以修复,清除屋面杂物、植物等,减少高空坠物风险;对木构件、檐角风铎实施养护,恢复“秋江塔影”的历史意境。

上海优秀保护建筑(科技赋能全民共享)(4)

作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古猗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此番修缮恰逢建园500周年,遵循的也是“安全为先、科学分级、最小干预”的设计原则,对位于明清历史核心保护范围内的10幢文物建筑本体,针对每幢建筑不同现状问题,单独编制设计方案,确保文物安全。同时,邀请南翔当地老工匠,传承和再现非遗泥塑、广漆、彩绘等传统工艺。此次修缮尊重历史原真性,古猗园重现其古典园林之美。

上海优秀保护建筑(科技赋能全民共享)(5)

上海既重视保护修缮,也鼓励活化利用,充分发挥文物保护成果惠及社会的积极作用。比如,传承了李白烈士“电波不逝,信念永存”意志的李白烈士故居,本次修缮工程采用传统工艺对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包括屋面的全面修缮,外墙卵石墙面的局部修缮、补缺,原汁原味的再现联排新里的样貌。更重要的是,修缮后作为李白烈士故居展厅使用,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使红色记忆更生动。

上海优秀保护建筑(科技赋能全民共享)(6)

始建于1923年的“虹桥老宅”(迎宾三路298号)历经百年,不仅是虹桥机场区域现存最老的建筑,而且其中西合璧的风格有其独特的价值。修缮工作始于挖掘人文历史,以科学考证研究填补史料空白,尊重其原真性,完整性,尽可能采用原材料原工艺进行修复,并结合使用新功能加以完善,总体恢复。

上海优秀保护建筑(科技赋能全民共享)(7)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原为陆伯鸿创办的圣心医院,本次修缮是对 2 号、3 号楼外立面和室内空间修缮,外立面水刷石修缮效果较好,并重点协调处理了其他部位与重点保护房间及部位的关系;恢复建筑的历史风貌,展现其丰富的历史元素,保护其独有的历史价值;并对建筑的整体功能,设备设施进行现代化提升,满足了其作为现代化康复医院的使用需求,以及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一部分的展示需求。

上海优秀保护建筑(科技赋能全民共享)(8)

文联老大楼经历史调研和考证,原为花园住宅,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此次保护修缮工程对外立面、屋面和室内重点保护空间都进行了精心修缮,并结合室内特色巧妙隐蔽增设机电设备,同时进行了环境整治和附楼改造,使大楼充分展现历史风貌和延年益寿的同时,实现活化更新、合理利用。该项目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产生了积极的借鉴意义。

上海优秀保护建筑(科技赋能全民共享)(9)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是上海著名的近代观演建筑,此次修缮充分尊重建筑历史风貌,在参考各个时期的门头外观历史风貌后,结合现状对外立面进行精细化分级干预的保护性修复;全面提升剧场整体功能品质,全方位满足现代化舞台演出需求;在演出核心功能基础上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拓展公众文化属性,挖掘并提升了“天蟾”这一戏曲文化“百年老字号”的独特价值。

上海优秀保护建筑(科技赋能全民共享)(10)

公益坊保护性修缮工程保留了66幢老建筑群与8条弄堂肌理,实施整体原址保护,文物点均按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实施修缮,完整保留城市历史记忆。并依托虹口及四川北路周边的历史文脉,以上海弄堂为舞台,将当代艺术“融入”石库门弄堂街区,打造沉浸式文化艺术体验场,让公众得以参与其中,为正在更新的上海弄堂注入活力。

上海优秀保护建筑(科技赋能全民共享)(11)

》》》十项保护利用示范项目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大理石大厦修缮工程

业主单位:中国福利会少年宫

设计单位: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住总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上海协同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龙华塔保养维护工程

建设单位: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

设计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维方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麦边大楼(亚细亚大楼)预防性保护项目

业主单位: 上海久事置业有限公司

参建单位: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建单位: 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合伙)

古猗园保护修缮工程

业主单位:上海古猗园

设计单位:上海原构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上海协同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李白烈士故居修缮工程

业主单位:上海市虹口区文物遗址史料馆

圣心医院2号、3号楼修缮工程

业主单位: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

设计单位: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维方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上海恒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同济大学房屋质量检测站

虹桥老宅(迎宾三路298号)修缮工程

业主单位: 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上海市工程建设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文联老大楼(延安西路238号)修缮工程

业主单位: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勘察单位: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修缮工程

业主单位:上海天蟾逸夫舞台

设计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上海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益坊保护性修缮工程

业主单位:大美房地产开发(上海)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合伙)

施工单位:上海美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上海建浩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三项科技创新成果

基于数字化的建筑遗产外立面精细修缮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编制单位: 上海市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数字化的建筑遗产外立面精细修缮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通过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展示了数字建造与建筑遗产保护有机结合所带来的技术发展与突破,引领和推动了数字化技术在建筑遗产外立面保护修缮领域的创新性应用与跨越式发展,为上海建筑遗产保护修缮贡献了技术力量,提供了积极的参考示范效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近现代文物建筑安全精细化评定与抗震性能化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

编制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近现代文物建筑安全精细化评定与抗震性能化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针对近现代文物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形成了精细化材料检测、结构安全评估、性能化抗震鉴定、低影响抗震性能提升等关键技术与创新成果;通过优化保护利用方案、合理修缮、适度加固等技术手段,为近现代文物建筑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形成多项成果,具有技术创新和示范作用。

近代历史建筑全过程保护设计研究

编制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

近代历史建筑全过程保护设计研究以华建集团尤其是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近年来完成的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和科研课题为主要案例并结合上海地区历史建筑保护项目,针对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前期策划、概念方案前期、施工过程中、工程竣工后等阶段中设计师参与到工程中的工作内容,较为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其中设计技术要点,使之作为保护工程全过程设计内容的重要补充。

作者:李婷

编辑:卫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