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1)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2)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3)

今天是正月十五啦~过完十五,年就真的过去了。

记忆中,过年无外乎是贴春联、拜年、收红包、放鞭炮、团圆饭、祭祖、守岁等“老七套”。

但今天小印跟小伙伴一聊,才发现同事们的过年记忆竟然都这么五彩缤纷。

下面就快来和小印一起了解一下五湖四海的小伙伴都怎么过年吧!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4)

-01-

腹肌除皱er的盛宴

俗话说,每逢佳节胖3斤,作为佳节中的佳节,春节在使你长肉这件事上的威力更是非同一般,可是看了同事们的春节菜谱,小印心想,不胖才怪呢!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5)

比如湖北年夜饭讲究“三蒸”“三糕”“三丸”。

“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更有无丸不成席、无鱼不成席、无汤不成席一说。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6)

仅三系九大盘就集齐了鸡、鸭、鱼、羊、猪等5种肉类,不愧是鱼米之乡。

腊八算是春节的第一块敲门砖,人们在这一天喝腊八粥,欢庆丰收。

而青海人腊八节却习惯吃麦仁饭和腊八冰,这两种食物都有较为悠久的历史。

据《册府元龟》记载,麦仁饭是唐朝高宗时期行军途中兴起的一种食物。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7)

中书令李敬玄率军与吐蕃交战时,将士们将去皮的麦子和各种肉类一起煮,既能饱腹,也方便烹煮,此后麦仁饭便一直流传在青海地区。

腊八冰顾名思义是冰食,旧时人家会去河边凿取何冰,或将井水乘在碗盘中让其结冰。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8)

相传,腊八冰中的冰可以治疗百疾,家畜吃了可以六畜兴旺,饮食腊八冰也反映了青海人民朴素真诚的愿望。

除了吃食,春节招待客人的茶水也颇有讲究。

江南无锡一带的农村用青橄榄泡茶,招待客人,青橄榄两头尖,形似元宝,因此这种茶叫做“元宝茶”。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9)

又因为青橄榄别名“大福(腹)果”,且有“请过来”的谐音,因此该茶也象征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希望喝了“元宝茶”的客人年年发财、岁岁如意。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10)

-02-

真正的“神仙打架”

从祭灶神、拜菩萨、天地神、初五迎财神、初六送穷神到七七神,不过节不知道,原来中国人在过年期间崇拜祭祀的神仙有这么多。

而具体到地方,各地还有各自的“独家崇拜”。

在浙江、四川的一些地方,正月初一早晨有举家出门散步的习俗,称为“走喜神方”。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11)

家长提前从新历书上得知迎喜神的方位,就举家朝此方向走去,以此求得喜神庇佑,获取好运。

鲁迅也曾在《彷徨》中记录了这个名俗活动“出去也须先走喜神方,迎吉利”。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12)

小印认为,如果现在还有这个习俗,倒也不失为一个饭后散步消食,维系家人感情的好机会。

在广东佛山,也有春节出行的传统,只是规模更大,持续时间长,称为“行通济”。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13)

正月十六,家家户户会扶老携幼,从清晨到傍晚,举着风铃,摇着风车,提着生菜,从北向南通过通济桥,以祈求来年平安顺利。

在当地人看来,风车是“时来运转”“一帆风顺”的象征,生菜取其谐音“生财”,而路上清脆悦耳的风铃音则是福音,所以才有“行通济,无闭翳(即无烦恼)”一说。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14)

中国人历来有大年初一“爆竹声中一岁除”的传统,俗谓“接年”。

而在温州民间,还有“关门炮”的传统,全家大小吃了分岁酒(年夜饭)后,要把门外所有的物品搬进门内,意为不让风水外流。

关门时,要放鞭炮庆祝关门大吉,每个鞭炮都要听到双响之声,连放三个,共六声,意为双喜临门,三阳开泰,六六大顺。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15)

-03-

真“火”才能红红火火

自古以来,火和燃烧就常常用于宗教仪式和祭祀,在春节,和“火”相关的活动更是数不胜数。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16)

比如国家礼仪中很早就有元日“庭燎”的规定,《诗经·小雅·庭燎》也曾书“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

古代“庭燎”,即指“宫廷中照亮的火炬”,人们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者是炭火盆,以驱邪或者祭祖。

这个习俗一直延伸至现代,在民间被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烧秦桧”。通常火势越旺越好,这样全家才能消除灾晦,在新的一年兴旺发达。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17)

其实,许多和“火”相关的活动最初都是为了消灾辟邪。

传说大年三十晚,瘟神下凡散瘟疫,正月初六子夜回天宫,在这时“烤头风”能烧掉瘟疫,免病消灾,对孩童尤为灵验。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18)

“烤头风”的习俗主要在淮阴地区流行。

初六子夜来临,大人率领孩子们到田野间、大路旁点燃火把,唱响:

“烤烤头,头不疼;烤烤脚,脚不疼;烤烤肚皮,不拉稀;烤烤屁股乐滋滋;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19)

相较于“烤头风”,流行于西北地区的“打醋炭”则相对科学。最初,人们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在家里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

其实,“打醋炭”也是一种消毒杀菌、预防感冒的方法,《本草衍义》就曾记载“产妇房中,常以火炭沃醋气为佳,酸益血也”。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20)

-04-

秧歌版“假面舞会”

春节期间,各地虽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但歌舞表演却以不同形式在各地上演,彰显着不同民族的风味,舞动起来的春节,也格外靓丽多彩。

在山西汾阳,“地秧歌”是不可或缺的春节节目之一。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21)

这个起源于唐朝时期的秧歌形式,分为以舞蹈为主的“武场地秧歌”和以演唱为主的“文场地秧歌”。

先出场的“武场地秧歌”演员造型独特,舞蹈动作由武术动作和势法演变而来,变化多端,套路丰富,主要有开场大阵、二龙出水、蛇褪皮、蒜辫子、单勾心、十字花、三十六连勾、两条龙双引等。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22)

接着是文场地秧歌的歌手演唱“汾阳磕板秧歌”,歌唱曲子不用丝竹管弦伴奏,没有曲牌,也没有起板和过门,曲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全由演唱者自行掌握,很多时候都是即兴演唱。

旧时的“地秧歌”只是围成圆圈敲打锣鼓,称为“捣秧歌”,到现在已经发展成具有鲜明的民间和乡土特色的文化符号,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23)

在藏族,除夕这天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也会举办盛大的表演,称为“跳神会”。

人们穿着艳丽的民族服饰,戴上奇诡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唢呐等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这场群体的狂欢盛会也预示着来年定会风调雨顺、无病无灾。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24)

“舞春牛”是壮族地区流行的一项春节传统文艺活动,源于古老的牛图腾崇拜,以祈求农业丰收,人畜兴旺。

舞春牛时,两人钻到特制的牛身中去,前者撑牛头,后弯腰拱背舞动牛身,做役牛犁田状,伴随着敲锣打鼓,还会演唱《恭贺歌》《使牛歌》《庆丰歌》等。

“年节佳境,共乐太平,今夜春牛,登门贺庆 ”。

聊聊家乡的春节习俗(聊一聊家乡有趣的春节民俗)(25)

听了这些有趣的春节民俗,小印顿感“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习俗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总体来说,习俗所承载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亘古不变的。

快来评论区和小印一起聊聊你们家乡的民俗吧,如果文中提到的习俗大家有更多了解,也欢迎在评论区给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普及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