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饴弄孙,品茗读书,乃人生二春趣事受李实秋、康健、冒廉泉3位老先生探究《红楼梦》作者精神的感染,复将《红楼梦》、《影梅庵忆语》等古籍仔细阅读,对《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竟有了出乎意料的发现,他就是明末清初享誉当时的如皋才子蒙裔冒辟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红楼梦的作者是冒辟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红楼梦的作者是冒辟疆
含饴弄孙,品茗读书,乃人生二春趣事。受李实秋、康健、冒廉泉3位老先生探究《红楼梦》作者精神的感染,复将《红楼梦》、《影梅庵忆语》等古籍仔细阅读,对《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竟有了出乎意料的发现,他就是明末清初享誉当时的如皋才子蒙裔冒辟疆。
曹雪芹本是作者化名
博学硕儒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1904年撰写的《红楼梦》评论中说:“若夫作者之姓名(遍考各书,未见曹雪芹何名)与作书之年月,其为读此书者所当知”。括号中“未见曹雪芹何名”特有深意,这是明确无误的告诉世人,曹雪芹并不是《红楼梦》作者的真实姓名,只是化名或笔名而已。接着他又说“作者之姓名与著书之年月,固当为唯一考证之题目”。
《红楼梦》的作者在结尾时也写道,“曹雪芹先生正在那里翻阅历来的古史,空空道人便将贾雨村言了,方把这《石头记》示看。那雪芹先生笑道:‘果然是贾雨村言了……’那空空道人听了,仰天大笑,掷下抄本,飘然而去。一面走着,口中说道‘原来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
在封建社会,书写阃闱之事即属有伤风化。《红楼梦》通篇不露淫字,但在坊间流行后,仍遭世人抨击。清中期名仕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说:“淫书以《红楼梦》为最,盖描募痴男女性情……”。一般人士尚有如此认识,最高统治者更不会闻而不问,顺治9年(1652)朝廷就颁布了“琐语淫词 通行严禁”律令。康熙四十八年(1709)曾有圣旨云:“朕惟治天下,以人心风俗为本。欲正人心风俗,必崇尚经学,而严禁非圣之书,此不易之理也……应即通行严禁。”因而在清朝前期,政治迫害严酷,文字狱盛行,涉案者下场悲惨,活人被杀,葬者被开棺戳尸,死于狱中者被戳尸枭首。如戴名世《南山集》案,被牵连者就达300多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问世的《石头记》即《红楼梦》,若署作者真名,无疑是“幼鼠戏老猫——找死!”书中,作者还用了多种方言,写了多种风土人情和饮食习惯,加之用说梦的方式,以规避朝廷在某一特定地域查出真实作者。所以说书中的曹雪芹无疑是作者的化名(笔名)。被胡适先生指认的曹雪芹只是哄了几代人的被作者,即非原创者。在3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数个乃至数十个《红楼梦》版本,有的后期版本中也掺进了北京西山曹雪芹家的故事,但此曹雪芹已非原创者。
2013年红学界纪念曹雪芹先生逝世250周年,即他卒于1763年。红学会副会长蔡义江经长期考证后认为曹雪芹生于1725年。照此算来曹雪芹活了39岁(清代按虚岁计龄)。
问题是按胡适先生认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是1754年问世,该本和之后不久问世的庚辰本在第13回末页眉批中都写了宁国府管理中存在的五件事,并写了读者感受,其中有“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石头记》问世前三十年约为1724年,而此时曹雪芹还未出生。让一个未出生之人创作《红楼梦》,真是欺世盗名的大笑话。更让力挺北京西山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的人士尴尬的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庚辰本》第十一回末尾,用诗句作为批语云:“一步行来错,回顾已百年,古今风月鑑,多少泣黄泉”。庚辰本自问世再向前100年,再加上原创时间以及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时间,作者只能是明朝出生的人了。
关键是,庚辰本第七十五回前单页题记有“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的字样,乾隆二十一年 为丙戌年(1756),根据甲子纪年推算,说明庚辰本只能是康熙时1700年的版本,而不是乾隆时1760年的版本,因为1756年时作者不会去对清尚未到来的1760年的版本,而之前的甲戌本则推断为1694年的版本。当年胡适先生的版本年代误判,明白人一看就知道,因而北京西山的曹雪芹更不可能是《红楼梦》的作者了。
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在《石头记索隐》中开头就说:“《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鲁迅先生在《红楼梦》杂论中也说,“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就是说那时的鲁迅先生也未能确定“曹雪芹”是谁,随着时间推移,有关《红楼梦》原创者的资料逐步显现。<<红楼梦>>第一回开篇就说:“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就是说作者把自己经历过的人和事,作为人物原型和生活素材写进著作中。因而使红学界产生了《红楼梦》是作者自传体小说的共识。《土默热红学》中说,《红楼梦》中有很多地方借用了冒辟疆和董小宛的故事。这种说法有助于破解《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冒辟疆邻家谶言入书
《红楼梦》第一回中写到跛足道人对癞头僧人说:“……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石头投胎因果完结)”。这里提到北邙山何意呢,原来在宋朝初年尚未大统一时,曾在特定范围内传着一句“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山)” 的谶语,意在针对尚与赵宋分庭抗礼的吴越国统治集团钱氏。吴越建国者武肃王钱镠生子50人,他们分布于其所属一军十三州,不少钱鏐子孙在江浙地域的苏州和杭州(后世誉为人间天堂)落户。谶语预言某些有权势的钱镠后人死了之后必葬于大宋疆域内的北邙山,意为吴越国纳土归宋为天意。后来的结果是,第三代吴越国王钱弘俶归宋终老后,葬于故河南府洛阳县北邙山贤相里。随父归宋的文僖王钱惟演(宋初开创西崑诗派的代表人物)及子吴国公钱暄薨后,也都葬在北邙山祖墓近旁。当谶言流传到明代后,就演变为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谚语了,希望成为大富大贵之人,生、葬(历代王公将相把北邙山视为逝后安葬的风水宝地)都有一处好地方。
《红楼梦》作者即主人公起初曾希望自己能成为“补天”之石,死后也能葬在北邙山中。但是在明朝灭亡后,作者因国仇家恨发誓不事清廷,与一批前朝遗民一样存在着出家为僧的避世情绪。书中主人公出家的去向在第一回中已被作者指为北邙山,附近的白马寺曾为皇家寺庙,加之有唐僧取经故事而古今闻名。再则,由上述内容还可以看出《红楼梦》120回本的内容是首尾呼应的,预言和结局是一致的。对于《红楼梦》后40回,鲁迅先生在《清之人情小说》中介绍说,程伟元于藏家、故纸堆中搜集20余卷,重价收购鼓担上偶见10余卷,后整理而成,印证了《红楼梦》120回本早已形成并面世。
《红楼梦》中写贾雨村丢了大如县令后又谋到应天府尹之职,而由苏杭之地来到如皋的望族钱氏中就有两人当上京都府尹(北宋钱勰任过如皋县令后两任开封府尹,最后升至左仆射亦称左丞相;明季钱藻任过顺天府尹)。明末清初,如皋钱氏的东邻是冒家,从主人冒辟疆在年开九秩(80岁)时为钱氏所写谱序中看出,两家是“千金之邻、百年之好”,且为亲戚(冒辟疆之母马恭人是修谱者钱持正的姨妈,钱藻的儿媳是冒日乾之女,即冒辟疆的姑妈),因而冒辟疆也深知以上谶言的含义及演化过程。钱王府以状元街为界分为东府、西府,在雍正戊申年(1728),如皋名士李四载(县志有传)曾撰文,记载了五代吴越国王钱镠来如皋居住(即钱镠王如皋驻跸处)后,延续800年至当时的钱王府大院四址的面积,换算成现在的单位为35万平米(700米*500米)。冒家以集贤街为界也分为东、西两府。当时如皋城里确有声名显赫的四大家族:钱氏――吴越国王钱鏐之后、冒氏――元朝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丞冒致中(号东林,秩正三品)之后,冒辟疆之父冒起宗曾任7省漕储道(相当于今部级);苏氏以苏愚为代表,他曾任明季广西布政使(现谓省长),其女苏元芳为冒辟疆正妻;李氏以李子椿为代表,他曾任崇祯朝吏部主事(职责为管理考核朝廷命官),后迁礼部侍郎。明亡后,参与反清复明被捕,绝食7日而逝。《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在冒辟疆的家乡如皋有如下解读,贾(假)冒连读,假冒即冒充,借指冒家;金钱连读,金可代钱,金陵王借指钱王,也即指钱家,且钱藻有当时因宰相张居正错案牵连撤、复职的故事;“丰年好大雪”原隐指薛家,其意又可释为瑞雪兆丰年,大雪消融后万物复苏,现喻指苏家。苏东坡在宋元丰三年(1080)被贬黄州后,有诗《东坡八首》,其中有写雪后植物复苏的诗句:“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雪芹”隐在其中)。史(姓)在如皋读吏,吏、李谐音,吏(家)代指李家。差不多同时代同一座小城出了4位相当于现今省部级的高级官员,可谓罕事。冒、钱、苏、李为如皋四大家的习惯称谓,至清朝末期仍延用。五任如皋知县的范仕义,在道光十一年给如皋钱氏撰写家谱序言时写道:“辛卯(1831)春二月,奉简命改补是邑,下车伊始,采风问俗,访先贤之遗址,询当代之名流,知邑中有大家者四,曰苏、曰李、曰冒,而钱氏列其间焉……彭祖为(钱氏)始封之祖……(钱)镠,(唐)昭宗时封彭城王,奄有吴越……卒谥武肃……阅十一传至殿前点检(都指挥使)仲达由吴门迁如……”这冒、钱、苏、李四大家发生之事,成为冒辟疆创作时随手拈来的素材。冒辟疆本是一位文学巨匠,他一生中有很多作品问世,仅诗歌就有11种集子。他的诗、文代表作有《巢民文集》、《巢民诗集》、《影梅庵忆语》、《先世前徽录》等。《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中冒辟疆的作品也有不少精品。冒辟疆多才多艺,他不仅诗、文、书法名噪一时,戏剧创作(有传奇《山花锦》、传奇《朴巢记》等)也饮誉四方,其家乐班子名震江淮。
冒辟疆除了深切怀念才华出众的爱姬董小宛之外,还有与一妻多妾及数位金陵美艳歌姬陈圆圆、柳如是、寇白门、李香君、卞玉京、顾横波、马湘兰、董年(小宛之妹)、李湘真、范双玉、顾小喜等(加董小宛为12艳姬—金陵十二钗的原型)相识、相处的体验、感触,加之有自家水绘园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使这位有3025位《复社》同人且为后期领袖的大才子,文思泉涌,矢志不渝,终成文学巨著。
至于《红楼梦》中人物盘的是明代发髻,穿的是明代服饰,任的是明代官职,王熙凤、探春等与贾宝玉的年龄相仿者皆生于“末世”,宝玉又是该书作者的化身,看来作为明末四大才子之一的冒辟疆不应再隐姓埋名了。
作者在第一回中还写明著此书有“醒同人之目”(1999年12月第1版)之意,冒辟疆也编辑《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与之谋合。
近百年后作者真人现出,可慰老前辈了。蔡元培老先生在民国六年(1917)9月所著《石头记索引》中就已将冒辟疆列为贾宝琴的角色,他说“以宝琴之名,与孔子学琴于师襄之故事有关,而推为辟疆”,离将贾宝玉的原型推定为冒辟疆仅一步之距。
大如州(县)显现《红楼梦》
《红楼梦 》第一回中说,甄士隐因住宅隔壁葫芦庙发生火灾毁了家园,携妻儿老小由姑苏阊门投奔本贯大如州岳丈封肃处安身。第二回中说贾雨村中进士后升任封肃所在地的县太爷,如此说来大如州在那时乃为县级建制。实际上当年如皋确乃中华大县,到民国时仍是全国第一大县,堪为大如。大如州的含意为涨到这里来的大范围的地方,与如皋两字本身含义为到水边的高地是一致的,就象如皋巿境内的長江边有一处“又来沙”的命名一样合情合理。这大如州(县)与书中提到的金陵、应天府、扬州、长安等地名都有实地存在,但写法又略带含蓄,如长安并非明、清帝都,只是代指京城。在那“齐民跬步,即蹈非事”的时代,可以看出作者写大如州本意是指如皋,用此障眼法是自我保护的需要。全文最后,作者又强调说,“太虚幻境,即是真如福地”,换言之,作者是说,《红楼梦》中描写了太多的虚幻之地,其实就是真正的实地存在的福祉如皋啊。
再说《石头记》古本中按宗族、爵族、姻戚、宫阃、太医、内监、宾客、奴婢、乐班等分类统计,出现人物456位(因版本不同有计数为460位的情况)。冒辟疆编撰的《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中,自董其昌始至蔡启僔止也出现人物456名(据顾启先生著《冒襄研究》),两者绝非巧合。
冒辟疆在写钱族谱序时,特别说到文僖王钱惟演首创西崑诗体裁,《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十五回的行批中,北静郡王夸宝玉诗作时说:“妙极,开口便是西崑体”,说明冒辟疆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都很喜爱西崑诗体。
桃叶渡小照难撇小宛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有一首桃叶渡怀古诗:“衰草闲花晚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核心是一个“离”字,内容包含了王献之与爱妾桃叶分离的故事,主题是作者抒发怀念小照上的爱姬之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如皋人学说普通话 》一书中把“小照”(画像或相片,古亦称“写照”)列为如皋话,因诗中出现“小照”一词,说明作者是如皋人或在如皋生话过。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说,壬午年(1642)他在金陵参加乡试时,小宛带一妪买舟自吴门江行,遇盗贼而匿芦苇(小宛的此次遭遇使冒辟疆刻骨铭心,辟疆晚年在水绘园建草房取名“匿峰庐”,符合他当时的心情,永远怀念为追求挚爱曾匿于江边山峰下芦苇中的爱姬。此处芦和庐谐音。)中断炊烟三日,惊魂不定,饥饿难忍,至金陵后为不扰冒氏首场文思,在秦淮河桃叶渡上的寓馆(冒辟疆曾“出百余金租河房前后厅堂、楼阁凡九,食客日百人”)又苦等了两日才与其见面。当时来自魏塘、云间、闽、豫等地的《复社》同人,皆感动于小宛的行为,“咸为赋诗作画以坚之”,可见当时影响之大。然而,因辟疆此次乡试只列副榜心中不快,兵火又生(父亲冒起宗因时势处境艰难,辟疆急需前往协助解危),冒、董又暂时离别了。
冒、董之间的深厚情感,在《影梅庵忆语》中所述的梗概是,己卯(1639)初夏,冒辟疆赴金陵应试,方密之(以智)语冒,有秦淮佳丽双成(小宛),年方十六,“才色为一时之冠”。冒辟疆在发榜未获名次后即寻访由秦淮迁居苏州半塘的小宛,几度周折才见到小宛及其母。会面后,小宛说“余母恒背称君奇秀”,即产生嫁冒之诚意。接着就求见辟疆之母,期望如愿。小宛同时对冒说:“终身可托者无出君右”。冒初以“严亲在兵火”婉辞,小宛发誓嫁冒,似江水东流不复返。后来小宛坚持与冒一起出游,在27天内冒推辞不娶小宛27次,但小宛情真意切坚持嫁冒。最终经表面仕清暗中保护东林党人的钱谦益出资,替小宛赎身并用船送至如皋,成全两人之美。后来的情况,如冒说,小宛“在风尘虽有艳名,非其本色。倾盖矢从余,入吾门,智慧才识,种种始露。凡九年,上下内外大小,无忤无间。其佐余著书肥遁,佐余妇精女红,亲操井臼,以及蒙难遘疾,莫不履险如夷,茹苦若饴,合为一人”、“余一生清福,九年占尽,九年折尽矣!”冒曾五年患三次危疾,皆近病逝,都是小宛精心服侍。其中一次病了150天,“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边,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摸。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伸起伏,为之左右翼,凡病骨之所适,皆以身就之。鹿鹿永夜,无形无声,皆存视听。汤药手口交进,下至粪秽,皆接以目鼻,细察色味,以为忧喜。日食粗粝一餐,与吁天稽首外,惟跪立我前,温慰曲说,以求我之破颜。余病失常性,时发暴怒,詬谇三至,色不少忤,越五月如一日。每见姬星靥如蜡,弱骨如柴,吾母太恭人及荊妻怜之感之,愿代假一息。姬曰:‘竭我心力,以殉夫子。’”。上述所言,冒、董深情可见一斑。若干年后,生者望着室内墙壁上空悬着的去者小照.彼时彼景及当时心情跃然纸上,老前辈蔡元培当年也不排除董小宛被抢进清宫的说法,深切怀念小照上爱姬董小宛的主角只能是冒辟疆了。
《红楼梦》中像“小照”在内的如皋话俯拾即是,如早起(早上) 、恶(利害,有能力)、嚼蛆(瞎说)、硬正(人有正气,物件结实)、色相(顺从,听话)、怪道(难怪)、下处(旅店)等等,有的竟是位于距如皋城只数里的南乡杨花桥冒辟疆所建朴巢周边小范围内的专用方言。如第二十五、七十六等多回中出现的“促狭鬼”一词就属此类,如皋城及周边地区用语中有“促煞鬼”之词,两者都是对用歪点子戏弄他人者的称呼。
对于《红楼梦》中不少角色的年龄、性格、品德、气质、体质、才艺、仕途、结局等方面,符合冒辟疆、董小宛两个人物原型的具体内容(如林黛玉多才多艺,薛宝钗性格沉稳,王熙凤善于治家,以及甄士隐之女英莲的身世、难产完劫留下遗腹子以承宗祧等描述,都有着董小宛的影子),网络及有关报刊中已载,本文不再赘述。
小宛化名元春进后宫
董小宛(1624一1651)的外貌十分漂亮,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有“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韻天然”的描述,时人都称其为“绝世美人”。1642年的一天,冒辟疆、董小宛游金山。因为男者风流倜傥(金陵艳女不愿为富人妻、而争为之妾),女者貌似仙女(秦淮八艳之首),竟引“江中四五龙舟冲波激荡而上”来遥望他俩俏丽真容。而“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两人,指为神仙”,呼叫呐喊,久不离去。这种空前盛况被当作故事传至京都,引来“强人”趁小宛在邗关(扬州)时将美艳无比的“仙女”抢去宫中,让少年顺治皇帝亲睹芳颜,悦而封其为妃。再说满族婚俗与汉族迥异,如努尔哈赤娶堂嫂为妃,并行文将比自己小31岁的大妃阿巴亥,在其身后委托儿子代善与其共同生活,只是由于两人未等到努尔哈赤去世提前发生行为而受处理;皇太极把自己的妃子叶赫那拉氏嫁给身边内大臣占土谢图,还把坐月子的妃子赏赐给打胜仗的将军;同治把同一个人家的母亲和女儿都娶为宫妃。因此13岁的顺治帝封27岁的董小宛为妃不足为怪。对于强抢民女入宫一事,朝廷讳莫如深,档案是不会记载的。
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的最后部分写到他的一次梦境,梦中找小宛而不见,正妻苏氏又背对着他流泪,于是大呼曰:“岂死耶?!”因而惊醒。后来将此梦告诉小宛时,“姬曰:‘甚异 ! 前亦于是夜梦数人强余去,匿之幸脱,其人尚狺狺不休也。’讵(岂)知梦真而诗谶咸(都)来先告哉?”文章中小宛被抢之意十分明显。冒辟疆的好友吴梅村对此事的反应是,他在清凉山讚佛诗中以“千里草”、“携双成(小宛)”、“婺女嫁天孙,才过银河拭泪痕,但得大家千万岁”等语暗指董小宛被抢入宫。冒辟疆的门生陈维菘(迦陵、其年)以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曾寓居水绘园多年,欲得冒辟疆母亲马恭人丫鬟徐紫云侍砚,雪窗一夕书咏梅诗百首,后娶紫云为妻,可见冒、陈关系非同一般,他也认为“董承娇女”进宫为妃。与冒辟疆相处30年的挚友龚鼎孳,时任礼部尚书,在《题影梅庵忆语·贺新涼词》中说,“董妃是为董小宛者佐证甚繁”。事隔二百多年,作为辟疆后世的冒广生(1873一1959)先生力辩无此事,也无可厚非。
在《红楼梦》中,作者特意安排元春入宫为元妃(元妃为皇妃之首,皇太极曾将宠妃海兰珠封为元妃)。第五回判词隐指她“虎兔相逢大梦归”。所谓虎兔相逢,一层含义是指虎(寅)年尾、兔(卯)年首的一两天,另一层含义是指兔年的立春在寅年腊月;“大梦归”,即在此间去世。史料载董小宛就是在顺治八年(1651)辛卯正月初二离世,符合虎兔相逢的时间节点。这种情况不应看作巧合,而是作者处心积虑而为之。在第四十八回、四十九回中,作者借咏月诗“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尤可隔帘看”、“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圞(圆)”等句,暗指小宛进宫后,辟疆只能隔帘远视其容颜,寄托希望夫妻团圆的思念之情(有一说法为冒、董幽会,孝庄皇太后发现后小宛被赐死)。
蔡元培老先生在《石头记索引》一文中称《影梅庵忆语》为《隐梅庵忆语》。隐了什么,《影梅庵忆语》中除董小宛离奇去世之外,其余内容都很直白。蔡老在谈到《红楼梦》第五十二回贾宝琴念一首诗的前两句“昨日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时说,“上句言其(冒辟疆)不忘明室,下句则即谓水绘园也。”他又说,“相传董小宛实非病死,而被劫入清宫。” 《红楼梦》第十八回中,叙述元妃省亲时有“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等语,元春怨恨之情显现。在大观园众人陪元妃看完戏后,庚辰本“脂评”文字特别暗示,戏中女主角的结局,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果然元妃后来未能活着回到贾府,这应是当时知实情的批阅者所给的解开全书之迷的钥匙。
据《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506页载,距离小宛去世24年,当冒辟疆的挚友龚鼎孳于1675年逝世后,其在为龚写的哀诗引文中露出了实情。哀诗中说:“戊子(1648年)冬与公(龚鼎孶)把手邗上(会聚扬州),片语平生,悲歌慷慨,雪夜霜天,咸即席限韻,毫端奔涌江潮,鏜鎝鐘鼓者十余夜。庚寅(1650年)春仍约聚邗,纵酒赌诗,不分昼夜者又百余日。时公年36,余正40(正是辟疆庆四十寿诞之年)。公为“金阊行”数千言,夫人画三湘九畹数十尺,合卷合幅,割花边宣炉,两为余寿“金阊行”者,葢详述宛姬从余始末。倡和诗中有,十年朱雀路,花月並亭亭,又棲烏(夜晚归宿的乌鸦)各老长干桺,为余幸復自幸也。公是秋(1650年),以奉常还朝,阅辛卯(1651年)而宛姫逝。壬辰(1652年),余死三日(冒辟疆气死三天)。庚生公与夫人,悲喜不殊骨肉,先寄㕛沂书。云:惨闻辟疆之訃(告),豈脩文催赴玉楼耶,抑宛君招魂去也(或是被已逝的董小宛把魂给招去)。酹酒写哀(以酒洒地以示哀悼),以寄腹車之痛,惟代致之。嗣闻返魂(后来龚鼎孳又得知冒辟疆苏醒,死而复生),屢书坚订‘耦耕偕隐’(两人一同归野耕田)之约。公旋以總憲(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鐫级奉使粤東。丙申(1656年)丁酉(1657年),邗上(扬州)白下(南京),磕头促膝,清溪中秋,倡和不殊畴。昔而眷恋过之,自此衰门风波诟谇,迄今二十年不可極,公竭护持、損眠食。凡公危疑顾虑、为之垂绠者,余皆谢绝。只以‘听天由命、忍辱忘怨’八字销(自我安慰)之。丙午(1666年)归塟,仍过邗关。”
文中“奉常”一词,为旧时礼部掌管宗庙礼仪的官名,任此职者有权(其权责由清初宗人府移交而来)主持皇亲国戚死后的有关丧葬祭祀活动。龚鼎孶曾仼奉常之职是确定无疑的,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多次提及龚奉常。如“时余正四十,诸名流咸为赋诗,龚奉常独谱姬始末,成数千言……奉常云:子不自注,则余苦心不见……己卯醉晤、壬午病晤(与《石头记》批注已楔合)……”笔者录此赘言意为说明,龚鼎孶任奉常时,在朝廷内宫履行职务中亲阅辛卯(1651年)董小宛逝世,是客观存在的史实,“阅”字可作为看、看见或经历解释。“阅”字还有另一种解释,隋朝时期曾经采取“大索貌阅” 的方法建立户籍制度,即在社会上大力搜寻没有落户的民众,在户籍册上记下他们的相貌特征。这里的“阅”字为“记下”的意思,对照上文也可理解为在龚奉常的主持下,记下董小宛辛卯逝世一事。不管“阅”字作何解释,前后文连贯看,董小宛还是死于宫中。世人诟谇的对象是当时的统治者,他人不必着急,只有身临其境地把握冒辟疆当时的心情,才能对解除相关疑虑有所裨益。
当年13岁的顺治,年龄上尚属少年,但已形成非同一般的异常性格特征。《热途纪行》中载顺治“气狭性暴,拒谏太甚,间或手刃作威”。形成这种性格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六岁登基后,有野心且作威作福的叔父多尔衮摄政,常在朝堂上对顺治大吼大叫,致其觉得无比羞辱。二是多尔衮要顺治在朝廷上将“叔父摄政王”改称为“皇父摄政王”,顺治对多尔衮与母后孝庄的异常行为感到极度耻辱。据《鞑靼战纪》载,多尔衮暴亡后,顺治派人“挖出尸体,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以此雪耻。三是孝庄太后不让顺治学汉语、汉俗,且两次指定娘家女孩儿为其皇后,顺治感到十分不满,亲政后产生逆反情绪,因而思考问题欠成熟而又奇特。由于皇帝拥有无限权力,总会有臣下揣测圣意,才会出现让人匪夷所思的、逼小宛进宫的十分荒唐之事。董小宛进宫不久就死了,死后15年怎么又会归葬家乡的呢,笔者从另一件事中看出端倪。顺治不喜欢母后指定的两任皇后,却专宠另一位妃子,但该妃红颜薄命,过早离世。这位妃子去世后顺治帝加封其为孝献端敬皇后。不久,顺治又在24岁时英年早逝。之后,孝庄太后因不喜欢孝献端敬皇后,就取消了其皇后谥号,其神牌也不让供入太庙和奉天殿。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汉族女董小宛进宫,孝庄对她的态度不言自明,而她的棺木是不能进入大清皇陵的。
冒辟疆在82岁述怀诗中仍深情怀念爱姬小宛,“冰丝新飏藕萝裳,一曲开筵又举觞;曾唱阳关洒离泪,并州寂寞当还乡。”并州为太原的古称,曾入宫为妃为后为帝的武则天的出生地,这里辟疆借用并州一句隐喻小宛被抢入宫中。但顾启先生在《冒襄研究》中,将陈维菘去“燕蓟”(今河北、北京地区),释为去“并州”,从而将冒辟疆怀念董小宛说成是怀念陈维菘,其本意不知其详。
《红楼梦》耄耋作者露容
对于《红楼梦》中写的人和事,撰书人在不便明说的时局和环境下,只得采用真真假假、以假乱真的手法运作,这假中藏真,假中必有真。掀开这层梦幻的纱幕,就能发现真正的作者。
《红楼梦》第一回有“三劫”文字出现,按民间说法释为三次劫难。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也写自己曾“五年危疾者三,而所逢者皆死疾”,与上述“三劫”完全吻合。而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和己卯本第一回中,都于写有“三劫”内容这一页的顶部增添了一段眉批,说明佛家对“三劫”的含义另有专门的解释,即“佛以世为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此段文字明白地告诉世人,作者想活满“三劫”即90岁,当时应是80多岁。此前,全国各地关于《红楼梦》作者的讨论中,所涉者无一位的年龄接近满“三劫”的90春光。
冒辟疆活了83岁,伴随着朝代更替和家族兴衰,他与董小宛及众多艳丽女子间的故事,也大多发生在其前半生(《红楼梦》第一回即有“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冒辟疆本名冒襄(1611-1693),辟疆为字,号巢民,又号朴巢。曹为巢的谐音。甲戌本开篇整页印着曹雪芹自题诗曰:“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第五十回,作者借李纹咏红梅诗说道“冻脸有痕皆是血”,第一回“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以及《影梅庵忆语》中冒辟疆说︰“区区泪笔,枯涩暗削,不能自传其爱…赐之鸿文丽藻,余得藉手报姬,姬死无恨,余生无恨”等语,都说明作者意在表示用饱蘸血泪深情之手,把冒、董两人间的动人故事,镌刻于希冀永远存世的顽石之上,十年笔耕终成《石头记》,其中的“血”和“情”的谐音就是“雪芹”。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冒辟疆十年寒窗苦,六次参加科举考试,因在答卷中屡屡评论时弊只列两次副榜,“于国于家无望”,却似娲皇用于补天的三万六千五百块彩石之外的一块顽石,为不虚度人生,遂撰书立说。
上文提到的冒辟疆年开九秩(80岁)的时间,是康熙庚午年(1690)。当年他为西邻钱氏写谱序时提及好友祭酒(旧时国家最高学府的首席长官)吴梅村(伟业),也同时为钱氏写了跋,这间接说明吴梅村当时还活着。
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和己卯本中,涉及该著作名称变更时提及三个人名,第一回正文中说,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鑑》。该页顶部另添加眉批为“雪芹旧有《风月宝鑑》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用之”这样就把冒辟疆的好友“吴梅村”三字完整地嵌入其中。同时也表明,此次的重评者有吴梅村本人和对其十分了解的人。在《红楼梦》第八回中作者写道,当买办钱华等七人向宝玉要几张斗方贴贴,宝玉笑道:“不值得什么,你们说给我的小么儿们就是了”时,眉批中出现“余亦受过此骗,今阅至此赧然一笑,此时有三十年前向余作此语之人在侧,观其形已皓首驼腰矣”。而冒辟疆在康熙丙午年(1666)《赠柳敬亭》(柳敬亭乃南通余西场人士,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诗中写道:“……纵老无家君莫恨,十年雄剑是知音……如今衰白谁相问……红烛青灯照舞筵,当时情绪已茫然,相逢隋苑悲秋夜,记许题诗三十年(记许即记忆中有过许诺,但未兑现)。”眉批和赠诗之语投榫合缝,这里明确示人“作此语者(作者)在侧”,即皓首驼腰之人就是冒辟疆。接着的后文评点中还有签名“梅溪”、“松斋”等字样,这就说明吴梅村、柳敬亭都是评点《石头记》的人物。
吴梅村是崇祯四年进士(榜眼),生卒时间有争议。他是明末清初江左文学三大家(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孶)之一。他与冒辟疆交往密切(含书信往来),曾有出家的念头,在《致冒辟疆书》中曾说:“吾死后,敛以僧装”。冒辟疆在1654年他44岁水绘园刚建成时,将其改名水绘庵,后再加开拓,家乐班住庵中,其余房舍则“半作老僧居”,院中隙地遍栽梅树又称“梅庵”,以便隐逸作“僧人之梦送石头投胎”即创作《石头记》,初名《情僧录》。冒辟疆的7世孙冒铭曾得到一方明代古端砚(18*12*1.5厘米),中间部位刻着冒辟疆未受戒的僧首像,左上方刻着“巢民师属(古同嘱)陈洪绶绘”的款识(此砚现存如皋市档案馆)。由此僧首像可以看出冒辟疆曾有出家之念,与宝玉的归属暗合。吴梅村后来逼于形势任了清廷官员,直至祭酒,在京城工作三年多。同时,冒辟疆的挚友龚鼎孳也在京城任职多年,对官场交往都有所体察。冒辟疆之子谷梁、青若也先后寄居京城多年,对京城习俗、语言有所了解,这些无疑都有助于冒辟疆创作《石头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第八回眉批云:“《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缘于冒辟疆会说多家方言。冒辟疆两岁起,随在外地做官的祖父冒梦龄,分别在江西会昌、四川酆都、云南宁州等地居住了11年,眼界、见识非同一般。14岁归如皋后即刻印《香俪园偶存》诗集,受到当时诗、书、画俱精的南京吏部尚书董其昌的赏识,收为及门弟子。成年后饱览华夏山川,广交天下朋友。冒辟疆广泛的游历和众位亲朋、同人的协助,为书中出现多种方言铺垫了雄厚的基础。对于吴梅村助好友冒辟疆增删书稿理所当然,他已在为国家出力(无异于开篇中所说的娲王补天之石),并非是被弃之不用的“顽石”,看来吴梅村的生平概况不符合原创者的基本要素。作为与冒辟疆同龄、同乡的文化巨人李渔(1611-1680),23岁前就生活在如皋,后来参与润笔《石头记》也在情理之中。
激发冒辟疆创作《石头记》灵感的石头,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有书画刻于其上。1687年冒辟疆之子冒青若遵父嘱,将得之不易的古代宝石携去向大戏曲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索题介寿。孔作《米家遗石归冒辟疆写卷索题》,有“老米孤行世所难,以石授受得知己。剧爱非关罍块形,朝摩夕玩有玄理,君爱古石人爱君,瞻仰法物岂徒尔”之句,此石仍存于世。
国仇家恨促著颠峰作
作为生于明朝末世的冒辟疆,保持了终生不事清廷的民族气节(如冒辟疆已届69岁时,康熙己未年征开“博学鸿词”科,他仍辞不赴),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毛泽东主席曾这样评价冒辟疆:“所谓明末四公子(笔者注:另三位是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较着重实际的,清兵入关后,他就隐逸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引自《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对于遭遇国亡家破者而言,这种埋藏心底的血泪情感,是生活于雍正、乾隆时代的被胡适先生所指的曹雪芹无法体验的。仅在1645年5月25日前后,入侵中原的满清贵族率军攻陷扬州,冒辟疆父亲冒起宗的同年史可法英勇殉国,扬州被屠城十日。据王秀楚《扬州十日记》载,当时焚尸簿记录的被杀害者有80万之众,还不包括跳河、投井、闭门焚缢者及被掳的人。当时扬州被屠城时,让人触目惊心、感愤至极的事件甚多。如《钱节妇传略》中写道:“……氏处围城中,镝锋相攻守,人人计偷求,氏也义不苟。乳儿尚在怀,摩挲泪盈手。举家环之啼,其意定已久。白刃在门前,清池在屋后。刃下生可求,池中死难走。不愿生可求,不虑死难走。抱儿一跃沉,甘泉漱芳口。从容死何难,豁然悟去就。老姑与小姑,追之或恐后。小叔三娇儿,从嫂如从母。一水积八尸,湛湛洁无垢。乱定纷来寻,老鸦守秃柳。多少受禄人,闻之搔白首。”在当时形势下冒辟疆极其痛恨入侵者,并积极参加了抗清武装斗争,在失败后避往浙江盐官途中,又与清军遭遇于秦溪,“仆婢(遭)杀掠者几廿口”,“仅以俯仰八口免”。这种对满清贵族杀人狂的深仇大恨和对爱姬董小宛的深切怀念激发了冒辟疆的创作动力,于是“每夜灯下写蝇头数千”。迫于时势文中不好直言,只得借梦抒发情仇,且隐于字里行间。正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冒辟疆经多年原创和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辛苦历程,用半生心血铸就中国小说史上的颠峰之作《红楼梦》。而胡适先生所指的曹雪芹,其家族是以满清贵族包衣(家奴)的身份,随主人入侵中原的帮凶,即使也遭遇过家难,但他无亡国之恨、无40多年的“半生潦倒之罪”,无愧对“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的“昔日所有之女子”的歉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他也就不可能成为《红楼梦》的作者。
近年来经李实秋、康健两位老先生持之以恒的探寻,2013年9月在冒辟疆的家乡如皋市本土有了惊人的发现,古玩收藏家杨军收藏了笔者所知的最古老的壬申本《增评绘图石头记》,或为1692年(冒辟疆逝世前一年)问世,确切时间待专家论证。书中批阅文字仅出自一人手笔,而且还写明有关段落如何分章节定回目。如第78回眉批为“第70回至78回一大段应分6小段……”当年的大画家王时敏和书画家金石雕刻家戴本孝、戴移孝常寓居如皋水绘园,对刻印《同人集》、《绘图石头记》有着显著贡献,如27回的插图“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黛玉(飞燕)泣残红”与戴本孝的“巢民老人观菊图”的画风技法如出一辙。行笔至此,谁是《红楼梦》原创者比较后就明白了,其人就是冒辟疆,曹雪芹为其化名(笔名)。即如周树人就是鲁迅、沈雁冰就是茅盾一样,冒辟疆就是曹雪芹的幂内真身,水绘园就是大观园的原型。而李渔、吴梅村、柳敬亭、胡适先生所指认的曹雪芹及高鹗、程伟元、戚蓼生、洪昇等人都对《红楼梦》的日臻完善做出了贡献,人们不应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