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广出生于公元999年,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曾巩《隆平集》中记载他的两个哥哥分别是:传永、德征),那时候宋辽之间持续了二十几年的战争已进入了尾声,北部边患既除,国家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繁荣的时期,杨文广凭着父亲的恩荫在禁军中做了一个小官。
《清明上河图》局部
没有存在感的前半生由于没仗可打,再加上宋朝自太宗朝兴起的冗官现象(也就是官太多,衙门机构臃肿),作为武将想要升迁可就难了,只能一直在朝廷里做个堪比小公务员的闲职,一直到1043年,还是一个从九品的武阶(三班奉职)。这一年陕西南部大旱,一个叫张海的人带领饥民搞了起义,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朝廷肯定是要镇压的,于是派陕西宣抚使韩琦前往剿灭。韩琦调兵遣将,杨文广也在列,农民起义迅速被镇压下去。
文广在作战中立功,被授予正九品的殿直,后来就在西北的军中任职。当时范仲淹在陕西任宣抚使,有一次在军中遇到了杨文广,就聊起了军事方略,文广也不含糊,讲得头头是道,范仲淹很欣赏他的军事水平,就将他招致麾下效力。
北宋疆域图
范仲淹当时在今陕西延安地区对西夏防御作战。西夏自从1038年脱离宋朝称帝后,大肆进攻宋朝,宋朝吃了不少亏。1041年好水川之战,主帅韩琦不听范仲淹的劝阻,出兵迎击在好水川口(今宁夏隆德)设下伏兵的西夏大军,结果几乎全军覆没,韩琦、范仲淹因此被贬官。另一方面,西夏由于连年征战,国库消耗殆尽,百姓十分困苦,民情怨声载道,这仗也打不下去了,因此双方都希望和好。于是1044年达成协议,双方止戈,西夏向宋称臣,宋则每年“赐”给西夏大量的金银财物。杨文广1043年到西北军中任职,1044年对西夏就停战了,所以文广在西北军中又没啥建功立业的机会了。
参与广西平叛1052年广西境内壮族部落首领侬智高,起兵5000余人,攻占了邕州(今广西南宁市),并在邕州自立为“仁惠皇帝”,然后招兵买马,一路东征,迅速攻取了10多个州县。侬智高的军队规模很快发展到5万人,迅速席卷了广西、广东各地,并计划北上攻打湖南。
面对南方来势汹汹的反叛势力,仁宗皇帝只好调集西北前线主力前往平叛,大将狄青率军南征。杨文广当时在狄青帐下任职,被任命为先锋。文广在主力大军之前先行抵达桂州,与叛军相遇,但作战不利一度被困。后狄青大军到达,偷袭了昆仑关后,利用了宋军骑兵冲击的优势,大败侬军,夺回了邕州。杨文广在平叛中屡立战功,被任命为宜州、邕州知州,镇守广西。
杨文广艺术形象
得到重用升迁不断宋英宗年间,杨文广已年逾60,皇帝谈起文广,说他是名将之后,又有战功,于是提拔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神宗继位后,又被擢升为兴州防御使(从五品)、秦凤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兴州在今陕西略阳附近,因此杨文广在这一时期又被调回了西北军中。
1067年,西夏又起战端。杨文广的老上司陕西经略使韩琦指挥对西夏作战,派遣杨文广到筚篥修筑城寨抵御辽军。过去修筑城寨,西夏军都会前来捣乱破坏工程,这一次文广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一面放出风声说要修筑一座能喷出珠宝的城寨,一面急行军到达筚篥,并迅速部署好军队严阵以待。西夏军听说城寨还能喷出珠宝,那说啥也得去看看,到达后却发现宋军已有所准备,于是急忙退兵。撤退前还留下一封信,上面写着:“我们回去报告大王,派几万精锐兵马过来打你们,你们等着”,文广估计都被气笑了,趁势率兵追击,大败西夏军。
后来有人同文广论及此战,文广说:“打仗用兵,必须先在声势上压倒对方,抢先一步则能占据主动。此地是必争之地,假若敌方占据了,我们也就没机会了。”,足见文广深谙兵法。皇帝知道打了胜仗很高兴,特意颁布诏书嘉奖,还赏赐了衣服、腰带、鞍马等全套行头。
后来杨文广一路升迁,先任泾州知州并管理镇戎军,后升任定州路副都总管,一直做到朝廷的高级将领:禁军的步军都虞侯。
北宋都城汴梁
最终的遗憾1074年,辽国要求重新划定代州边界,平静了30多年的宋辽边境风云再起。双方在山西代州谈判,辽国代表在谈判桌上磨不过嘴皮子,于是在边境增兵,战争一触即发。杨文广祖辈抗辽,其祖父杨业是死于契丹人之手,其父杨延昭在澶渊之盟前曾上书请求聚歼契丹收复幽云(契丹顿澶渊,去北境数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等数州,可袭而取——《宋史》),文广对契丹可谓是家仇国恨不共戴天,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施展抱负。他多年四处征战,估计一刻也没忘了宿敌契丹,琢磨出了一整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方略和对战阵图,于是将这些上报给朝廷,期望能够再次上阵抗辽,可是还没有等到朝廷答复,老英雄便已病死在任上,享年75岁。
杨文广40岁之前一直是个低级军官,没有机会施展抱负,后来在范仲淹、狄青、韩琦等朝廷重臣的赏识下屡建战功,作为抗辽名将的后人,他一生都没有忘记父祖的志向,然而最终也没有机会完成先人遗愿,洗刷国仇家恨。
后记
至此杨家将三代一门忠烈的故事就全部写完了,本文内容来源主要参考了《宋史》。
杨家后人在史书上并无记载,也没有再出现过名将,但民间却在杨家忠良形象的基础上,演绎出文学作品、戏曲、评书等众多艺术种类,老令公、佘太君、杨宗保、穆桂英、七郎八虎等英雄故事脍炙人口,流传不绝。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忠君封建思想固有不可取之处,但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信念一直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中国人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永远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