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就不缺人才,有的是通过后天努力取得的,而有的却是从小天赋异禀,有高出同龄人的智商,这部分人被称作为“神童”。
在古时有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方仲永被称作“神童”,可是他父亲扼杀受了他受教育的权利,最后泯然众人矣!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说的是小时候有着了不起的智商,长大以后未必出色。因为人才的教育不仅需要人具有正常的智商,还需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如果过早进行“神童”教育,往往会适得其反。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位“神童”家喻户晓,他还跟总理下过棋,轰动全国,国家为其开设第一个大学少年班,集中培养这些“神童”们。他就是宁铂。
宁铂出生于1965年,出生在江西赣州的普通家庭,他的父母因忙于工作,对他疏于管教。但宁铂从小就拥有很高的天赋,记忆力超强,接受能力强,学什么都快。
他出生刚好赶上“文革”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宁铂没有学可上,只能呆在家里。他闲来无事,在房间里翻大人们的书,什么医学书、学围棋书等等,他看了之后,一下子就学会了,看过之后他还试着开药方,下围棋,聪明绝顶。据他父亲宁恩渐介绍:这孩子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这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
有一天,他父亲的好朋友,也是江西冶金学院的老师倪霖,看到这孩子异于常人,想举荐这位天才少年。于是他写长信给当时主管教育与科学的副总理方毅,这封长达10页书信寄出后不久,很快得到批复: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
这时“文革”已结束,百废待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认为“早出人才,早建设国家”,这时成立大学少年班已初具气候,开始掀起一股培养“神童”的热潮。而宁铂是幸运的,能得到总理的青睐,有幸能进入大学少年班,也曾被誉为“中国第一神童”。
在1977年底,中国科技大学的两位老师来到宁铂所在的中学,进行单独考试面试,其中还有两位早慧少年,但只录取了一人宁铂,他的考试成绩也不是最好的。
在1978年初,宁铂应邀来到北京与方毅副总理下围棋,结果他完胜,这事情使宁珀成为我国家喻户晓的“神童”人物,名声大噪。
13岁的宁铂顶着“神童”的光环,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学习物理,国家希望他成为一名科学家。但事与愿违,宁铂并不喜欢学习物理,在大学读了一段时间后,感到无趣,后来他要求转入南京大学天文学专业。他的班主任老师汪惠迪,写申请给校领导,可是得到答复却是:既来之,则安之。
这时的宁铂感到心灰意冷,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但是他又是大家公认的“神童”,又害怕失败。他开始研究佛学与哲学,这为他后来出家为僧埋下伏笔。
在大学里浑浑噩噩混了四年,神童宁铂没有成为大家想象的那样,他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他毕业之后,留校任教,这时的他才17岁,成为当时大学最年轻的讲师。他本有着很好的前程,却想着追寻自己内心的选择,选择与别人不一样的人生。
不过他也想过追求上进,后来三次考研究生,他都放弃了。第一次报考研究生,但报名之后就放弃了考试;第二次,他前进了一步,完成了体检,随后又放弃了;第三次,他又进一步,领取了准考证,但在走进考场前的一刻退缩了。
他为何要放弃考研究生?他是大家公认的神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他害怕失败。顶着“神童”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多次想“挣扎”着离开。
在一次采访节目中,他曾说过:我不后悔进入大学少年班,这里让我学到很多东西,但我不想当“神童”,只想做个普通人。也强烈地批判当下的“神童”教育,认为这是揠苗助长,过早开发人的智力,但情商的培养又没跟上,导致两者不协调,偏离了正常的教育轨道。
后来他结婚生子,与妻子对教育子女问题发生分歧,经常争吵,为此也离了婚。
在2003年,他作出人生中重大的决定:出家为僧。他褪去所有“光环”,决定去佛学里面寻找内心的宁静,以此摆脱对世俗的牵绊。他来五台山脚下,出家为僧,神童也已不再,变成一位普通人。
将近20年过去了,昔日的神童宁铂,如今过得怎样?
据说他在2018年已还俗,还自学考试成为了一名心理咨询师。现在变成了一位年过半百的中年大叔,在他脸上多了些沧桑,少了些少年时期的稚嫩,“神童”这个称号,只是他生命中的“过客”。
这位天才少年的陨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宁铂从小有着超高的智商,但过早地曝光在聚光灯下,给他心理上带来不利影响,且忽略情商的培养,以至于他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的过程,切忌揠苗助长,尊重孩子们内心的选择,让其健康快乐成长。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
如果当年宁铂转学申请得到批准,他还会出家吗?会不会成为一名著名的天文学家?欢迎大家分享您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