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编我出生那年,我们国家还处在最后一场战争之中,那几年我家有四人在军队服役,其中三人开赴前线。

生长在这座西南边陲城市的军人世家,我是同龄人中感受过战争真实面目的人之一。如果给童年时代设定一个主题,那应该就是军队和战争——无论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音乐歌曲、文学小画书……于是毫不意外的,我成了一个战争片影迷,也是二战史爱好者。

兄弟连二战全纪录片(兄弟连为何如此真实)(1)

《高山下的花环》是优秀文学作品,改编成为优秀的电影,那个年代我们很有反思的勇气

战争片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最精彩的影视产品,是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而留下的层层涟漪。在距离战争结束不远的年代,战争片属于英雄史诗,主要用来记录和歌颂胜利一方那些英勇无畏的战士和伟大战役。

因为尚处于战后的震惊和麻木之中,人们很难马上开始主动去对战争进行反思。但是如果隔得时间太长或者因为政权更迭而具有了选择性记忆,又很可能变成全民性的历史健忘症,从而错失了对战争反思、让文明进步的机会。

兄弟连二战全纪录片(兄弟连为何如此真实)(2)

著名二战影片《遥远的桥》,改编自传奇战地记者科尼利厄斯·瑞恩的二战纪实三部曲

于是一些具备才华和责任感的导演,他们把握了这个恰当的时间点,拍摄出具有反思精神的战争片。

这样的战争片首先更加写实,因为战争的真相之残酷,能够让未经历过的后人震惊和恐惧;其次减少戏剧巧合与转折,加入现实的不可控,个体命运在巨大浩劫中毫无选择主动权,甚至毫无价值,这与和平时期的幸福生活形成巨大反差,从而发人深思。

这样的优秀导演往往是战后的第一代,比如宫崎骏,年少的他坐在被燃烧弹炸成一片废墟的东京动物园,思考人类为何进行暴虐的战争,连带自然界和动物也遭殃。

比如斯皮尔伯,他小时候听过很多从欧洲死里逃生到美国的亲戚、邻居讲述犹太人的浩劫。

兄弟连二战全纪录片(兄弟连为何如此真实)(3)

宫崎骏反战作品之一《哈尔的移动城堡》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美国犹太后裔、好莱坞最负盛名的导演、制片人,他的科幻片极具想象力,天马行空同时情感充沛、真挚、寓意深刻并且影响深远。

而他的战争片则强调真实,具有强大的现实冲击力,在场景、道具和历史还原方面有纪录片般的严谨,在表演上注重还原当事人情绪和感受。

兄弟连二战全纪录片(兄弟连为何如此真实)(4)

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斯皮尔伯格这样伟大的导演,可谓幸事

作为斯导的忠实影迷,我对他所有伟大成就中最钦佩的一个,是他在《辛德勒名单》狂揽奥斯卡七项大奖之后,于1994年创办“浩劫幸存者视觉历史基金会”(Shoah基金会),收集二战及其他大屠杀幸存者亲口讲述的影像资料,并制作成视频历史教材。

2015年,Shoah基金会在中国启动南京大屠杀影像项目,目的是让日本像德国一样对大屠杀道歉。

兄弟连二战全纪录片(兄弟连为何如此真实)(5)

上图:2015年10月30日,Shoah基金会执行主席史蒂芬·史密斯在上海出席南加州大学全球会议,与南京大学教授徐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老人共同讨论“记录幸存者故事的重要性”。


1998年,《拯救大兵瑞恩》杀青后,汤姆·汉克斯获赠了一本讲述101空降师506团2营E连战士并肩作战的历史小说《兄弟连》,他买下这部小说改编版权,并把书送给了老搭档斯皮尔伯格,斯导说:“你为什么不早给我?”,于是他们启动了当时史上最贵的电视剧集拍摄。

兄弟连二战全纪录片(兄弟连为何如此真实)(6)

《拯救大兵瑞恩》——史上最成功的战争片

2002年《兄弟连》在美国主要影视奖项上,共各获得15次提名、7次获奖,其中在第54届艾美奖上获得13次提名,获得包括迷你剧/电视电影类—最佳迷你剧等在内6项大奖。

大师出品、巨额预算、卡斯大牌云集等条件下,《兄弟连》剧集的空前成功还得益于一个关键因素——全面、丰富的史料支持。

兄弟连二战全纪录片(兄弟连为何如此真实)(7)

《兄弟连》美国完整而强大的战争史料体系结出的硕果

《兄弟连》原著作者斯蒂芬E.安布罗斯,美国著名二战史专家、传记作家、历史学者。他是斯皮尔伯格的战争片顾问,还是艾森豪威尔指定的个人传记作者。

小说《兄弟连》本身就是一本精彩生动,细节丰富,考证极详实见功底的非虚构类文学作品。作者采用了一线作战部队普通士兵的视角来进行记述——这种“战壕笔记”的写法与官方战史不同,能够让读者更真切地体会到战况的残酷和激烈,一线士兵面对的精神压力和做出的牺牲。

兄弟连二战全纪录片(兄弟连为何如此真实)(8)

《兄弟连》原著文笔流畅、情节精彩、史料详实,是军迷不可错过的优秀军史读物

在美国,士兵视角的“战壕笔记”并不少见,因为美国社会拥有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当时E连就有哈弗学霸,战后依靠退伍军人法案进入高校学习又诞生了一批学霸,这些老兵创作了大量的回忆录。

兄弟连二战全纪录片(兄弟连为何如此真实)(9)

《兄弟连》在改编电视剧过程中还参考了101空降师官方史志,再加上老兵的记忆梳理,凭借这些条件对史实的还原可谓是全方位无死角。在拍摄过程中就有一个细节可以窥见——在比利时拍摄阿登森林“突出部战役”反攻的一个场景时,跟随剧组的温特斯指着一片土堆说:当时我指挥机枪部署在这里。导演随后在那个位置捡到了一枚机枪子弹壳。


写到这里,作为一名二战史爱好者,一个云南人,我在阅读《兄弟连》这样优秀的二战历史作品时,总是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亚洲三大反法斯西斯战场之一的“滇缅印”战场,那些发生的滇西、缅北的血腥残酷较量——抗战后期中国远征军暴揍日军精锐师团,全歼敌军致其“玉碎”的伟大战役。

兄弟连二战全纪录片(兄弟连为何如此真实)(10)

著名军旅作家、军史研究学者余戈的滇西抗战三部曲

自2000年后,国内对抗战史实的抢救性记录与发掘逐渐进入主流社会视野,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抗战历史研究著作,这其中有著名军旅作家、军史研究学者余戈的滇西抗战三部曲:《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1944:龙陵会战》。

余戈首倡“微观战史”写法,是“战壕笔记”的一种相似形式,将国内战史撰写中对重大战役的记述从官方数据、高层战略、指挥官意志下沉到了士兵回忆。

而与美国情况不同,抗战时期的中国士兵大部分是文盲,再加上紧接而来的内战、政治运动,很多中国远征军老兵没有机会留下回忆文字或者影像。

这使得中国的“战壕笔记”撰写难度更大,除大量收集整理珍贵资料和回忆讲述之外,余戈书中也使用了日军相对更完整丰富的战史和士兵回忆录来进行对照、补充。

兄弟连二战全纪录片(兄弟连为何如此真实)(11)

《团长》很优秀,可是,还能有比它更优秀的吗?

时至今日,以“滇西抗战三部曲”为代表的中国抗日战争文学,已经为拍摄优秀的抗日战争影视作品提供了基础和起点。

很多像我一样的战争片影迷、二战史爱好者,仍然期待着中国能有一部《兄弟连》式的优秀作品。因为现实情况更加紧迫,正如《南方人物周刊》在刊载美国二战剧集《太平洋》影评时所写:随着老一辈军人的故去,中国影视人彻底失去了拍摄真实战争影视作品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