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救国,是中国近代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梁启超的名言:“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为国人所熟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救国者们发现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历史,从而,证明这个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一个首要课题。

郭沫若为什么崇尚劳动(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1)

我国前驱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大都是革命家,他们根据革命的需要进行史学研究,唯物史观帮助他们弄清了中国社会的性质,制定出革命的政策与策略;史学著作则是他们用以打击敌人,教育宣传群众的武器。史学为革命服务,这既是中国近代“史学救国”传统的光大,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时代使命。

所谓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历史学,亦可称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学派,是在相互对峙、相互质疑,这样一种百家争鸣的环境中,慢慢成长起来的。这种百家争鸣,不仅有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其以外学派的竞争,还有其内部对于学术的不同看法和各自主张的争论。

这种情况,在二十世纪的时候最为突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以突飞猛进的速度迅速成长起来。而且,在郭沫若以后,更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这些史学家,虽然信奉的都是马克思主义,但是,各自的观点却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在彼此之间的竞争与支撑中共同行进。

郭沫若为什么崇尚劳动(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2)

在以唯物史观作为研究理论指导的前提条件,他们都对郭沫若的史学,展开了坦然猛烈的学术讨论。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场古史分期讨论。

史学家们一边思索着关于理论建设的问题,一边反对不加思索地直接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郭沫若在分析处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理论上,机械性地套用了它。史学家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吸取郭沫若的教训后,开始把唯物史观与中国的实际历史结合在一起。

这其中,以侯外庐为代表,他凭借着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中国古史的掌握,提供了一条独特的思考道路。而且,在这一时期的讨论中,侯外庐和郭沫若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等问题上的讨论,也是最为激烈的。侯外庐,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山西平遥人。

根据记载,侯外庐在1922年,分别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同时攻读法律和历史专业。1927年,赴法国留学,入巴黎大学并试译《资本论》。1930年,回国后,先后任哈尔滨法政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教授,并从事《资本论》的翻译及中国社会史、思想史的研究工作。

郭沫若为什么崇尚劳动(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3)

在史学界,侯外庐与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并称“五老”。

可以说,他们都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而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一个明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并都曾在理想信念指导下,积极投身革命斗争;他们都是为了解中国国情变革现实,而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

在当时,由于受到不同学派观点的影响,人们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可以说是各有见解。侯外庐面对这种情况,另寻蹊径,从自己的理论知识出发进行探索。他发表了一本关于中国古史的研究书籍,书中展示了他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合理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它融入到中国历史中的想法。

不仅如此,他还在书的开头,提出了对古史研究的三个原则。侯外庐心里认为:只有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透彻了,才能合理地解释接下来的问题。不过,郭沫若对此则有不同的看法,他把亚细亚生产方式划分为几个时代,然后,从这一角度出发,划分出不同的社会和时代。

郭沫若为什么崇尚劳动(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4)

但是,侯外庐却认为,郭沫若的做法并没有直面解决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因此,侯外庐格外重视根据亚细亚生产方式,来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规律。他认为:中国古代虽然进入了文明时代,但是,仍然存在氏族组织,因而判断中国古代属于“亚细亚的古代”类型。

这主要是从以下两点可以判断:

一、从氏族组织的保留和土地公有制上来看,侯外庐和郭沫若最初的研究一样,估计殷代时期的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主要生产部门应当是以畜牧业为主。由于,对氏族制残余的认识,所以,侯外庐把中国奴隶社会的开始时间向后推迟,并且,认为:中国的奴隶制到秦汉时期才结束。

因此,在这一点上,郭沫若和侯外庐的认识可以说是基本相似的。

二、在研究了“城市国家”的开端发展之后,侯外庐认为: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有亚细亚的特征。这从周时期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国家是从城邑讲起的,从城邑到国家,由此划分出了城市与乡村。而这种划分,是在氏族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

由于,侯外庐与众不同的想法,诞生出了在当时比较独到的见解,也使他在这一问题上与郭沫若产生了分歧。他认为,郭沫若在这一问题上的研究太过于机械化。

郭沫若为什么崇尚劳动(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5)

另外,除了古史分期讨论以外,侯外庐和郭沫若在对屈原的研究上,也有很大的分歧。

郭沫若认为,屈原的思想实质上,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使他的理想和现实有所差距,从而,导致了他的失败。而侯外庐则认为,是因为屈原的主张,在当时其实只是在原有氏族制度的基础上,修补增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才会失败的。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侯外庐和郭沫若在研究屈原的时候所产生的分歧,其实,正是由于他们二人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研究屈原的时候,带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郭沫若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出发,将中国社会划分为五个时期来研究的。而侯外庐则是从亚细亚生产方式上来研究,两人虽然存在着分歧,但是,他们在总体上来说,其认知大致是相同的。

参考资料:

【《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自序》、《中国思想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