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现代教育报】

↑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阅读能够点亮教师的成长之路,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近日,由民进中央举办的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发布了一份关于教师阅读的调研报告,报告从年龄、教龄、学历、学科和职称等多个维度,分析了不同教师群体阅读的整体概况以及开展跨学科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的情况。针对报告中提出的阅读问题,相关专家和教师给出了有效建议。

青年教师阅读计划(教师阅读调研报告新鲜出炉)(1)

青年教师阅读状况整体不佳

据介绍,当前中小学教师阅读普遍存在泛娱乐化倾向、浅表化倾向、专业化倾向,甚至有很多教师无时间读书的情况。对此,此份调研报告主要从教师基本阅读状况、跨学科阅读状况、数字化阅读状况三方面,探寻了目前中小学教师阅读存在的问题。

调研显示,半数以上的教师在阅读时间、书籍数量、经济花费三方面投入不足,教师基本阅读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从整体调研情况来看,年龄在31~ 40岁,教龄为6~10年的青年教师基本阅读状况水平总体偏低,并且学段越高阅读状况总体水平越低。从学科和学校分布来看,理科教师总体阅读状况水平较弱,村级学校教师阅读水平亟待提升。

分析认为,导致青年教师阅读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生活压力、工作困境和职业困境。教师学段越高,升学压力越容易挤占阅读时间;学科难度的提升也要求阅读品质相应提升;评价考核制度越来越倾向于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业成绩,从而降低了对教师阅读关注度。

在教育科研部门专家和教学一线教师看来,改变教师阅读状况不佳的现状,一方面要求学校从专业成长角度,为教师阅读提供各种可能,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个人从主观上学会“找时间”“用时间”。

北京市十一学校就从学校和学科组层面大力支持教师阅读活动,以组织开展读书沙龙的形式,促进教师持续学习、彼此分享。据该校英语教师、德育主管周劢介绍,为保证读书沙龙活动取得实效,学校一方面定期为教师们推荐教育教学领域的前沿书目,另一方面面向全校教师发布招募令,每位教师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专长选择喜欢研读的书目,加入某本书的读书沙龙,组成相应的读书小组,每组还会配备一名在该领域有一定研究和造诣的骨干教师负责领读工作,定期召集小组成员开展读书研讨,分享书中理论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心得。

周劢还建议老师们要适度改变以往碎片化、浅表阅读的习惯,培养深度思维的习惯。考虑到教师时间紧张,可以聚焦某个主题、某个痛点、某一本书来针对性阅读研讨,依托读书会等学习共同体来助推阅读。还可以多参加有关读书后的分享研讨,主持或参与相关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快速吸收多方研究成果,与课改同步。

针对阅读时间问题,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员张纪元建议中小学教师,可以随身携带一本书,利用每天上下班乘坐地铁公交、排队等候、外出旅途等时间阅读。此外,还可以采取阅读与干家务、专业阅读与文学阅读交叉进行的方式提高阅读效率。“在工作很累,大脑无法工作的时候,可以起身干家务或其他体力劳动,让大脑获得一定休息。同时,当觉得专业书籍很晦涩,阅读起来吃力之时,可以暂时换一本轻松的文学或史学书籍阅读,二者交替交换,让大脑保持清醒且勤奋状态。”

青年教师阅读计划(教师阅读调研报告新鲜出炉)(2)

跨学科阅读行为存在“年龄差”

跨学科学习是目前中小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跨学科阅读也是教师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跨学科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调研报告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跨学科阅读整体具有一定的主动性,高级教师群体跨学科阅读状况较好,高级教师的阅读需求、阅读行为高于其他群体教师。

分析认为,高级教师群体是中小学教师的优秀群体,是教学研究、教学实践的佼佼者,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较强的敏锐性。同时,这一群体自身的素养较高,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完善,往往有较好的阅读习惯。

这次调查还发现,中小学教师跨学科阅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师缺乏有意识的跨学科阅读规划,通过跨学科阅读主动完善知识结构的意识不强;处于职业倦怠期的教师跨学科阅读整体状况有待增强,40岁以下教师跨学科阅读行为滞后。从学科层面来看,从事阅读教学的语文、外语教师跨学科阅读行为状况滞后,这是本次调查比较意外的一个现象。

报告分析指出,语文、外语教师的职前培养分别是放在汉语言文学、外语语言文学两个学科中,经典名著的阅读习惯、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这两个学科重要培养目标,再加上中小学的语文、外语课程最基本的任务是母语和外国语的学习,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教学必然涉及不同学科,因而两个学科教师均有较高的跨学科阅读需求。但由于阅读习惯和时间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以阅读教学为主要任务的语文、外语教师的跨学科阅读行为反而最低。

尽管“跨学科学习”是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十六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才明确提出的要求,但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跨学科学习”的理念已在基础教育领域产生极大影响,不少地区、学校已有了富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和成果,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教师的跨学科阅读。

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就以科研课题为抓手,从区级层面引导中小学开展“全学科阅读”。一方面用以解决学生阅读素养与能力不足导致的学科学习困难问题,另一方面也意在打破中小学教师存在学科本位思想,非语言学科教师普遍缺乏阅读教学指导能力的状况。

作为“全学科阅读”相关课题重要参与校之一,北京一零一中就与海淀教科院合作,于2019年立项了市级课题“中学全学科阅读指导体系建设实践研究”,建立了130余位学科教师深度参与的多学科研究团队,开展了全学科阅读现状调研、阅读资源建设、阅读教学实践及阅读效果评价研究,并撰写完成了12册指导丛书。

北京一零一中校长助理平亚茹表示,通过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学校教师全学科阅读教学意识和指导能力显著增强。学校的最新调研数据显示,93%的老师认为教师广泛阅读是必需的,70%以上的教师认为全学科阅读促进了专业素养提升和育人观念转变,对个性发展、视野开阔、情绪调节等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全学科阅读的理念对教师的个人教学和阅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年教师阅读计划(教师阅读调研报告新鲜出炉)(3)

教师数字阅读素养亟待提升

当前,随着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数字化阅读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内容的可靠性以及信息呈现立体化等特征都挑战着传统阅读,进而改变着师生的阅读习性与方式。因此,教师的数字化阅读素养对学生的数字化阅读素养发展影响重大。

在数字阅读方面,这次的调研显示,数字化阅读已成为中小学教师阅读的主要途径,且受到教师群体的高度认同。有93.9%的教师认为数字化阅读提升了备课质量,93.87%的教师认可数字化阅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可见数字化阅读与教师的备课质量提升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尽管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教师对数字媒介的应用水平并不高,这背后反映出教师的数字阅读素养欠缺的问题。

调研通过分析中小学教师数字化阅读的差异,进一步指出中小学教师的数字化阅读素养整体水平较低,阅读行为和习性处于转型发展阶段,老师们在传统阅读和数字化阅读之间的选择与应用失衡,且缺乏相应的外部条件支持。

报告认为,中小学教师的数字化阅读素养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字化媒介应用水平较低,二是对数字化阅读态度的差异性显著,三是对数字化阅读的利用水平较低。虽然中小学教师都积极选择数字化阅读媒介,但在年龄、教龄、职称、学历、学段等方面总体上呈偏态分布。

在数字化阅读应用方面,23.52%的教师认为难以整合数字化阅读资源,22.02%的教师认为数字化阅读难以深入,21.11%的教师认为数字化阅读容易降低注意力,被无关内容吸引,难以体验到纸媒阅读的沉浸感。调查结果还显示,低年龄段、低学段、低职称、低学历等教师群体反而对数字化阅读应用呈现出较高利用水平,而这种应用水平则随着年龄、学段、职称、学历的升高而降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阅读主阵地的语文学科对数字化阅读的利用并不理想,而作为发达地区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对数字化阅读的利用水平落后于东北地区。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阅读给教师和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成长路径、方式,而且对其教育教学的理念、内容还有方式也会带来深远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在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让教师能够最大化利用数字化阅读的功效。

文字:赵艳国 李继君

编辑:何文洁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本文来自【现代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