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摄影深似海,绝对是每个摄影人内心的感受。爱摄影,看到好景色就压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恨摄影,特别是看着信用卡账单和瘪瘪的钱包的时候。以摄影作为工作实在是一个难得可贵的机缘巧合,但对我本身而言,虽然从事器材编辑工作四年多,但相比于器材我依然更热爱摄影本身的乐趣。可能大家平日里都是看惯了我写各种各样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我与风光摄影的故事。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1)

从这篇文章开始,我们将开启一个全新的系列,“发烧”系列文章。我们将陆续邀请各类职业摄影师、影音行业媒体人、厂商与行业从业者、各类产品经销商、超级发烧友等等,陆续为大家带来一系列的访谈文章。如果您是超级发烧友,也可以通过邮件投稿,讲出您的故事。

对我而言,摄影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一个爱好。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摄影是小学二年级班级秋游,我拿着家里的一台老式雅西卡胶卷相机和一卷焦距去拍照。虽然那一次由于我的瞎折腾,开启了相机的二次曝光,导致那一卷只洗出了五张可以看的照片,但是也是这一次体验,相机这种神奇的东西充分的激起了我的兴趣。再后面,家里送了我一台99元的傻瓜式相机,我就开始了自己的“摄影生涯”。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2)

我摄影生涯的启蒙,源自于这两台相机

如果说胶片相机开启了对于摄影的爱好,那么我第一台自己的单反相机,是2010年11月份购买的尼康D7000。当时并不明白全画幅和APS-C有什么区别,当时别人推荐D700与D7000,我天真的认为D7000像素是1600万像素,比D700的1200万像素,就果断买了刚上市不到一周的D7000套机,外带一支55-300mm镜头。也是从D7000开始,我开始迷恋上摄影,特别是风光摄影的感觉。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3)

2010年11月中旬买到了D7000,第二周我拍到了这张照片,算是风光摄影的第一张成片

“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从某种角度来说绝对没错。自从D7000入坑开始,这些年在摄影上的投入已经陆陆续续超过了20万。从D7000到5D2,再到D800和如今的D850。尝试过胶片摄影,拍摄了几百卷胶片;从镜头发烧,到配件发烧,陆陆续续买过十多套滤镜,还有七八组三脚架,更是有众多摄影包。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4)

从最初的一台D7000,到如今,这还只是器材的一小部分

如果说器材的投入,还是暂时的,那么风光摄影最大的投入,则是行走在路上。随着拍摄深入,城市里爬楼拍摄实际上已经不能满足拍摄的欲望,更希望走出去,去户外拍摄真正的自然风光,或者走出国门去看看不同的世界。说来惭愧,比起旅行达人来说,我从2016年才第一次出过,不过这三年陆续去过了十二个国家,西南、西藏、新疆等地方也是跑过一遍。如果说摄影的前五年是器材的发烧史,那么从2016年开始,已经变成了旅途发烧史。

在说拍照故事之前,我想先聊一聊我对摄影器材的一些理解。和很多朋友一样,摄影修行必然避不开器材,我本身也不是摄影科班出身,一开始对于摄影的爱好是大学时期对于摄影的兴趣,2010年那段时间国内的大众摄影实际上还不算太过于普及,我学习摄影的过程其实很像“老法师”,是伴随着器材发烧而开始的。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5)

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我的主力是一套尼康系统

盘点下我使用过的相机机身,我自己拥有过的机身包括:

尼康:D7000、D800、D850,胶片相机F3;松下:GF2、GX1、LX10、G9;佳能5D Mark II;美能达X700。

如果说机身还不算太多,那么进进出出的镜头数量可不算少:

尼康:Auto 28mm f/3.5、AI-S 35mm f/1.4、Auto-P 105mm f/2.5、14-24mm f/2.8、24-70mm f/2.8、DX 35mm f/1.8G、18-105mm f/3.5-5.6、50mm f/1.4D、55-300mm f/4.5-5.6、70-300mm f/4.5-5.6 VR、70-200mm f/4。

松下:14mm f/2、14-42mm、12-60mm f/2.8-4

图丽11-16mm f/2.8、蔡司25mm f/2、佳能24-105mm f/4、美能达24mm f/2.8和50mm f/1.7

这些器材以当时市场价购入计算,大概16万元左右,加上各类滤镜套装,七八支三脚架,以及十多个摄影包,在摄影器材上的投入已经超过了二十万。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6)

从D7000开始,到如今D850,陆陆续续已经投入在器材上了二十多万

在2010年购入D7000的时候,其实笔者陆续购买了一批APS-C画幅镜头。当时对于摄影的理解就一句话“景色好,随便拍”。看到好的景色,就是一阵随便乱拍,当时只知道大概的曝光属性,知道A/S/M/P档怎么用,但是至于长曝光、拍星空这些事情,并不知道。这样的过程大概持续了一年多,在一年多内陆续从最初的一机两镜,又购买了尼康35mm f/1.8G、50mm f/1.4D和图丽11-16mm镜头。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7)

当年买了一堆APS-C镜头,最满意的是11-16mm,但最后都出了(图为35mmf/1.8)

我开始接触到风光摄影大概是在2011年中旬,从元阳梯田回来之后,看到漫山遍野的长枪短炮的大爷们,我自己只有一个小独脚架架着D7000和11-16mm,我似乎明白了要拍风光首先得买一个三脚架。实际上我购买相机时就购买了一个云腾三角架,但是当时并不明白长曝光的意义,从11年开始,我购买了一个富图宝三脚架,开始了正式风光之旅。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8)

11年在元阳,看到大家的长枪短炮,我意识到,需要个稳定的三脚架了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9)

11年在元阳,靠着独脚架和D7000 11-16mm镜头,拍摄的照片

2011-2012年的寒假开始,我使用了一段时间5D2,这一次高像素的魅力深深吸引了我,5D2的高解析力让拍摄变得非常轻松,基本上放大看细节都是特别清晰的。也是这个时候,高像素机型成为了我日后的购机第一目标。

2012年,其实还有一件事情,就是那一年我买了一套胶片相机X700,也是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胶片拍摄生涯。胶片拍摄和普通数码相机拍摄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我们看不到直接拍摄的照片成像,需要后期冲洗才能知道真正的拍照照片。虽然当时是因为“文艺青年”思想泛滥才买了这套胶卷,事实证明,买了胶片之后,我也的确“文青”了一段时间。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10)

胶片相机实际上是发烧路上的一个副本任务,会让人对摄影有更多新的认识

胶片摄影是很多人摄影路上的必备副本任务,实际上到现在我也保留着胶卷相机没事拍两卷。如今胶卷相机已然不适合干活,但是这种只用思考拍摄的,不用考虑其他内容的拍摄方式,适合烦躁的时候平静下心情。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11)

前前后后一共买了三台胶片相机,最后剩下的是X700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12)

这几年也没少拍各种胶卷,黑白和彩卷基本一半一半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13)

事实证明,虽然曾经文青过,不过我最后还是喜欢拍风光

2013年1月份,购买D800,是我从玩摄影到开始学摄影的开始。从那个年代来看D800的画质是令人惊讶的,特别是RAW文件的宽容度,几乎可以拍完照片之后进行无损调整。这一点不论是D7000还是5D2都是做不到的。拿到D800之后,是第一次感受到拍照是这么简单,只要调整构图、调整曝光,就可以完成拍摄。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14)

换了D800之后第一感觉,后期调整完全不用愁了!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15)

D800让拍照变得非常简单,很多事情都可以让相机去实现不用人为干预

当然,除了机身与镜头,其实我觉得配件的逐渐升级也是摄影发展的重要过程。众多配件中我购买过闪光灯、多款摄影包、多款三脚架、各式滤镜。我认为滤镜和三脚架是其中最重要的配件产品,特别是滤镜的配备。

滤镜这种东西,其实比镜头更加烧钱。因为滤镜由于镀膜和染色缘故,通常都不那么耐用,不论是用了有划痕磨损,还是多老化产生偏色,滤镜都是需要经常更换的,少则一两年,最长也就三四年,这还不包括其中损耗的部分。这些年购买滤镜的成本,加起来也有数万元。

滤镜中,圆镜系统其实相对的简单,反复淘汰之后,如今我每套镜头留下的是一枚偏振镜、一枚ND1000或者ND2000这类大指数ND镜、一枚ND64。而对于方镜系统,就比较复杂了,特别是涉及14-24mm的方镜系统。记得2013年,国内购买方镜14-24mm的方镜选择极少,当时购买的史钛龙的支架和海泰克的滤镜。如今,14-24mm的滤镜系统在国内已经遍地开花,如今我使用的是耐司的支架和滤镜系统。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16)

滤镜绝对是风光摄影中的消耗品,如今一块好点镜子动不动就一千开外了

最后说一下三脚架系统,俗话说不买到第三个脚架是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我的第一个脚架是云腾100元塑料脚架,第二个是富图宝的轻量脚架,第三个则是曼富图055系列。实际上,我发现一只三脚架是不能满足用途的,如今我这里曼富图190和曼富图Befree两支脚架,成为了我日常的主力军。

如今从事摄影工作也有几年时间,很多人总会问拍照技术重要还是器材重要?我认为一开始技巧更为重要,但是随着摄影的深入,器材的重要性会逐渐增加。

一开始,技巧是决定拍摄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是磨练摄影基本功,一方面是开阔视野,了解更多的摄影题材。很多时候我们受制于现有技术和认知,会被摄影题材所束缚。因此刚开始摄影的日子,技巧非常重要。

如果真正从事摄影之后,器材的重要性开始逐渐提升。同样的照片,5000万像素可以拍的清晰锐利,2000万像素就达不到同样的效果。同样是星空照片,使用f/1.4镜头可以做到干净利落,星星清晰锐利,使用f/4镜头就必须提升感光度,画质必然受损。对于摄影而言,技术决定照片美观程度,器材决定照片质量好坏,二者缺一不可。

我在家里拍拍公园拍拍楼,是体会不到风光摄影的乐趣的。多亏了我的大学,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昆明,让我在大学时间可以轻松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实际上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风光摄影的乐趣是在2012-2013年的跨年,那一次我自己一个人一路搭车,走了一趟雨崩徒步之旅。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17)

2012年跨年徒步雨崩,其中的艰苦只有自己知道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18)

正是在雪山脚下,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风光摄影

拍风光的乐趣,就是一个人在寒冷的夜里面对大自然,看着星光闪烁的山谷,看着相机的屏幕上显示出令人震撼的画面。或者是走在陌生的城市,看着地图寻找自己认为可能的机位,然后汗流浃背的拿着脚架爬上爬下,终于拍出一张其他人不常拍到的照片。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19)

风光摄影,有时候就是拼谁能去别人去不了的地方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20)

比如2018年英仙座流星雨,暴雨黄色预警,我们抓住了30分钟窗口期拍到了流星

拍风光有几个里程,第一次拍摄日出日落;第一次拍摄长曝光;第一次拍摄星轨;第一次拍摄星空银河;第一次使用HDR,然后寻求HDR的特有感觉,最后放弃滥用HDR;第一次拍摄延时视频;第一次爬楼,尝试千辛万苦登上城市之巅的感觉;第一次放弃相同机位,开始寻求不一样的照片。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21)

说实话我拍风光,也因为我的大学位于昆明,强光下拍星空的地方可不多

第一次拍摄星空,是令人激动的。但是在云南上大学,最激动的是可以在城市里肆无忌惮的拍摄银河,例如在大学校门口。来到北京之后,实际上工作原因,从2014年到2015年,在北京总是找不到合适的照片拍摄。不过也是这几年,我开始了国内的爬楼拍摄。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22)

北京爬楼照片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23)

北京爬楼照片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24)

北京爬楼照片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25)

北京爬楼照片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26)

北京爬楼照片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27)

北京爬楼照片

爬楼拍摄,是一个不一样的体验。爬楼其实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有时候我们需要用一些特殊方法才能达到楼顶。不过实际上我在北京爬过很多楼之后,这些年更多迷恋的是在世界各地地标打卡,这也是我这些年最乐此不疲的拍摄主题。这里我简单挑选了几张照片,实际上这些年的在世界各地拍摄过的高楼一共有几十座。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28)

新加坡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29)

东京塔的稀有机位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30)

曼谷湄南河日出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31)

胡志明市隐藏机位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32)

马来西亚槟城第一高楼

2016年,有幸被厂商邀请,走了一趟西藏阿里大环线。雪山,一直是我心中最热爱的摄影题材。实际上这些年,从第一次看到梅里雪山之后,雪山一直就是我心中最热爱的拍摄题材。但是雪山,并不是随时可以接近的,因此拍风光的另一个必备技能,就是户外徒步。正因如此,为了拍摄风光,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这些年必不可少的。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33)

回归自然,是风光摄影的本质

详细解读风光摄影(风光摄影修行记)(34)

自然景观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对于风光摄影而言,不是在常见机位拍出常见的照片,要么去别人去不到的地方,等待一般人等待不到的时机;要么旅行世界各地,记录世界各地的不同景色。20万公里旅程,就是这些年不断寻找机位,不断拍摄新场景的结果。

对于风光摄影,实际上循序渐进,不断提升技术,不断找寻新场景的过程。风光摄影烧钱,不在于器材,而在于总是漂泊在外,旅途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样看起来器材的投入实际上要比后期的长期投入少得多。

摄影是一个辛苦的过程,特别是风光拍摄,乐在其中,也累在其中。身为摄影人,这些年实际上并没有觉得自己拍的多好,相反总会看到更多的摄影师出现,看到更多精彩的照片诞生。十一假期,相信不少朋友都会外出拍照,在这里祝大家能够拍到更加精彩的照片,十一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