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易传》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从易学哲学而言,"《易》以道阴阳"(《庄子·杂篇·天下》)。阴阳是易学哲学的核心,是贯穿这一哲学体系最基本的哲学范畴。易学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范畴和命题都是以阴阳这一范畴为基础而展开和讨论的。《易传》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传》)。这是第一次把阴阳当作最高哲学范畴用来看待一切,对待一切和解释一切。阴阳在《易传》中可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 易理阴阳《易传》把易理概括为阴阳。就卦画言,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二卦都是一阴一阳。乾坤以外的各卦也都是由阴阳二爻组成,也是一阴一阳。八卦中的六子卦(震、坎、艮为阳,巽、离、兑为阴)也是相互成对,一阴一阳。六十四卦从总体上可分为三十二个对立卦,也都是一阴一阳。总之,阴阳对立充满了六十四卦,没有阴阳变易,《周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此为卦本意上的阴阳。

2. 哲学阴阳《易传》认为,阴阳是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命题,把阴阳抽象为表达事物对立性质的普遍范畴,视阴阳对立的、依存和转化为事物运动的根本属性和普遍规律。《系辞传》中的阴阳所指极为广泛,包括天地、日月、寒暑、昼夜、刚柔、健顺、明幽、进退、辟阖、屈伸、贵贱、男女等。总之,阴阳对立广泛存在于宇宙,即从自然到社会的一切事物之中。而阴阳又是相互变通、运动变化的,如日月之推移、寒暑之往来、行动之屈伸,所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故“天地交而万物通”。

《易传》在自然方面对阴阳的阐释体现了一种自然哲学,认为“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就是物,是生育万物的实体,所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阴阳在《易传》中作为一种实体的自然哲学观点,在秦汉时期广为流传和发展,成为当时自然科学重要的指导思想。如天文学家张衡的宇宙理论和中医学理论就体现了阴阳与气化相结合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代表了当时自然科学界思潮的主流。

刚柔

刚柔是《易传》中与阴阳相对应的重要哲学范畴,是用以表达天地万物和卦爻对立统一的基本范畴,具有和阴阳相同的性质,但较阴阳范畴层次为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筮法范畴 刚柔主要指卦中的阳爻与阴爻。阴爻与阳爻交替使用,便可出现卦象与卦爻的变化。如“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易传·系辞下传》)。通过刚柔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占卜吉凶,趋吉避凶。《易传》提出了刚柔相济的主张,既主张自强不息,又反对过于刚强。

2. 哲学范畴 刚柔是指自然界中相互对立的两方面,即事物之阴阳对立的两方面。其认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传·系辞上传》)。刚柔相推包括阴阳二爻的相互变化、相互消长,决定了爻象的变化及其相应的吉凶悔吝,反映出对立面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而导致事物发展变化的思想。

动静

动静在《易传》与阴阳、刚柔一道被赋予了哲学内涵,成为《易传》中很重要的哲学范畴。在《易传》中,动是与变(变化)密切联系的观念,如“动静有常,刚柔断矣”,“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易传·系辞上传》)。天下万物,有动有静,或动或静,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如“动静者,天地之气质也”(明代黄绾《明道篇·卷一》),动静是事物的固有属性。《易传》肯定了变化的普遍性,运动的实在性。易就是变易,变易就是变化,变化就是动。《易传》贵动,认为“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易传·系辞上传》)。动与静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易传》基本上能正确地认识动静问题,为中国古代哲学动静范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阴阳分两半(阴阳刚柔动静)(1)

易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