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大约用了两年时间,我以“杜尔冰”这个笔名参与完成了电视剧《大熔炉》和大型话剧《小平小道》的创作,并于今年顺利展现在公众眼前。

《小平小道》对我意义非凡,是我作为一名编剧和父亲邵钧林合作的第一部话剧,未曾想成为绝唱。当我在写这篇创作札记的时候,父亲已经去了天的另一边。父亲一生笔耕不辍,他从一名农家子弟一步步成为军旅艺术家,完全是靠“写”出来的。许多观众应该都看过父亲执笔的作品,如大型话剧《虎踞钟山》《抗天歌》《兵心依旧》等,电视剧《DA师》《沙场点兵》《开天辟地》《井冈山》《红色摇篮》《决战南京》……父亲的作品曾多次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曹禺戏剧文学奖、金鹰奖、飞天奖等,他本人也被评为“中国话剧100周年优秀话剧工作者”和“中国电视剧50周年优秀编剧”。在创作道路上,父亲就是我的楷模,也可能是我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山。父亲曾对我说,作为军队艺术工作者,必须把主旋律题材的创作视为我们坚守的高地,必须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军人使命感中去。

《大熔炉》和《小平小道》这两部作品几乎是同时进行的,经常是刚交了电视剧的剧本修改稿又进入到话剧的热烈讨论中,交错着完成了两部自己还算满意的作品。

创作的故事所发生的年代都在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大熔炉》刻画了三个性格迥异、血气方刚的年轻“小兵”,在部队这所革命的大熔炉里淬炼锻造的成长历程;《小平小道》讲述的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蒙难江西,在新建拖拉机厂劳动生活的那段历史。毋庸置疑,每一部作品都是我呕心沥血之作。写《大熔炉》的时候,一整天都坐在电脑前,眼睛昏花,视力下降,好久都没有恢复。写到兴奋处会跑到玄武湖边站立许久,一言不发,内心不停地翻滚。《小平小道》从排练开始,我就一直泡在排练场,经常是一边排练一边修改。如今,《小平小道》 已在南京演出了无数场次,还在南昌、广州、上海、武汉等地巡回演出。

电视剧《大熔炉》算是我对父辈这代军人的献礼。《大熔炉》表现的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专门写这段时期的电视剧还是第一部。我创作的焦点就是我的父亲和母亲,他们都是70年代的军人,事业、生活和感情的历程,就像一把艺术的刻刀,雕琢他们的年轮、勾画他们的人生素描。

而接到话剧《小平小道》的任务,我和父亲经历了一段难熬的创作历程。为写好这部剧,挖掘灵感,我和父亲凌晨5点坐飞机赶往南昌,来到小平小道。当我们走在小道上,踏着伟人曾经的足迹,触摸无声的机床,在小平亲手种下的桂花树下,感受那段沧桑岁月。 父亲对我说,所有成功的艺术作品绝不是对另一部作品的模仿,也不是表面的色彩和离奇的情节,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对生命的理解和主题的提炼。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讨论争执,决定设立3个不同年龄段的邓小平,即青年邓小平、中年邓小平、老年邓小平,在舞台上分别由三位演员饰演。后来的演出证明,这样独特的人物设计和剧情结构是成功的。

话剧《小平小道》在武汉为省委领导演出完之后,又加场为高校的大学生演出。大幕拉开,我在观众席中“潜伏”下来。当“谁叫我们是共产党人呢”“我还要为党工作二十年”这些台词被激情澎湃的喊出,我强烈感觉到这些年轻人的热血沸腾,感染他们的同时也在深深地感动着我。作为军队文艺工作者,应该坚持创作弘扬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以情动人,努力向观众展示一种对时代新的注解与阐述,再现历史的同时更注重表现跨越时空的寻觅,艺术地营造真实的历史环境和伟大的时代精神。

父亲日记里的文字原创(父亲与我谈创作)(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