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少儿班学习体系(中学少年班数量)(1)

育才少儿班学习体系(中学少年班数量)(2)

作 者丨王峰

编 辑丨陈洁

图 源丨图虫

2022年,47名新生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他们中有3人来自北京八中,2人来自东北育才学校。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八中、东北育才学校是目前少数几家仍在开办少年班的中学。

上世纪80年代,少年班红极一时,清华、北大等12所大学和50余所中小学开办了少年班。如今,少年班已经沉寂许久。

今年高考,北大在初三到高二学生中选拔“物理卓越人才计划”,以及清华去年开始在同年龄段选拔“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再次点燃了超常教育话题。(详见《北大、清华开办“少年班”:超常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超常教育的重点不在大学,而是在基础教育。”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刘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2014年,刘嘉担任科学总顾问的《最强大脑》开播,到今年已是第9季,在社会上掀起过一阵关于超常儿童的讨论。但刘嘉坦言,目前只有少数几所对超常教育有情怀的中学还在坚持办少年班。

超常儿童其实并不神秘。学界公认,超常儿童在人口中的比例为1%,以我国近2亿中小学在读生计算,超常儿童人数约200万人。

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的高级认知功能发展的关键期是10-18岁(小学四年级到高三),因此有必要将拔尖人才的培养向中小学下移。而且,有专家指出,超常儿童如果未能得到及时的因材施教,其超常潜能随着年龄增长有可能会大部分消失。

据介绍,美、英、德、俄、澳、韩、日、新加坡、以色列、新西兰等国都建立了完备的国家英才教育体系,有专家呼吁我国也应针对超常儿童开展体系化的英才教育。

哪些中学输送超常儿童

作为最负盛名的少年班,中科大少年班的新生来自哪里?

21世纪经济报道梳理了中科大少年班2017-2022年共5届少年班录取名单(2019年未公布毕业中学),发现232名录取学生的地域、毕业学校分布极不均衡。

地域分布方面,安徽省(44人)、浙江省 (43人)、江苏省(22人)、湖北省(22人)这4个省的人数超过总人数的56%。以2022年为例,中科大少年班招生47人,其中15人来自浙江省。

此外,向中科大少年班输送人才的中学主要是省会或地级市中学,县域高中数量很少,能够两年以上输送人才的更少,只有安徽省的泗县一中和山东省的莒县一中。

学校分布方面,东北育才学校(8人)、浙江省温州中学(7人)、杭州学军中学(5人)、合肥市第一中学(5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5人)输送的人才数量靠前。

可以发现,一方面,这些中学集中在华东地区这个最重要的生源地,另一方面,除了东北育才学校,其余中学并未开办“少年班”。

为什么中科大少年班的新生主要不是来自中学少年班?这可能与其年龄结构有关。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曾提出,理论物理学家大都在20多岁出成绩,因此中科大少年班开办之初,招收了一大批15岁以下的早慧少年。但目前,公开报道显示,少年班学院绝大多数是16到18岁的学生。

而在各地的中学名校中,很多16、17岁就读于高一、高二的早慧学生,已经在奥赛中取得奖项,即使没有中学少年班,他们也被纳入了大学少年班的招生视野。

比如,北大“物理卓越人才计划”今年从华东师大二附中录取7人,全部在第38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获奖。中科大少年班今年从上海录取2人,也全部来自华东师大二附中。

值得注意的是,开办了中学少年班向中科大少年班输送人才时并不稳定。比如北京八中以超常教育闻名,但除了2022年3人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之外,此前几年没有一人被录取。在21世纪经济报道的梳理中,人大附中早期培养实验项目没有学生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中学少年班的历史

高一、高二的早慧学生可以被大学少年班录取,并不意味着在基础阶段开展超常教育就没有必要。

中科大少年班首次招生时,有的学生只有11岁。过于低龄的孩子升入大学,可能会出现跟不上课程进度、心理问题等,因此,中科大少年班2006年将招生年龄放宽至16周岁。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杨东平2021年6月在《解放日报》撰文写道,我们对于超常儿童的培养,常常只看到“超常”,而忘记了他们还是“儿童”。国外的超常儿童教育非常忌讳把儿童“连根拔起”,使他们脱离同辈人的群体,脱离日常的生活,变成在一个新环境中封闭训练。

这也可以看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这个更适合儿童发展的阶段开展超常教育的必要性。

1984年,天津市实验小学创办了儿童智力早期开发实验班,是我国第一个小学超常教育实验班;1985年,北京八中创办超常教育实验班,是我国第一个中学超常教育实验班。由此,逐步形成了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包含50余所中小学和12所大学的超常教育体系。

位于沈阳的东北育才学校超常教育实验开始于1986年,是我国首批开展超常教育的学校之一,该校超常教育实验部(又称少儿部)办学至今,学制为五年一贯制,实行“小班化教育”,从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当中选拔超常儿童,升入超常教育实验部直接学习中学课程。

不过,进入上世纪90年代,“超常儿童的筛选和培养以儿童的智商为唯一标准,忽略了非智力因素,因此超常教育内容单一化严重,导致一些超常儿童没有成为人才,引发社会热议。”刘嘉说。

以后,超常教育一度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对立面。到2001年,50余所中学超常教育少儿班仅余10所左右,小学超常教育基本上完全停止。

“现在,我国的超常教育仍然处在低谷。”刘嘉说,开展超常教育的中学只有北京八中、人大附中、东北育才学校、江苏天一中学、西安一中、河南新乡一中等不到10所。

多样化培养模式

在培养和选拔超常儿童方面,中学少年班摸索了多样化方式。

北京八中1985年创办了中学超常教育实验班(简称“少儿班”),2010年又开办了智力优秀学生综合素质开发实验班(简称“素质班”),至今“八少八素”在北京市中小学升学家长群体中有很高知名度。

少儿班采取以缩短学制为主的“加速式”少儿班培养模式,素质班采取以宽领域、厚基础为主的“充实式”素质班培养模式,这是两种国际典型的超常儿童培养模式。

其中,少儿班用4或5年的时间完成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8年学业。这样的情况下,不同学段相同知识点要统一整合,比如初高中物理学科的力、光、热、电等知识点统一讲授,数学起始阶段为小学和初中衔接性的知识,之后按照初高中教材的知识点循序渐进。

素质班时间比少儿班充裕,用7年完成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8年学业,在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教材进行统筹整合后,还需适当增加更多丰富内容,包括综合自然科学、中华典籍选读、少年逻辑学、少年哲学、少年法学、少年经济学等大量的校本课程,围绕“小选题”的研究性学习等。

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成立了少年科学院,院长和各研究所所长全部由学生担任,课堂延伸到科研院所,走进国家高端科学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接触前沿课题。

江苏省天一中学也在招收相当数量的少年班,2022年该校招生950人,其中少年班就有100人。

如何选拔超常儿童,也需要科学的标准和方法。

20世纪初,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首先使用智力测验来鉴别超常儿童。他把智商达到或超过140的儿童定义为超常儿童,即儿童群体中智商最高的1%。

但追踪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超常儿童都能成才,这也印证了仅用智商来鉴别超常儿童的局限性。

目前,包含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个因素的“素养”理念已被普遍接受。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刘嘉提出了包含“科学人文”的知识与能力、“发明创造”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三个核心要素的拔尖人才模型。

他介绍,基于该模型的超常儿童鉴别与筛选方案在北京八中、江苏天一中学、东北育才学校以及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中得到应用。

“国际上有很多成熟的超常儿童选拔技术和经验,操作性很强。国内这个领域的专家不少,也有非常好的技术储备,比如北京八中的线上甄别系统,每年北京市有上万名儿童参加。”刘嘉说。

少年班的成才率不低

对于超常教育来说,最具争议的话题是,倾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学少年班,是否得到了同等的回报,即集中产出了人才?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八中少儿班从第五届到第二十届,100%升入重点大学,其中考入清华、北大的共210名,占毕业生总数的34.3%。

到2019年,新乡市一中少儿班共培养了20届2569名毕业生,其中有60多名学生考取清华、北大,考取全国重点大学的比率达90%以上。

但光鲜的成绩背后,亦需要看到,并不是所有超常儿童都选择了基础学科。比如东北育才学校少儿班2017年有6人考入清华、北大,但至少有2人选择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和清华经管学院。

少年班学生中从事科研的比例也不算高。比如到2015年,中科大少年班培养了3162名学生,其中19%供职于科技和教育界,此外还有很多人活跃在企业界、金融界。

刘嘉认为,“北京八中和中科大少年班的成材率远高于普通班。”

对于并非所有人甚至并非大多数人从事基础学科科研,也可以从少年班的办学理念转变上解释。

刘嘉认为,在目标上,超常教育纠正唯“智”教育的倾向,让超常儿童承担历史和命运赋予他们的重任的同时,也尊重他们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以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打造英才教育系统

目前,教育界出现了重新开展英才教育的呼声。

“我国每一万名超常儿童中,仅有2人接受了超常教育,而且主要集中在开展超常教育的大城市;而美国是每一万名超常儿童中有4000人接受了超常教育,在有的州甚至达到了8000人以上。所以,目前我国教育不仅没有享受到人口红利,相反,正在极大的浪费资源。”刘嘉认为。

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调研发现,国内基础教育阶段培养超常儿童的学校,每年招生量加起来不足千人。

据介绍,美国率先把英才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一系列法令和政策加强英才教育体系,到1990年全美50个州都有了英才教育的政策与立法。韩国2000年通过《超常人才教育振兴法》。

目前已有学者建议,根据我国国情,尽快颁布超常教育的法规政策。

朱永新等人2021年撰文指出,建议打破学段限制,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相贯通的英才教育系统,为不同教育阶段的英才儿童提供“全覆盖”的特殊教育服务,具体组织形式主要包括普通班的融合-充实教育模式、英才班的教育模式和英才学校的教育模式三类。

当然,在教育界,英才教育的办学理念还存在冲突。有的主张,按照韩国等国做法,集中在科学、数学和信息三大领域培养超常儿童,有的则主张,不要过早地给超常儿童确定方向,而是应该让他们自由发展。

但总之,英才教育被认为是将超常儿童甄别出来因材施教。

朱永新撰文指出,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排斥卓越、不强求齐步走,而是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适合他自己的最好的教育,同时使一代人的发展成就最大化、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

E N D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 罗新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