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朱丽珍 实习生 刘佳鑫

因为一句“带着妮儿好好过,别散了心”的承诺,山东聊城市莘县朝城镇十里坑村99岁老人贾爱臣,等了整整75年。

1947年,丈夫李广武参军离家而去,村口那次告别竟成了永别。很难想象一个女人,是如何在苦难中,靠着丈夫当初那句嘱托,独自拉扯女儿长大成人。

如今贾爱臣已是四代同堂。幸福之余,心中却仍留有遗憾:丈夫牺牲时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两人也从未有过合影。

贾奶奶的一个念想,有了一群人的接力。7月27日,贾奶奶拿到了一张特殊的画像,这是浙江传媒学院师生特地为她和丈夫画的“合照”,也是两人第一张“合影”。

整整75年,烈士妻子的等与念,不再留有遗憾。

牺牲时年仅38岁(烈士牺牲75年等到99岁的妻子)(1)

为这张特殊画像,她等了75年

7月27日,山东聊城市莘县朝城镇十里坑村,99岁的贾爱臣正在等待一张画像。为此,素日每天都要午休的她,这一天却激动得一刻都没有休息。

另一边,山东东营市红色记忆志愿服务中心特战救援队聊城总队的志愿者彭玉会,早上5点就从家里出发,风尘仆仆往贾奶奶家里赶。为此,她也激动得一夜未眠。

一张画像,普普通通的黑白素描,他们却太清楚其中的意义。画像中的一对人,是李广武和贾爱臣。夫妻俩的样子,被定格在风华正茂的二十多岁。这是夫妻俩第一次被画在了一起。

让贾爱臣期待的一刻终于到来。

牺牲时年仅38岁(烈士牺牲75年等到99岁的妻子)(2)

下午2点多,在山东东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莘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特战救援聊城总队、莘县特战救援公益服务中心等工作人员的见证下,这幅画像正一步步往贾奶奶家中送去。

画像用红布盖着,一路上,有人拉着“送烈士回家”的横幅,有人手捧鲜花。这支热热闹闹的送画像队伍,成了村庄当天的焦点。有仪式感地把画像送到烈属手中,这是烈士和烈属该享有的尊敬和荣誉。

牺牲时年仅38岁(烈士牺牲75年等到99岁的妻子)(3)

这一刻,贾奶奶等待了75年。画像到手,老人一边盯着照片,一边不断抚摸着。女儿李香存则在一旁流着泪,一个劲地问母亲:“像不像?像不像?”

“像像像……”99岁的贾爱臣已经有些耳背,平日里和她说话,总要提高音量重复多遍,但此刻她精神矍铄,仿佛回到了画像里20多岁的年纪,“不胖不瘦,你看这头发,短……”

牺牲时年仅38岁(烈士牺牲75年等到99岁的妻子)(4)

贾爱臣年轻时曾有一头长发,编了两根辫子,后来在村里当了妇女主任后,就剪成了利落的短发。这个细节被留在了画像里,好似这是李广武胜利归来后,两人重逢后的画面。

画像让贾爱臣激动不已,她指着里面的人,一遍遍喃喃地呼唤女儿:“妮子啊,来看看你爸爸……”

牺牲时年仅38岁(烈士牺牲75年等到99岁的妻子)(5)

等你归来,转身就是一辈子

一段等待了75年的爱情,到底是怎样的刻骨铭心?

父母之间的故事,李香存是通过母亲不断叙述拼凑起来的。三年来,上门对接多次的志愿者彭玉会,也能讲述这段战争年代坚贞不渝的爱情。

1941年,贾爱臣与李广武定亲,两人伉俪情深,婚后第三年,女儿李香存出生,小名就叫“妮儿”。1947年李广武参军,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排长。

直到今天,贾爱臣仍然清楚地记得丈夫临走前,在秦庙村与自己分别时的场景。

“那时候有人突然来通知军属,前去秦庙村与战士告别,我赶紧和他姐姐一起赶去。他问我怎么没把妮儿带去,我说妮儿太小了来不了,就问他什么时候能回来。”贾爱臣记得丈夫的回答:有个两三年就回来了。

留给军属和战士告别的时间太短,短到只有一顿饭的功夫。部队吹号集结,李广武从怀里掏出两只绿色白花的瓷碗,递给贾爱臣,拉着她的手嘱咐:“带着妮儿好好过,别散了心。”

两只瓷碗,成了李广武留给家人的最后礼物。而他那句“带着妮儿好好过,别散了心”,贾爱臣牢记在心。

在李广武离开的那些年,每年过年时,贾爱臣都会把为他做的布鞋挂在炉灶上,祈祷灶王爷能保佑丈夫平安。祈祷结束,她会再将布鞋擦拭干净包裹起来,小心翼翼放进柜子里。她以自己朴素的方式,期盼着丈夫的归来,总有一天,他回来了一定能再穿上。

村里当兵的人陆续回来了,贾爱臣等啊等啊,等来的却是丈夫的一纸烈士证明。原来,李广武早在1947年9月梁山战斗中就已牺牲,时年27岁。

那时候,贾爱臣也只有二十多岁,人虽已去,但承诺犹在。当初那句“别散了心”,让贾爱臣未曾动过改嫁念头,独自一人拉扯着女儿长大。

牺牲时年仅38岁(烈士牺牲75年等到99岁的妻子)(6)

爱心牵线,99岁老人终于圆梦

如今的贾爱臣已经儿孙满堂,外孙女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家人过着四世同堂的幸福生活。

幸福之余,遗憾也是有的。

战火纷飞的年代,早早牺牲的李广武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张照片。而贾爱臣与他结婚时,拍照也是一件太过奢侈的事情,两人并无合照。

这也成为了家人多年以来的遗憾。如今,年近百岁的贾奶奶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有一张她与丈夫的合照。

“我知道他牺牲了,但是我得找到他。”起初,贾爱臣为寻找李广武的烈士墓,联系了志愿服务队,由此与彭玉会相识。

得知贾奶奶的心愿后,彭玉会萌生了为他们画张画像的想法。

“我想推进烈士红色故事进校园,认识了孟祥斌烈士的遗孀叶庆华,跟她说了我的想法,她当晚就帮忙联系了。”2021年草长莺飞的三月,钱江晚报联合浙江传媒学院,发起“迎接建党百年,为百位烈士画像”活动。百幅画像已经完成,但为烈属圆梦的行动还在继续。叶庆华得知贾奶奶的心愿后,急人所急,马上与浙传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动画系主任武小锋联系。

在今年6月底的小学期专业课程实践当中,武小锋带领同学一起完成了这幅李广武和贾爱臣的双人画像。

牺牲时年仅38岁(烈士牺牲75年等到99岁的妻子)(7)

听说贾奶奶已经99岁高龄,武小锋加紧落实。“我们大一5个班的同学一起参与红色主题创作项目,一共要画30位烈士的画像,这是其中一幅。”武小锋说,李广武的相貌是根据之前提供的一张素描还原的,而贾奶奶的样子,则是大家根据她现在的照片,加之想象创作的,“这样合成了他们年轻时的合影。”

“奶奶真的很开心,她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彭玉会和贾奶奶相识三年,多次上门看望,也跑前跑后为老人完成心愿,“我们都不想她百年之后带着遗憾离去,这张照片真的是圆了烈属一家的团圆梦。”

牺牲时年仅38岁(烈士牺牲75年等到99岁的妻子)(8)

彭玉会说,贾奶奶之前的一个心愿,是找到丈夫的牺牲地,看一看他的烈士墓。

2018年,彭玉会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在山东梁山烈士陵园找到了李广武的烈士墓。“这一次奶奶拿到合照后,提出来等天气凉爽一点,要去爷爷墓前捧一抔土回来。”

一诺千金,一生相许,这是爱情最好的模样。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