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为啥把经商称作商人(做生意的叫商人)(1)

后世为啥把经商称作商人(做生意的叫商人)(2)

小篆及古文、籀体“商”字

看到不少文章,说现在把经商的人叫“商人”,是因为殷代的商族,是最早经商之人,遂以此名之。于是,“商人”和“农”“工”等并称了。

也有不少人,以商族先祖王亥为例,说他“服牛”驾车,组建了庞大的车队,专门搞长途运输,往返于山东及华北之间,积累了大量财富并得以建国云云。

比如,“某狗百科”有《王亥服牛》词条,把王亥穿牛鼻子训服了牛以及经商交易过程,说得绘声绘色如亲眼所见一般。

实际上,这里面想当然的想象成分太多。

后世为啥把经商称作商人(做生意的叫商人)(3)

第一,为牛穿鼻,古称“决鼻而羁”,在中国,大约起于春秋前后,战国末至秦仍未普及,提前到一千多年前的“商王亥”时期几无可能。

第二,“商王亥”长途贩运、以商业立国,并不见于“经”“传”。所有史籍记载,只说他在有易之地“服牛”,其实还“服羊”,主要是驯养、游牧之意。这个时期的商族,包括通婚的有易族,皆属游牧族。那个时期的中国,尚处在游牧和农耕纷争转化阶段,所谓“商业立国”完全没有可能。

“商人”一称,尽管不能说与“商族”完全无涉,但“商族”之“商人”,绝不是经商“商人”名称的源头。

后世为啥把经商称作商人(做生意的叫商人)(4)

“殷商”,是后世之称。商族自己,只称“商”。

王国维《观林堂集.说商》曰:“商之国号,本于地名。”此见解被学界广泛接受。

盘庚之际,迁都于殷。《诗.商颂》云:“宅殷土芒芒”。“殷土”即“商土”。“殷”“商”可互称,亦可连称。此就后人而言,商族始终称自己为“商”,这是“国号”,而非“国土”。

“商之国号,本于地名。”问题就来了,这个“国号”究竟本于何地?

后人有多至六七种说法。丁山、杨树达、王玉哲、李学勤等学者都做过详细考证。

后世为啥把经商称作商人(做生意的叫商人)(5)

王国维《观林堂集》

现在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商族起源于今河北磁县的番吾一带,那里有商水,亦写为“滳”,也称“漳”水。古时“商” “漳”同音。番吾之“番”,同“蕃”,“商”“蕃”是商族起源之地之“一地二名”。

“商族”先祖契,最早居于“商”水或曰“漳”水之滨,由此定名为“商”。

成汤灭夏立国,仍以“商”为国号。

古时不乏此例。秦孝公赐予卫鞅或云公孙鞅商地十五邑,于是遂称商鞅。

后世为啥把经商称作商人(做生意的叫商人)(6)

关于商族先王“亥”,王国维在甲骨文考证上立了大功。

司马迁《史记》,有“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之语。

王国维仔细研究了九条卜辞,对照《竹书》《周易》《山海经》《世本》《吕览》《天问》《管子》等古籍,确定《史记》所云“振”,以及其他古籍所说“核”“垓”“胲”“该”“氷”等,皆与“亥”实为一人,是商族先公冥之子、恒之兄、上甲微之叔。

后世为啥把经商称作商人(做生意的叫商人)(7)

甲骨卜辞“高祖王亥”

他说,《天问》“该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该”,就是“胲”,也即“亥”。古籍中所说“服牛”“仆牛”也就是驯服放牧。“至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而车之用益广。《管子.轻重戊》云:‘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马,以为民利,而天下化之。’”这是说王亥发明了牛车,因是“制作之圣人”,才被商族后人隆重祭祀。

“立帛牢服牛马”,是使用缰绳和辔头,还说不上穿牛鼻子。

商王亥及其弟王恒,经常向北到有易及河伯领地放牧。史籍中有王亥将牛羊“托”有易河伯之记载。“托”即委托,就是把牛羊交予有易族及河伯族代为照管。

史籍中,未见王亥及王恒赶着牛车去有易处做买卖的记述。也未见其到山东长途贩运记载。

后世为啥把经商称作商人(做生意的叫商人)(8)

甲骨文“亥”字

《史记.殷本纪》说,商族先祖契之母简狄,为有娀氏之女。

直到王亥王恒,再到昏微等先商先公,商族一直与有娀氏存在通婚关系。

其实,有娀氏即有易氏、有扈氏。

徐中舒先生《殷代兄终弟及为贵族选举之说》中讲:“简狄为有娀氏之女,狄或作逖(ti),就字之偏旁言,或谓之戎或谓之狄,明非古汉族。逖又作逷(ti),从易。《楚辞》之‘有狄’,《山海经》作‘有易’。易亦谓之狄。《易》:‘丧牛于易’‘丧羊于易’,两易字皆当指狄人言。”

“易”指有易氏或有娀氏,王亥在那里丢了牛和羊。“易”与“交易”“贸易”无关。

后世为啥把经商称作商人(做生意的叫商人)(9)

有易氏,居于如今河北保定以北、北京以南一带,属于夏家店文化范围。距今4000年前后,那一带属古易水流域。当时,黄河北端距此很近,古易水(含拒马河)并入黄河,经天津入海。有易氏和商族一样,因水得名。

黄河这一段北岸,还居住着一个重要部落,古籍称之为“河伯”,亦因“河”得名。

商族祖先,则生活在黄河南岸。卜辞中,“河”是亦神亦人的重要角色,历代享受商族隆重祭祀。

可知,当时的商族与上述两族,居住不远,亦同为游牧部落,因此才长期通婚,且王亥王恒经常“牧牛羊于有易”。

亦可知,商族其时与南边夏族为共主的部落联盟尚无更多联系。《尚书.尧典》和《殷本纪》说商契在舜禹集团做官,基本可判断为后世之附会。

后世为啥把经商称作商人(做生意的叫商人)(10)

商族先祖契的父辈,即已与有易族通婚,而且绵延不绝。王亥王恒又反反复复到有易与河伯族领地“牧夫牛羊”,而且熟络到“托”牛羊于有易及河伯,何以有易人会杀了王亥?是不是因为看到王亥经商暴富而“谋财害命”?

《天问》里,其实说得很清楚了。其云——

干协时舞,何以怀志?平胁曼肤,何以肥之?

“干”,为一舞名,亦称“万舞”。《公羊传.宣公八年》云:“万者何,干舞也。”这是一种男性武舞,极具挑逗性。《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宫侧,而振万焉。”是说尹元子以万舞挑逗诱惑文夫人。司马迁把王亥叫“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善“振”万舞。

“协”,合也;“时”,是也。《天问》此两句,写王亥跳起万舞,和谐劲爆,出神入化,于是挑逗成功,令有易女神魂颠倒而“怀之”。“怀”,即恋也。《诗.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平胁”,意胸部丰满;“曼肤”,指皮肤细腻;“肥”,通妃,配也。

后世为啥把经商称作商人(做生意的叫商人)(11)

《天问》这四句,译成白话大意是:王亥跳起了勾魂的万舞,有易女不知不觉间爱恋上了他;有易女长得丰满细腻,王亥一来二去就勾.搭上了她。

这有问题么,商族与有易氏不是屡代通婚么?

《天问》接着有四句——有易那个放牛的牧童,怎么丑事就被他看到?在床上杀奸夫迅即跑掉,谁命令他刺下这一刀?

郭璞注《山海经》引《竹书纪年》曰:“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

不管是否有易族头领指使,王亥坏了该族规矩是肯定的。

《天问》说,王亥的子辈昏和微,仍然如此“祸害”有易族,于是发问:商族如此“作诈”干坏事,怎么还能世系绵长?

后世为啥把经商称作商人(做生意的叫商人)(12)

商族之“商”,“本于地名”,不过“滳”“漳”假借耳。

后世“商人”之“商”,非来自此“商”。

《说文》曰:“商,从外知内也。从㕯章,省声。”这是说,“商”是个形声字——㕯为义旁,章为声旁但同时亦有义旁之功能。

“㕯”,即“吶”或“讷”,《檀弓》注为讲话之“舒小貌”,也就是细声细气舒缓地讲。

许慎解为“从外至内”,即虽“讷讷然如不出诸其口”然仍可知其内——了解真实想法。

后世为啥把经商称作商人(做生意的叫商人)(13)

段玉裁说:“汉《律历志》云:商之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白虎通》说商贾云:商之为言章也。章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也。”

这段话,把“商人”之“商”的含义,解释得再清楚不过了。

“商”“章”同声,前面已经讲过。“商”从“章”,也包含了“章”字之义。

“章”,即“章法”,亦称“章度”。而“章度”,亦为“商度”。

《尔雅.释言》:“揆,度也。”《注》:“商度。”

《后汉书.王景传》:“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垂海口千余里。景乃商度地势,凿山阜,破坻绩,直截沟澗”。

后世为啥把经商称作商人(做生意的叫商人)(14)

“商度”,为测量、计划之意,又演化为“商量”。

《易.兑》“商兑未宁”《注》:“商,商量裁制之谓也。”后来,“商量”转义为与人协商之意。

小篆及古文、籀文的“商”,是为“度量衡”之象形。

可知,“商人”,即“商(章)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度其有亡”,是说判断情势而互通有无。

“商人”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三年》:“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郑国经商之人弦高,要把货物卖到周去,大约指洛阳一带。

“商贾”,本为周朝官吏。《周礼.天官.大宰》:九职。六曰商贾,阜通货贿。《注》:“行曰商,处曰贾。”所以有“行商”一词,还有“商旅”一说。“贾”则指“坐商”。

这是“商人”一称之真正来源。

后世为啥把经商称作商人(做生意的叫商人)(15)


《史记.货殖列传》,是史籍最早最全关于汉之前中国古代“商业”和“商人”的记载,里面没说到“商人”与“殷商”有关。

另外,记载先秦之前的《周髀算经》有“商高定理”;《九章算术》有“商功算式”,皆与“商度”“商量”概念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