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1)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2)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3)

川端康成在《初秋四景》中讲

“我觉得秋天是从天而降的。”

而国粹君却觉得,

秋天更像是一夜之间,骤然被那场风刮来的。

昨日还高悬于头顶的酷热,

终于屈服着头颅决绝离去了。

在它低眉敛目的刹那间,

浑厚的地气渐渐轻盈起来。

空气里开始漂浮起

一丝丝清寒,寂寂不语。

清晨的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吹过,

拂过肌肤时有了沁心的清凉。

于是,秋来了……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4)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5)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6)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7)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8)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9)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似乎除了风,谁也不知道,

一个人胸中深藏的思念和爱意会如此深广,

和许多日子一起起伏着吹向未来。

尽管正午的街道上仍氤氲着热气,

然而仰面望去时,那逐渐变淡的云,

和初升的月亮,仿佛都披上了秋日的衣衫,

没有了喷薄的气势。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10)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11)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12)

初秋赏景,重在觅得一眼清凉。

天空明净,远山近水。

江河如练,群山起伏。

秋雨后的万籁俱清,秋夜里的神清气爽,

院中独坐闲观,清风拂面心入幽境。

秋爽使人清心,秋乐使人解忧,秋味使人忘情。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13)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14)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15)

古人记:秋月当天,纤云都净,露坐空阔去处,

清光冷浸,此身如在水晶宫里,令人心胆澄澈。

大约此情此景,

便是秋日里最令人餍足的时刻了。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16)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17)

红衰翠减,清风白露之时,

乐赏秋天里的诗情。

当一缕清风,从天边而来,

采绮丽流霞一抹,飞过苍穹山野,

一路将流霞抛洒,诗意便乘风而来。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18)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而秋风最早是出现在《诗经》里。

虽然没有看见秋风的字样,

但却看见了白露为霜的清晨,

悄立于秋风及蒹葭中的伊人,

看到了阵阵起伏的芦苇

在几千年的诗经中吟唱。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19)

越易逝,越美丽。

秋天短到几乎没有,

像溜走的岁月,红颜转眼白发。

伊人也只在诗行里惊鸿一现。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20)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这是两千八百年前的秋风,

屈原对着秋风中的洞庭,看树叶纷飞飘零。

风刮起屈原的衣襟,霜天冷峭,

汩罗江远远看去像一条长长的衣带。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21)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22)

在秋风里,“众人皆醉我独醒”,

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在秋风里的悲悯情怀?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23)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武帝 刘彻 《秋风辞》

元鼎四年的秋天,

汉武帝刘彻到河东汾阴祭祀,

出巡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

汉武帝即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24)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25)

虽时值秋风萧瑟,鸿雁南归,

但当时场面十分热闹,气势恢弘。

可身为大汉天子的刘彻,一生享尽荣华,

却同常人一样,亦无法抗拒衰老和死亡。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26)

东临竭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秋风总是和高高的天空、

飘零的树叶连在一起。

同样,秋风在三国时,也吹得那样强劲。

在曹操的秋风里,人们只看到

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胸襟,

却丝毫没有凋衰感伤的情怀。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27)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28)

跃马扬鞭,登山观海,

面对在秋风中涌动的大海,心情也像

汹涌的海浪一样澎湃,浩渺接天,

其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29)

风急天高猿啸衰,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杜甫和秋风,

又让我们感受到另一种复杂的心情。

公元767年杜甫寄居夔州,

在江边的高山上,诗人面对的是瑟瑟的秋风,

滚滚的江涛,耳边是风声、猿啸,长年漂泊。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30)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31)

老病哀愁,杜甫不得不把自己的

一腔无奈寄寓在秋风里。

在这样的秋风里,不禁扼腕叹息。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32)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如果说杜甫的秋风给我们的印象是悲凉的,

那么陆游的秋风却是壮志未酬的感慨。

那两次胜仗,一次在大雪纷飞的瓜洲渡,

宋军击溃了金主完颜率领的企图南下的大军,

而另一次则是在陕西宝鸡西南。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33)

在阵阵秋风中,同仇敌忾的宋军所向披靡。

然而,秋风依然,却只有两鬓飞白,

只有秋风浩荡的时候,

心中才涌起千军万马的铁骑。

秋风里的陆游是那样豪迈,那样雄健。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34)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往事越千年,古今对话,总能找到某种传承。

那年秋天,毛泽东在登高远望之际,

面对秋天的景色,

有了超越古人的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

在劲吹的秋风里,一切都是生机勃勃。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35)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36)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37)

阵阵呢喃、嘀嘀不休的秋风,

回荡在历史的印记里,是情意浓浓的诗意。

行走在自然的四季里,则是生命轮回的禅意。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38)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39)

秋是夏的极致,夏季充沛的热量和水分

让一切事物都勃发着生命力,

直至瓜熟蒂落,

所有颜色火焰般得燃烧成灰烬,

秋就来了。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40)

就跟物极必衰的道理一样,

一个事物到达顶点后不得不

面对跌落的遗憾与寂寥。

在四季之中,

秋扮演着“起承转合”中的“转”。

是修复期,也是试炼期,

整理盛夏留下的遗物,

也为即将到来的严冬预备着。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41)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42)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43)

肃静的秋,寂静被一滴,一滴蒸馏出来。

万物沉坠噤声,带着我们也跟着沉静下来,

像一粒被剥开的橘子,安静地坐在

高饱和度的秋日黄昏里,任凭自己被阳光氧化。

它像一个过滤器,

将我们思想里的漂亮叶子脱去,

让树的真实骨架显现,

就像压在书里的夏叶,

失去水分后的叶脉清晰可辨。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44)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45)

当然秋天也并非悲戚戚,

昨夜琐事作乱,不过晨风叩门,

一切涅槃重生,我心可暖秋。

风吹走的不是枯叶,

只是吹走了脚踏而出的粉身碎骨的和声。

万物因果相连,

若是诸多因缘未定,那便不必纠结于果。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46)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47)

拂过春的青葱,看过夏的葳蕤,

此时万般风情藏于眉眼之间,

静坐享风轻,仰观流云静,

秋风不负草木,我亦不负秋风。

趁一岁中最后的浓烈时节,

用尽气力,绚烂欲燃。

若我尚有一丝气力,

我将不遗余力地欢畅。

若我尚有一分信念,

我将奋不顾身地相信和爱。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48)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49)

大风起兮安得猛士走四方(秋风起兮秋来兮)(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