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鸣岐历史档案

鞍钢王崇伦事迹(鞍钢五百罗汉的故事)(1)

1945年秋,时任锦西县委书记兼县长周鸣岐。

坐落于渤海湾的葫芦岛,原称锦西,南临辽东湾,东邻锦州,西接山海关,为西出东北的大门,也为贯通关内外的扼喉要道。1945年初秋,长期遭受外辱的中国人民正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之中,国民党当局再度挑起内战的锋芒已初露端倪,在这块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之上,一场激烈角逐在所难免,一触即发。

8月18日,日本宣布投降后的第3天,中共辽西十六地委分委成立,并确定时任朝(阳)建(平)新(惠)游击区工委会书记兼武工队队长、政委的周鸣岐担任锦西县委书记兼县长及县大队长、政委。9月4日,冀热辽军区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开国少将)率部抵达绥中。之前,周鸣岐奉命率领18名干部,身穿便装,绕过山海关,已经先行接管了绥中。在绥中火车站,曾克林亲自给周鸣岐打来电话,要求他马上把绥中的工作转交出去,立即随军东进接收锦西。

满载部队的列车朝锦西驶去。车厢里,曾克林向并排而坐的周鸣岐交代任务,让他先以八路军特派员的身份进入伪锦西公署,并留下了一个排的部队由他指挥。列车驶入了锦西火车站,曾克林与周鸣岐在站台上握手话别,随后登上列车,带着部队继续前往锦州。在内战烽火即将燃起的前夕,周鸣岐迅速组建起了县政府,改编接收地方武装,扩充我党武装力量,平息境内匪患,废除苛捐杂税,稳定社会秩序,保护工厂矿山,组织恢复生产。

鞍钢王崇伦事迹(鞍钢五百罗汉的故事)(2)

1945年秋,周鸣岐(前排左二)在锦西县城,与战友和警卫员合影。

11月1日,被国民党第十三军塞满了的31艘美国军舰在秦皇岛登陆,国民党第五十二军也随后登陆秦皇岛。军情危急,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林彪身裹一件缴获来的日军黄呢子大衣,带着情报处处长苏静(开国中将)和作战处处长李作鹏(开国中将),分乘两辆敞篷车,于11月19日离开沈阳,火速赶往锦西前线。

在锦西城的一间大房子里,周鸣岐和冀热辽军区驻锦州的一位副司令,被林彪紧急召去。房子外,警卫人员全副武装,严阵以待;机要人员等候门口,随时待命。屋子里,地上铺满了一幅幅军用地图,林彪光着脚踩在地图上面,不时地踱来踱去。见两个人进来,林彪先让他们作了自我介绍后,就开始布置任务,然后又让两个人复述一遍。

站在一旁的周鸣岐,等待着接下来作复述,只见边看着地图边听着那位副司令复述的林彪,两道又粗又黑的眉毛紧锁了起来,显得不满意,后来干脆打断了话语,声音不高却分量不轻地批评了几句,而后又很有耐心地将自己的原话重复了一遍,让那位副司令再一次复述。听过两个人一字一句的复述后,林彪唤进机要秘书,口述了一份给中央军委的电文。据说,这份电文,也是林彪在锦西前线发出的第一份比较重要的电报。那一次,或许是因为对周鸣岐的复述比较满意,林彪特意把他留了下来,陪他吃了一顿饭,还特意加了两个菜。

两天后,山海关被国民党军占领。由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亲率的第十三军和第五十二军,先行沿着北宁线已经向锦州、绥中扑来,后续还有几个军正在朝锦州方向移动。我军原准备在山海关、锦西打几场大仗,阻止国民党进军东北。眼下,已陷入进与退的两难境地。在战争年代,下决心撤退比下决心进攻更难。而一向少言寡语又行事果断的林彪,一看不能打,也不报告,就指挥部队先后撤出了绥中、兴城、锦西等地。

野战部队撤走后,留下来坚守在锦西的周鸣岐和地方武装,处境非常险峻。11月22日清晨,国民党军队三面包围了锦西县城,在城内的周鸣岐与上级之间的通讯联系也突然中断,被迫率警卫和随行的30多人最后撤出县城。在百货大楼附近,他们与突入城内的敌军正面遭遇。交战中,他的右大腿被子弹打穿,身边的几个警卫员牺牲。在同志们的掩护下,战士们一路上用门板抬着他撤到塔山,直到杏山弄到了一辆小车拉到锦州;因锦州城内的地委也正在组织撤退,又连夜将他转送到义县;在义县经过简单包扎,两天后才转到了北票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周鸣岐,原名徐振铎,1916年生于河北迁西县南关村一个农民家庭,193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月后,受党组织的委派,在地处丰润、迁西、遵化三县交界处的岩口镇,他先后以开办祥义成杂货铺和生升堂药铺为掩护,建立起了党的地下交通联络站。

鞍钢王崇伦事迹(鞍钢五百罗汉的故事)(3)

1938年4月前,身穿长袍的周鸣岐(右)在河北丰润,以开办杂货铺和药铺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地下交通联络。

从1936年10月至1938年4月,通过这个秘密联络站,冀东党组织领导人李运昌(李大钊侄子)、李楚离(解放初曾任中组部副部长)、王平陆(革命烈士,曾任中共冀热边特委书记)经常来往于此间,有的是白天,也有的是黑夜;有的是在平时,也有的是在集日;有的是住上一夜,也有的是站下一脚。通过这个秘密联络站,周鸣岐还结交了两个革命兄弟。在这个现代版的“桃园三结义”中,他为长兄,老二叫周治国(1949年任鞍钢弓长岭铁矿第一任党委书记),老三叫节振国。

小周鸣岐4岁的节振国,14岁随父兄进入开滦赵各庄煤矿当矿工。1938年3月,开滦煤矿工人举行总罢工,节振国被罢工委员会推举为工人纠察队大队长。日本宪兵前来抓捕,节振国临危不惧,手持菜刀砍倒日本宪兵伍长和一名宪兵,抢过战刀杀出重围,率36名工友投奔冀东抗日联军后,被编为抗联第二路司令部直属工人特务大队任大队长。抗日民族英雄节振国,有很多传奇故事。1940年,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听冀热察区党委组织部长吴德介绍节振国的情况时说:“这个同志很好,我们要注意保护培养,不然他会牺牲的。”可惜,节振国还没有来得及听到毛泽东的夸奖,就为国捐躯了。周恩来得知节振国牺牲的消息,在重庆曾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歌颂节振国的作品,此后这位著名抗日民族英雄的事迹广为人们传颂。1965年,节振国的传奇故事搬上了银幕,在全国放映。周鸣岐带着全家人走进了影院,孩子们就注意到,爸爸的眼泪从电影开演一直流到电影散场,也才了解到爸爸是多么怀念这位并肩战斗的兄弟加战友。

秘密联络站的工作越来越忙乎,祥义成杂货铺及生升堂药铺的生意却越来越冷清,周鸣岐名为店铺的老板,却对生意几乎不闻不问,成天往外面跑,又出手大方,好施乐助,铺子只搭钱不赚钱,甚至把父亲的那点田地也抵了进去。连店里伙计都对店铺合伙人发牢骚说:“咱们掌柜的,不是个正经的买卖人;不要说分红,就是咱们的劳金也靠不住。” 冀东大暴动前夕,依照组织的安排,周鸣岐关闭了店铺,转入冀东抗日联军,出任第十一总队政治部主任。当他身穿军装带着队伍,重新出现在岩口镇时,他的生意合伙人才如梦方醒,高兴地说:“你干得对!我们赔的值。”

冀东大暴动后,周鸣岐和周治国一同被调入八路军冀东军分区23总队,分别任政委和副总队长,配合司令宋时轮(开国上将)、政委邓华(开国上将)率领的八路军第四纵队与日伪展开游击战。1939年2月,萧克(开国上将)出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兼政委,之后在平西整编了冀东军分区23总队,周鸣岐由此去了晋察冀边区党校,与节振国同期参加学习。从党校结业后,他返回丰(润)滦(县)迁(西)任第一、第二总区区委书记。在这一地区,他与周治国一起参加了反“扫荡”、反“坚壁清野”、反“三光政策”、反“无人区”斗争,始终战斗在冀东敌后游击区最前沿,经历了抗战最艰苦阶段的考验。

1943年春,晋察冀中央分局决定在长城以北、辽宁以西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周鸣岐和周治国又分别开赴这一地区,周鸣岐曾先后到凌(源)青(龙)绥(中)和朝(阳)建(昌)新(惠)开辟游击区,电视连续剧《中国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著名演员李幼斌扮演的“赵老嘎”,真名叫王文福,是朝阳县石明信沟韩杖子村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因性情暴烈,办事死“凿”,人送绰号“王老凿”,周鸣岐和周治国都曾经与“王老凿”建立过联系,共商抗日大计。“王老凿”曾向周鸣岐明确表示:“我这块地,日本人不能进,八路军、武工队可以随时来往与驻扎,我资助给你们武器弹药、食品药品。”

从锦西突围受伤的周鸣岐,伤愈后曾任热辽专署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县长,1948年3月出任阜新市第一任市长。

鞍钢王崇伦事迹(鞍钢五百罗汉的故事)(4)

1948年3月前,时任热辽专署北阜义联合政府县长的周鸣岐(左一)。

1949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成立东北工学院,调正在协助鞍钢公司经理工作的著名冶金专家靳树梁出任院长,调阜新市市长周鸣岐出任学院党总支书记(学院成立之初党组织未公开,后党委成立任党委书记)。建国初,中央政府和东北人民政府对东北工学院的建设非常重视,将地处沈阳铁西区的沈阳工学院易名为东北工学院,并将校址迁至长沼湖(即南湖),划出很大一片土地用于新校区建设。当时,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特意找到周鸣岐,二人同乘一车,绕南湖转了一大圈。“老周,这一圈的风水宝地,就是你们东工的地盘了。”高岗手指着前方,转而说道:“现在急需用人,学校要快点儿建起来啊!”当年,人们津津乐道所传的“跑马圈地”的故事,就是由此而来的。此后,他除了抓党务工作外,还以基建处长的身份抓学校的基本建设。

鞍钢王崇伦事迹(鞍钢五百罗汉的故事)(5)

1949年,时任阜新市市长周鸣岐(前排右三)在清河门县合影留念,后排抱小孩者为周鸣岐的夫人。

1954年后,周鸣岐调入鞍钢,先后担任监察室主任、干部处处长、机关党委书记。

钟翔飞 撰文 智春山 杨伟平 史料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