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是近代思想启蒙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有大量的学术著作,历史课本常谈的戊戌变法反而不是梁启超做的事情里影响最大的一项。
梁启超的第一项贡献是思想启蒙。梁早年在日本留学,翻译过大量著作,将”政治“、”经济“、”哲学“、”民主“等词汇从日文中引入中国。他是近代中国报业的推动人,梁也曾发起过“诗界革命”、“小说革命”、以及“文界革命”。目的是解放思想,学习西方,让人民从传统封建文化的禁锢中解脱出来,虽然算不上成功,却为后来的“五四”和新文化运动做了铺垫。当年梁启超反对汉族十八省建国的理念,他发明了“中华民族“一词。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词的提出为中国民族团结统一提供了思想基础。
梁曾在海外支持过孙中山,但是因为康有为的干涉,最后被迫与孙决裂。一开始拥护袁世凯,后来又联合蔡锷倒袁。传说袁世凯要复辟之时,梁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文章《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入选语文课本的那篇《少年中国说》也鼓舞了一批有志的少年。
其次是文学著作和史学研究。梁受西方史学影响,曾发起过一场史学革命,批判过中国几千年延续的封建史学思想,让后来的史学研究不再需要直面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史学。想研究中国史学,梁是无论无何都绕不开的人。
梁对目录学、图书馆学和中国传统诸子百家的思想皆有研究,其理念也很多超前之处。他是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首,他引用自《易经》的那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大学校训。
另外他还是蔡锷和徐志摩的老师,是徐志摩和陆小曼的证婚人,在婚礼上痛骂了徐志摩,加上徐志摩又追过梁启超的儿媳林徽因,这成了民国时期的八卦新闻。
梁最开始一心想从政报国,但是从政失败,他从段祺瑞的政府辞职。梁第二次游历欧洲。当时的欧洲刚刚经历一战,他看到的是战争后满目疮痍。那一刻他发现西方路线也不能救国。同时他也看到了两种路线的利与弊,晚年也不再纠结于此。后来梁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并决心从事教育,从思想上改造国人,把希望放寄托在了下一代。晚年专心从事学术,最后其学术著作收录到《饮冰室文集》中。
一门三院士 九子皆才俊,其子女为新中国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抬升了梁启超的地位。
梁思顺 诗词研究专家。
梁思成 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其妻是林徽因,夫妇参与了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为中国古建保护做出重要贡献)
梁思永 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梁思忠 西点军校毕业,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逝
梁思庄 著名图书馆学家,曾任北大图书馆馆长
梁思达 著名经济学家 曾在国家经济部门任职,并参与国家内部经济资料的编写工作。
梁思懿 社会活动家 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曾任山东妇联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
梁思宁 早年加入新四军,在陈毅手下。
梁思礼 中国著名火箭导弹控制系统专家,中国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梁最小的儿子,于2016年4月14日逝世,主席亲发唁电哀悼)
有人指责过梁启超的多变,梁是这样回答的: “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 。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很多人喜欢把康有为和梁启超绑在一起,实际二人的政治主张并不完全相同。康有为是典型的“保皇”派,历史对康有的评价是毁誉参半。康有为曾设立万木草堂宣传维新变法,一生著书颇多,创办了大量报刊。曾写过一篇描述理想化社会的《大同书》被我们的开国领袖称赞。只是受限于其眼界,康更像一个旧封建时代固执的腐朽文人。大众对其印象不佳主要还是康有为在海外利用保皇会敛财,后期又参与了张勋复辟这样的闹剧。
晚年娶了几房姨太太,因为生活作风等问题产生了诸多“绯闻”,其德行为人诟病。且不说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掺杂了多少个人动机,戊戌变法的失败其实也宣告康有为的历史使命结束了。而梁启超的历程才刚刚开始,虽说师命难违,但是梁也有自己的坚持,梁更像那个“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梁的善变更像是在找寻真理的路上,且自始至终未放弃救国的努力,其成就也远在康有为之上。
梁启超不是孔孟这样的圣人,也不是孙中山和主席这样的革命家。也不像我们现代人,一切都能开启上帝视角来看问题。所以他在那个时代的认知也是有限的。梁的多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时俱进,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未来的道路苦苦的追求探索,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迷茫。
中国的近代历程原本就是一条艰辛的探索之路。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爱国者,一个以民族兴亡,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这一点要比康有为的境界高了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