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以后清代学者对王阳明持批评态度清末民国,思想最混乱的时候,心学也曾回到舞台,然而结果我们也知道,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土地上,主义之争的胜者是辩证唯物主义,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阳明心学与唯心主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阳明心学与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与唯心主义

明以后清代学者对王阳明持批评态度。清末民国,思想最混乱的时候,心学也曾回到舞台,然而结果我们也知道,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土地上,主义之争的胜者是辩证唯物主义。

阳明心学的核心,我个人认为就是致良知,思无邪。是由内而外的,先修己后渡人。

说白了,这是士大夫的东西,是知识分子的东西,愚民村夫是玩不来的。

然而清末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外部强国林立,内部死气沉沉,鸦片战争前识字率不足10%,也就是阳明心学这套东西,撑死了,理论极限也就10%的人能用起来。

而阳明心学是有其时代局限性的,对发动全民是相对无力的,方法论太模糊,见效也太慢,论起战斗力和辩证唯物主义差远了。

所以阳明心学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是不太可能有所作为的。

至于建国以后到八十年代以前,大家都知道什么情况,心学在那时是不可能重回舞台的。

然而近年来阳明心学有抬头趋势,或者说,所谓国学有抬头趋势,一方面取决于综合国力的上升,让我们爬出了全盘自我否定的坑,民族自信在慢慢回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道德内核的混乱。

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和世界交流的恢复,经济建成为主要任务,思想上的建设暂时让位。

市场化改革,经济建设优先,使得金钱道德飞速成长,而互联网的兴起,内容推荐算法的出现,又使得自我道德开始兴盛,再加上速度快到人还没换代社会已经迭代,自父辈传下的血脉道德也仍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于是工业革命前的血脉道德,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金钱道德,以及信息化革命以后的自我道德混成了大杂烩,官方倡导的辩证唯物反而成了高高供起的东西。

大部分人血脉道德传承自父母家族,金钱道德被社会教育,自我道德在互联网中不断强化,基本可以说每个人的道德观都是这三者的合体,无非这个多点那个少点。

而辩证唯物却成了无源之水,学校课程浮于表面成为水课,自学者更是寥寥无几,更严重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存土壤在受到威胁。

辩证唯物主义是好东西,但是你读马恩,看列宁,学选集,然后抬头一看,没几个敢走劳动仲裁的劳动者,996福报论,可以当裁判的参赛选手…

懵懵懂懂也就罢了,看明白了,想明白了,你该如何自处?

辩证唯物主义教给你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社会,然而,你该如何看待自己,你该如何与世界相处?

心有忿,意难平,行无力,该怎么办?

辩证唯物主义讲透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然而它讲的太透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规律是客观的。正因为讲的太透了,在你无力改变世界时,你会是绝望的,实践论的圆圆不上,是很痛苦的。

理性是人类追求的东西,然而感性是人类无法摆脱的东西,我们存在于世界,世界影响着我们,但是在我们认识、解释世界之前,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自己。

这种时候读王阳明,是会读出惺惺相惜的。辩证唯物主义没教给你怎么面对自己,阳明心学告诉你了。

致良知,知行合一!

这是王阳明告诉你的处理方法。

遵从本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够了。

在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情况下,试图拿阳明心学或者其他儒家思想、传统国学去认识、解释甚至改造世界,和有哈勃的情况下拿放大镜看宇宙无异。

然而儒家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历代大儒有居于盛世的,有漂泊于乱世的,有建功立业的,有耕于南山的,汉唐之盛,五代之乱,宋明元清(这儿不写了容易吵架)……

可以说历代儒家弟子不一定立于庙堂,不一定立功立德立言,但是他们一定得先面对自己,几千年下来,儒家思想中有大量如何处理自己和自己关系的论述,以及进一步融入世界的论述。

这些论述经过几千年迭代、论证、撕逼,其发展也是符合《实践论》所言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形式的,其含金量不是现在那堆拿个人经历推而广之教你自律自处的快消品畅销书能比的。

这些是我们可以汲取力量的东西。

修心于事无补,于心有益,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决定的,参禅打坐改变不了世界,心想事成只是奢望。

但是于心有益即可于事有补,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决定的,人的主观意识落在实践上即可对世界产生能动作用,这叫主观能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