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钝感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有一种智慧叫钝感力)(1)

来源:人民论坛网(rmltwz)

1

朋友小岚说,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最近很容易发脾气。

她早上起来准备送儿子去上学之前,看见儿子穿衣服拖拖拉拉,吃饭磨磨唧唧……感觉分分钟就想爆肝,忍不住想发火训他。 这时候先生又问她衬衫、领带在哪里,心里又是憋着一股火,觉得这爷俩把自己当个老妈子使唤一样。 自己在临出门前居然又找不到钥匙了,她又急又气,感觉非常的烦躁,临出门前,狠狠的摔了一下门,但又有点担忧,会不会把门摔坏了…… 她到了公司刚刚坐下来,电脑还没有来得及开机,领导就飘过来问:“昨天的策划方案改好了吗?” 她心里想:“昨天临下班时交代需要改的内容,说好让今天改好,但是一早上刚刚上班就开始催,跟催命似的......发奖金的时候怎么就没见的这么痛快呢?”

类似的事情很多,小岚感觉自己似乎很容易被一些小事情引发一些负面的情绪。

2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当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过激,有可能是三种思维方式而导致的:

恶性思维

这种思维的就是习惯于把事情灾难化。

“万一我考不上怎么办?”“万一通不过怎么办?”“万一我做不到怎么办?“

要知道,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你特别容易在没做事之前就给自己判死刑,把自己给吓个半死,自然就不敢去做了。

因此,恶性思维模式非常容易引发焦虑和内疚情绪

“你应该”思维

通常来说,拥有这种思维的当事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提出的大部分要求都是合理的,对方就应该无条件给予满足。

问题在于,他们往往不懂得如何区分有些要求其是过分的、不合理的、甚至不道德的,当事情的进展不顺利、遇到阻抗的时候,就很容易狂躁,这时候就会把责任推卸到对方身上。

被这种思维影响的人通常脾气大易怒。

“我应该”思维

拥有这类型思维的人通常会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要求比较高,或者说”苛刻“,典型的完美主义倾向

当你对自己的期待过高,但是实际能力又达不到预期的时候,会把自己弄的很沮丧,甚至有些人会从过度自信转换到自我怀疑甚至自卑的心理状态。

学会钝感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有一种智慧叫钝感力)(2)

放到小岚的案例中分析下:

看到早上儿子拖延

恐怖化思维:1、她会担忧孩子迟到。2、如果孩子迟到自己也会迟到。3、如果自己迟到,这个月的全勤奖就没有了。

结果:情绪过激,烦躁、恼火,想骂人…..

先生问她衬衫、领带在哪儿

“你应该”思维:他自己应该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不要什么事情总是要依赖自己。

结果:情绪过激:再次烦躁。

找不到钥匙、摔门

“我应该”思维:觉得自己应该是有条不紊的,不应该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结果:情绪过激:自责、内疚。

3

周国平曾说:

“如果痛苦,只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很多时候,我们痛苦的根源不是别人,而是那个过于敏感的自己。

《红楼梦》里的秦可卿长得美情商高,堪称人气女王。 可婆婆尤氏却说她“虽则见了人有说有笑,会行事儿,她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 ”

如此优秀的人,却因为心思太重,听到一点闲话就劳心伤神,最后重病缠身,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

过于敏感的人,看似精明,实则是活得不够明白。他们喜欢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外界的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让他们方寸大乱。

而那些活得好的人,并非有多么聪明,只是他们对外界的刺激比较“迟钝”,任你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更是提出了“钝感力”的概念:如果你觉得聪明太累,不妨试着“迟钝”一点。

所谓“钝感力”,有这五项铁律:

1.迅速忘却不快之事。2.认定目标,即使失败仍要继续挑战。3.坦然面对流言蜚语。4.对嫉妒讽刺常怀感谢之心。5.面对表扬,不得寸进尺,不得意忘形。

简而言之,就是把不快当成垃圾扔掉,把别人的评价当成白开水一样喝掉,然后自己该干嘛就干嘛。

4

《权力的游戏》里有句话:“狮子从不在意绵羊的看法。”

这个世界上,真正值得你在意的东西,真的没有那么多。

工作不顺心,就多想想如何改进,而不是自暴自弃;遇到合不来的人,就在心里把他们默默拉黑,不必非要跟他们做朋友。

我们和普通人能相处愉快,不是因为感情更好,只是因为我们没那么在乎,也懒得揣摩他们,自然少了许多事端;

我们和深爱的人常常吵架,不是因为不够爱,恰恰是因为太过珍惜,才总害怕失去他们。

能伤害你的,都是你在意的;能拉起你的,却从来只有你自己。

学会钝感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有一种智慧叫钝感力)(3)

人总是对看重的事特别上心,对喜欢的人特别动情。但一个成熟的人,更要学会听从自己的内心。

以平常心看世事,合则来不合则去,不必过于执着;用钝感力过生活,不管别人怎么说,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你若不屑一顾,就能刀枪不入。你若云淡风轻,才能看见最美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