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子朱棣(受害者朱棣)(1)

(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来到了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刻。

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

皇帝驾崩,最难过,也是最伤心的,当属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

抛去皇帝和藩王这层关系不谈,朱棣是儿子,朱元璋是父亲,现在父亲死了,儿子回去奔丧,在入土为安之前看自己的父亲最后一面,总是应该的。

所以,听到父亲驾崩的消息之后,朱棣立刻从自己的封地北平动身,前往南京奔丧。

然而,朱棣的千里奔袭刚走了一半,建文帝朱允炆的一纸诏令就传了过来:

《明史·卷五·本纪第五·成祖一》: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得至京师。

叔叔啊,高皇帝,也就是你的父亲驾崩,你心情悲痛我可以理解,但先帝临终之前留下过遗诏,特别说明了你们这些藩王,没事儿的情况下就不要来南京城了。

这个所谓没事儿的情况,当然也包括赴京奔丧。

诏书传达,朱棣只能苦笑一声,望着遥远的秦淮河和紫金山,发出一声叹息,然后折返了回去。

看得出来,朱棣不是很想和朱允炆作对,或者说,他从来没有想过造反。

再引申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朱棣当然很想要当皇帝,每天晚上做梦都在想,但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要造反。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矛盾,因为朱棣是藩王,他想要当皇帝的唯一方式就是造反,他不造反就当不了皇帝。

然而,当皇帝和造反其实本质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因为当皇帝是理想,而造反是现实。

皇帝,天下至尊,万民之主,脚下这片土地的主人,谁都想当。

谁还没有做过皇帝梦?

谁还没有想象过自己坐在龙椅之上,俯瞰山河美景,静听山呼万岁?

这样的想法在君权时代当然是忤逆的,然而作者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讲究“论迹不论心”,想当皇帝这个想法当然很叛逆,但却并不违反《大明律》。

老头子朱棣(受害者朱棣)(2)

(明成祖 朱棣)

如果朱棣愿意,他可以吃饭的时候想,遛弯的时候想,睡觉的时候想,做梦的时候接着想。

因为想象就是想象,想象对任何人都造成不了实质性的伤害,朱允炆也不会读心术,他也不可能知道朱棣的想法。

所以,朱棣想要当皇帝,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同样,他不想要造反,也很合理。

试问,朱棣为什么要造反?

我们来看一下,古往今来那些造反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动因是什么。

陈胜吴广之所以发起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原因是因为延误了去服劳役的日期,反和不反的下场是一样的,所以陈吴反了。

黄巢起义的原因是因为,黄巢参加了好几次科举考试都被大唐朝廷拒之门外,他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才干没有得到施展,所以才举兵攻破了长安。

明王朝的老祖宗朱元璋又是为什么要反抗元朝的统治?

不是因为朱元璋闲的没事儿或者是说他精力过剩,而是因为,大元朝廷把他逼到了家破人亡,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地步,他不得不反。

我们再看朱棣,他不是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他也不是被朝廷通缉的亡命之徒,他和明王朝更没有什么刻骨铭心的仇恨,所以,他为什么要反?

朱棣是藩王,是明王朝除了皇帝和太子之外,身份最为尊贵显赫的人物,他享受着远高于明朝基本公务员的待遇,取之不尽的俸禄,用之不竭的赏赐,他拥有偌大的宅院,成群结队的丫鬟下人和使唤婆子,他甚至拥有足以自卫的兵力,他还可以娶一堆老婆,生一堆孩子,组成一个完美的大家庭。

最主要的是,他还不用上班工作。

这样的生活,就是和皇帝相比,也实在是差不了太多。

这样的待遇,这样的日子,已经足矣让普通人羡慕不已,望其项背,一辈子都遥不可及。

并且,古来世上功成名就者少,而功败垂成者多,古往今来造反成功的例子,实在是寥寥可数。

我们时常想象到的画面是,朱允炆前脚登基,后脚朱棣立刻就起兵造反,似乎他为了造反这件事儿,已经蓄谋了许久,似乎朱棣生来就是为了造反而生的。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造反不是吃饭喝水,造反不是家常便饭,造反更不会做游戏,玩纸牌,输掉了可以再来。

造反赌上的是命,而命,只有一条。

试问,在北平城里如同土皇帝的朱棣,为什么要造反?

他为什么要用如此惬意和富足的一切,会冒险换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答案是,朱允炆逼的。

朱允炆同志,想削藩不是想了一天两天了。

甚至,在他还是太子,还没有当上皇帝的时候,他就已经计划着收拾他这些叔叔了。

老头子朱棣(受害者朱棣)(3)

《明史窃》

明万历年间有位历史学家,叫做尹守衡,写过一本《明史窃》,书中详实记载了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和皇祖父朱元璋的一段对话。

朱元璋问:如果藩王造反,你要如何处理?

朱允炆不假思索的回答道:以德,以礼,削地,贬官,用兵。

以德,是用皇帝自身的德行来感化诸位藩王,朱允炆相信,如果自己展示出了一个优秀皇帝的品质,那么藩王们会心悦诚服的生活在自己的统治之下,而不会闹什么幺蛾子。

以礼,是用帝国和礼节,朝廷的法度,社会的舆论来使他们就范,因为藩王造皇帝的反,这件事儿本身就是不合理不合法的,藩王们出师无名,自己只要抓住这一点,就能使他们就范。

削地和贬官,是在德行和礼法都无法约束藩王时,采用收回他们的土地,减少他们的卫兵,降低他们身份的方式来限制他们的能力,藩王在这样的打压之下势力变小,或者失去势力,就无法发动叛乱。

而用兵则更好解释,那就是在以上方法都不灵的时候,就只能出兵攻灭他们,谁不服就收拾谁。

这段对话,发生在建文登基的前夜,也就是说,朱允炆在彻底掌握这个帝国之前,就已经高瞻远瞩的做好了所有的打算。

老头子朱棣(受害者朱棣)(4)

(明惠帝 朱允炆)

事实证明,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登基不过一年时间,朱允炆就开始轰轰烈烈的施行他的削藩计划。

和他预想中的削藩计划不同的是,他直接跳过了“以德以礼”的环节,而是直接来到了“削地贬官”。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朱允炆削周王朱橚,将其废为庶人,流放云南。

建文元年,朱允炆捕获齐王朱榑,将其永久软禁于南京城。

然后,是代王朱桂,朱允炆派兵前往,将其软禁在了封地大同。

之后,是岷王朱楩,朱允炆将其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以上藩王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儿,就落得了一个死走逃亡伤的下场,然而接下来的湘王朱柏的下场则更为凄惨。

这位素来清心寡欲,无心权谋的藩王眼见其它兄弟的遭遇,不堪其辱,为了保留名节,举家自焚而死。

朱柏在临死前,曾经叹息道:

我通读史书,纵观前朝大臣,如果遇到了昏庸无道的君王,往往都自尽以死明志。

我是太祖高皇帝的子嗣,父亲驾崩,我连见他的遗容最后一面都做不到,连在他的葬礼上哭泣都办不到,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啊。

现在,我恐怕还会被朝廷污蔑上恶名,受辱于自己的晚辈,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这是湘王朱柏的绝笔,更是此时此刻,燕王朱棣的心声。

周王朱橚是朱棣同母异父的亲兄弟,朱允炆第一个就削周王的用意,朱棣实在是太明白不过了,自己的小侄子这不就是在敲打自己么?

湘王朱柏,年纪最小,朱棣小时候还曾经哄过他,抱过他,一众兄弟之中,朱棣和朱柏的感情最为亲近,可如今,朝廷逼死了湘王不说,还给湘王送上了“湘戾王”的恶谥,可以想象,朱棣在听闻这些消息时,心情是多么的复杂。

事情到了这一步,朱棣已经赫然发现,现在已经不是想不想当皇帝,造不造反的问题,而是如果坐以待毙,自己也终将会落得和之前“五王”一样的下场。

老头子朱棣(受害者朱棣)(5)

(举兵靖难)

所以,在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思想斗争之后,朱棣终于走上了这条道路,那就是——靖难之役。

当然,全文通篇下来,你大概会认为作者,把朱棣放到了一个受害者的位置。

他当然不是受害者,而是世俗意义上颠覆皇权的“乱臣贼子”,他或许早在朱允炆削藩之前,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经有了图谋皇位的意图,但无论如何,朱棣走上“靖难”道路的关键,还是朱允炆。

朱棣大大的低估了朱允炆削藩的决心和狠辣,而朱允炆也大大的低估了自己这位叔叔的实力与野心。

而当这对叔侄终于走上了相同道路的对立面时,他们才会发现,他们的人生,在冥冥之中,走上了永远无法回头的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