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贴(又名报事贴、便条纸等)是上班族经常要用到的办公用品。人们随时在便利贴上记下要做的事情,随手贴在办公桌、显示器等容易看到的位置,提醒自己及时处理。一旦事情处理完了,可以随手撕下来扔掉,贴过的地方也不会留下痕迹,十分方便。

据调查统计,在全球范围内,便利贴每年有十多亿美元的市场,而九成多的市场份额被3M公司出品的Post-it占据。3M公司也是便利贴的发明和推广公司,便利贴的发明要得益于该公司的两位员工亚瑟·弗莱(Arthur Fry)和史宾塞·席佛(Spencer Silver)。

便利贴的过程 是如何被发明的(1)

便利贴户外广告(资料图)

事情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说起,那时弗莱是3M公司产品开发部的一位化学工程师,业余时间喜欢在教会的唱诗班唱歌。他有一本厚厚的歌本,为了便于查找经常演唱的曲目,他习惯在歌本里夹张小纸条做记号。这个办法简单有效,但是也存在一个致命弱点,小纸条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从书里掉出来,导致他在寻找曲目时要花费一些时间,有时会影响他唱歌时的心情。

一次,他又要用小纸条做标记时突发奇想:如果把纸条粘在书页里,它就不会掉了。但同时他又意识到了新的问题,把纸条粘在书页里是不容易掉了,但不用时要扯下来也是个问题,很有可能会把书弄坏。要是有种很容易粘住、又很容易扯下来的纸条,那就方便多了!弗莱突然眼前一亮,想起了同事席佛几年前发明的一种特殊的粘合剂。

便利贴的过程 是如何被发明的(2)

3M生产的便利贴(资料图)

席佛是3M公司的一名研究员,在公司从事新的粘合剂的开发工作。他是个率性的研究员,他认为科学除了精密计算之外,还需要一点点运气,因此他经常在做实验时抛弃原有的规则,按自己的理解做一些尝试。1968年的一天,他无视前人的经验和规定的原料比例,自己随意调配了一些原料来做实验,得到了一种新的粘合剂。这种粘合剂粘性一般,但聚合性强。用一张纸按住它再拿开,它要么被纸全部粘走,要么全部留在原来的地方,不会分开。

席佛的新发现让他自己很兴奋,很快就在公司里公布了。但显然同事们对他的研究成果并不太看好,大家都认为粘合剂自然是粘性越大越好,这种似粘非粘的东西显然就是失败的产物,根本无法开发成产品。公司方面对席佛的研究成果也没表示出多大的兴趣,这项新发明就这么搁置起来了。

要是在小纸条上配上席佛发明的那种似粘非粘的粘合剂,是不是就能做出易粘好撕的贴纸了呢?弗莱决定从这个想法入手,开发一种全新的产品。这个产品开发成功后到底能不能被市场接受,这是他无法预料的。好在3M公司允许研发人员可以利用一部分公司的时间和资源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他便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工程师一起研究起便利贴纸来。

便利贴的过程 是如何被发明的(3)

受欢迎的便利贴墙(资料图)

首先,弗莱确定了产品的原型,是一张方形的厚纸片,纸片的一端涂满粘合剂。这样纸和被贴物品的接触面积就很小,撕起来比较容易,而且遮挡面积也很小。接着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改进纸和粘合剂的关系,让贴纸撕下来时粘合剂不会脱落。等产品设计成熟了,弗莱又和同事们一起研究制造贴纸的机器,逐步实现了为纸涂上粘合剂,把贴纸切割工整等工序的机器化操作。

到了1977年,便利贴作为一种成熟的产品被推向了市场,但由于当时用户习惯没有培养起来,市场反响平平。第二年,3M公司的营销人员大范围赠送试用装给上班族们,大多数人用过之后都觉得便利贴比较有用,会掏钱购买。就这样,便利贴逐渐推广到全美及世界各地,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种办公用品。

如今,便利贴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从最初的黄色、方形衍生出来更多的颜色和形状,从单一的追求实用发展到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便利贴也走出了办公室,扩展了使用范围,用途也变得五花八门。比如一些咖啡馆专门开辟出一面便利贴墙,供顾客写下心情寄语贴在墙上,满足顾客的情感诉求的同时也增加了顾客的忠诚度。

便利贴的过程 是如何被发明的(4)

便利贴可以轻松变成电子版(资料图)

2014年,3M公司开发出了Post-it Plus软件,成功将便利贴由线下产品变成了线上产品。用户用手机摄像头对准贴纸墙,可以一次将五十张便利贴扫描到手机,并可以在手机上自由组合、排列这些便利贴,并分享给好友。

长知识

同样是“贴”,发明过程和用处可大不一样哦

创可贴的发明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