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带来的教训(国学小故事焚书坑儒到底是谁干的)(1)

先说“焚书”《史记 李斯传》中提到蠲除史书的事。“臣请诸有之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语,以愚百姓。“

从史记中可以明显看出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并没有烧,只是由秦王朝中央政权和相应的政府官员从民间收集起来了,目的是为了”愚百姓“,而不是烧毁。

而焚书是源于秦大臣的一段争论。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里大宴群臣。有一个叫周青臣的官员趁给始皇敬酒的机会说;”以前秦国地不过千里,亏的陛下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臣服,接着又赞始皇改诸侯分封制为郡县制,其功绩从古至今无人能比。不料却引起大臣淳于越的不满,淳于越一向主张厚古薄今,认为古代的东西都是好的,当代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当他听到周青臣赞美郡县制,贬低分封制时,奋然而起说:商周时代因分封制而传国八百于年,如今始皇富有四海而不分封子弟以作呼应,倘若出现篡夺政权的地方高官,那将何以应对?

这两大臣并无过节,这场争论纯属观点之争,本不该产生实质性后果,不料丞相李斯又来插了一杠子,使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

李斯说:“三皇五帝是因为根据天下大势,用不同的政策,都搞的很好。以前诸侯相争,才有诸子百家,现在天下统一,应该统一思想。为此臣建议如果不是我朝撰写的历史都烧了,并且要严厉的执行。

大家注意了李斯建议烧的是”秦纪“以外的历史著作,并没有烧诗,书,以及诸子百家的书。不然,汉代有怎么可能"得百家言四百二十篇”

其实烧书最多的是当代的项羽,项羽二十几岁做了全国统帅,一战成功,自封西楚霸王,看到咸阳宫这么大的建筑,【当时秦始皇把全国的图书收起来集中在咸阳】一把火它烧个干净,历史让秦始皇背了这个锅。

再说“坑儒”坑儒一事缘起于公元前212年,也就是焚书后一年。有一天,始皇架幸梁山宫,随从人马车骑甚众,驻足山顶后,始皇抬头发现臣相的随从特别多,就皱了一下眉头,这一细微的举动被随侍在侧的太监发现了,这个太监和臣相是朋友,就将皇帝对他的车骑过多似有不满告诉了他。

几天以后,始皇就听说了此事,于是大怒,处死身边所有太监,弄的宫内人人自危,这时候有两个为始皇求长生不老药的术士侯生和卢生吓跑了,始皇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正好这时有人举报咸阳的诸生中有人妖言惑众,扰乱百姓思想。于是,始皇下令逮捕了一些散布“妖言”的人,并严刑拷打,令其互相检举揭发,有四百六十多人被牵连进来,始皇一声令下,这四百多人活埋于咸阳。这就是“坑儒”事件

那么这四百多人到底是什么人呢?自西汉以后,人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是儒生,然而司马迁在《史记 儒林列传》中叙及这段史实的原文说: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术士并不是儒生,即使有几个儒生牵连进来,也代表不了所有的儒生,但的确波及了一些儒生。

魏晋时期,伪书《古文尚书》中说:”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这大概是”焚书坑儒“一词最早的出处,这一说法被后世广泛引用,流传至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焚过书,但并非尽毁。咸阳坑生事件主要是坑方术之士,但波及到儒生,并不是专针对儒生。

始皇并非大多数人们认为的蛮横不讲理,他所作的事情都是有历史因素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许多历史事件看清事物的本质,帮助我们认清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希望世人对秦始皇的误解可以通过此文减轻以及化解。

焚书坑儒带来的教训(国学小故事焚书坑儒到底是谁干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