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一首诗,也是我们自小在课本上学过的、耳熟能详一首诗。可以说,无论何时何地,当你听到这首诗的时候,你都会油然而然地淡然一笑,跟着背诵,可以说,这首诗已经深深地印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中。

世上的事就是这么奇怪,这首名满天下的诗作其实是一首落榜诗。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大诗人张继从老家襄州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不幸落榜,愤然乘舟南下,三个月后,在一个秋冷雁高的黄昏时分,来到苏州城外,但见圆月西斜,江水悠悠,舟欸静静,江枫如火,霜结千草,寒霜落下,此刻苏州城内高高矮矮错落有致的房舍里点亮了万家灯火,不远处的寒山寺的钟声悠远而寥廓,古朴而苍茫,不禁心生感慨,提笔写下了这首诗。详见拙文《一个落榜生的内心独白》

其实,在群星闪耀的唐代诗人中,张继根本就排不上号,然而,这首诗一出,立即引发了轰动,引起了巨大反响,而且让原本籍籍无名的枫桥和寒山寺名声大震,传声海外。

一轮孤悬天上的明月,一声孤殇凄切的乌啼,一盏凄迷黑暗中的渔灯,一座点化世人的寺院,一阵悠然飘来的钟声,一个羁旅愁绪的游子,都融进这首诗中,使得这首诗“高亮殊特,青莲遗响”。

历史上对这首诗的评价很高,清代有个诗人沈子来评价这首诗“全篇诗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说出。”

“妙在不说出”这个评语非常妙,让人浮想联翩。

枫桥夜泊太美了(这首枫桥夜泊一直被模仿)(1)

常言道:人红是非多。仰慕张继的人很多,挑刺的人也不少。比如宋代欧阳修就认为张继的这首诗不符合常理,他在《诗话》中评论到:“句则佳矣,奈半夜非鸣钟时。”,意思是诗是好诗,可与事实不符,哪有半夜敲钟的道理。后来宋代的另一个诗人陈岩肖考证,“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意思是从唐代开始,苏州的寺院夜半三更就开始敲钟,欧阳修说得不对,这才给张继正了名。

诗的名气大了,企图傍这首诗的人就很多。历史上,很多诗人都对这首诗发起了挑战,有的仿写,有的化用,但从来没有一首能超越。

从宋代开始,这场仿写接力大赛正式开演,第一个出场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陆游,他写了首《宿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这首诗是陆游在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携家眷离山阴赴夔州通判任、路过苏州时写的一首诗。陆游年轻时来过这里,七年后故地重游,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重复张继的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夜半钟声等意象,而是仅以“枫桥寺”“半夜钟”稍加点化,就立即切入自己的感慨,岁月流金,前路漫漫,大厦将倾,任重道远。这首诗抒发的不是自己的儿女情长,而是感叹家国的风雨飘摇,可以说是深沉而又豪放。

尽管这首诗写得也很好,但在意境和氛围营造上,和张继的诗还是有差距。

枫桥夜泊太美了(这首枫桥夜泊一直被模仿)(2)

到了元代,有个诗人叫孙华孙,也写了首同名的《枫桥夜泊》,原诗如下:

画船夜泊寒山寺,不信江枫有客愁。二八蛾眉双凤吹,满天明月按凉州。

平心而论,如果没有张继的诗在先,这首诗写得还算不错。特别是最后一句,将苏州秦淮河上那些“肤似凝脂眉似柳,诗书礼乐冠江南”的群艳与千里之外“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在胸襟意境上比张继的诗要开阔些,然而,毕竟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在先,孙华孙怎么模仿,也不可能超越,所以这首诗知道的人就不多。

到了明代,有个诗人叫李江,也不服,写了一组诗,名叫《和千家诗六十首》,其中在第五十八首就仿写这首诗,名字仍叫《枫桥夜泊》

琴对高山剑倚天,枫桥月落夜孤眠。钟声惊破还家事,惆怅江湖万里船。

李江的诗名不大,但口气不小,他想把千家诗都唱和一遍,虽然很努力,但这首同名诗实在不咋地,原想借用张继的江、桥、山、船、钟声等意象,但顺序有不对,而且还加入了琴剑等,使得这首诗显得很杂乱。细品张继的这首诗,“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寒山寺”“夜半钟声”等意象是从天到地,由近及远,是有一定空间布局的,很有画面感,而李江的这首诗,则看不出结构上的布局。相较于孙华孙,还是有一定差距。

到了清代,有两个人也发起了挑战,一个名叫李绳,另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纳兰性德。

先看李绳的这首《枫桥夜泊》:

又复匆匆赋远征,乌啼霜月若为情。寺钟渔火枫桥泊,已是思家第一程。

能看出,李绳读过孙华孙和李江的同名诗,也比他俩更有想法,比如第二句“乌啼霜月若为情”,和张继原诗“月落乌啼霜满天”相比,乌啼提前,霜与月合并,点出一个“情”字。这样的安排既有了新意,又把重心放在了后半部分,比较巧妙。然而,这首诗最遗憾的地方在于最后一句“已是思家第一程”,这句乡愁来得太急、太草率了,与前一句的连接不够。不过,我个人认为,就凭前三句,这首诗比孙华孙和李江的要好些。

纳兰的词独树一帜,其词大多描写个人的情感经历,尤其是对于爱情的描写很细腻,也很深沉,即表达爱情的美好,也表达失落过后的无奈,很受年轻人的追捧。他也仿写过《枫桥夜泊》,不过不是用诗,而是用他最擅长的词,这首词就是《天仙子·月落城乌啼未了》:

月落城乌啼未了,起来翻为无眠早。薄霜庭院怯生衣,心悄悄,红阑绕。此情待共谁人晓?

这首词是写给他的妻子卢氏的。卢氏出自名门,她的父亲卢兴祖是汉军镶白旗,因文才武略而重用,官至两广总督、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卢氏自幼受“传唯礼义”“训有诗书”的文化熏陶,加上满汉文化的交融浸淫,使得卢氏“贞气天情,恭容礼典”,自是一派大家闺秀的风范。卢氏嫁给纳兰不过短短三年,因难产去世。这件事对纳兰的打击很大,在此后的日子里,纳兰始终沉浸在过往的悲痛之中,写下了无数的悼亡词,诉说离别之苦以及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这首词就是写给妻子的,在某个孤独的深夜,词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始终难以入睡,于是只好从床上起来,披上一件单薄的衣服,独自来到庭院,由于外面有风,还有一层寒霜,这时纳兰性德悲从中来,想到了过往的岁月,想到了曾经的恋人,感慨万千,只好用文字来记录,以此诉说离别之苦。

纳兰不愧为清代第一词人,这首词化用得很成功,抓住了张继《枫桥夜泊》的精华:月亮已经落下,城头栖息的乌鸦还在啼叫,让人听了心烦意乱。我一个人躺在床上难以入睡,只好披上一件单薄的衣服,从房间里来到外面的庭院。此时院子里结了一层薄霜,周围还有一丝寒意,正穿透了我单薄的衣服。我一个人在回廊里徘徊,满腹忧愁,可是能够向谁诉说呢?又有谁知道我的心思呢?

这首词相较于张继的《枫桥夜泊》,更具孤独和忧愁,但意境不够开阔,毕竟张继的珠玉在先,纳兰如何化用模仿,也超越不了。

枫桥夜泊太美了(这首枫桥夜泊一直被模仿)(3)

其实,张继的这首诗不仅在国内很火,而且火到了日本,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被选入日本小学课本,成为孩子们的必读诗。这还不算,1929年,日本在青梅山筹建了一座寺庙,仿照苏州的寒山寺建造,连名字都一模一样,都叫寒山寺,寺内立了一座石碑,碑上刻的就是这首《枫桥夜泊》,建了一座名叫“夜半钟声”的钟楼,并且在附近的溪谷清流上架起了一座“枫桥”。二战的时候,日本人侵入苏州,将寒山寺的大钟当文物偷运到日本去。

很多年前,日本搞了个心目中最喜爱的唐诗评选,结果出乎很多中国人的意料,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不是古今七律第一杜甫《登高》或崔颢《黄鹤楼》,更不是七绝的压卷之作王昌龄《出塞》或王之涣《凉州词》,就连日本人最喜爱的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也没有成为No.1,第一名就是这首《枫桥夜泊》。由此可见,日本人对这首诗有多迷恋。

日本室町幕府初期的临济宗禅师绝海中津,写了首《文焕章归姑苏》,其中写到“十年梦断枫桥泊,吟兴正逢长乐秋。”就明显能看出有张继的影子。除了绝海中津,历史上的日本诗人也仿写了很多,但恕我直言,就文学水平来讲,顶多到李江的水准,和陆游、孙华孙、李绳等还有差距。

枫桥夜泊太美了(这首枫桥夜泊一直被模仿)(4)

网上有评论,说张继的《枫桥夜泊》之所以在日本很流行,是因为这首诗溢满了秋夜漂泊的思绪,全诗二十八个字,描绘的都是自然景象,几乎字字都能成一幅画,诗人并未在字面上提及任何自身情感,而内心的羁旅愁肠却通过这些画面萦绕在读者的心间,流露出淡淡的孤寂、飘零之意。这种含蓄朦胧之美与日本人细腻敏感的内心高度契合,故而日本人对这首诗歌抱以极高的评价。

这首诗已经诞生一千多年了。或许张继也没有想到,自己无心插柳写下的这首抒发落榜寂寞的诗,能成为经典,成为很多诗家竞相模仿的对象,这究竟是这位落榜生的不幸,还是他的幸运呢?

枫桥夜泊太美了(这首枫桥夜泊一直被模仿)(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