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新闻网县是中国古代自秦朝以来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一县之长自然成为最基层的行政官员经常看古装历史剧的朋友们会发现,这个职务有时称县令,有时称知县那么问题来了,这两种称呼有区别吗?根据笔者学习和考证,这两种叫法,区别可不小,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知县是哪个朝代的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知县是哪个朝代的官(知县的由来)

知县是哪个朝代的官

来源:运城新闻网

县是中国古代自秦朝以来最基层的行政单位,一县之长自然成为最基层的行政官员。经常看古装历史剧的朋友们会发现,这个职务有时称县令,有时称知县。那么问题来了,这两种称呼有区别吗?根据笔者学习和考证,这两种叫法,区别可不小。

在唐代之前,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就称为县令。在汉代,县令任期较长。它是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县令近似于一方诸侯,区别是县令不能世袭,但按当时的制度可以长期任职,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工作,上级轻易不会换人。

到了唐代后期,随着藩镇割据,各种政权走马灯似的不断更迭,地方官员变得不稳定起来。有些地方的县令不能长期做了,经常被调换,出现了空缺,中央只能安排人代理,这就叫“知某县事”,简称就是知县,意思是代理县令。一般的事由县丞也就是副县长代理。后来,专制政权为了将地方的权力控制在中央手里,就不任命固定的县令了,也不让县令原来班底的人员代理了,而是经常将中央的官员派去地方代理,这种知县的全称为“权知某县事”。因为这样的官员人事关系在中央,自然专制政权对其更好控制。所以,后来的知县越来越多,县令越来越少。

这样一来,专制政权使用这些临时性的官员,更有利于控制地方;而这些中央派来的官员,也不愿意长期留在地方,都想回去做京官,所以不愿意做县令,就愿意挂个“知”字——一来让其他官员知道,自己是中央派来的“上差”;二来是为了以后回到中央方便,他们倒是很愿意做这个临时的差事。久而久之,县令就慢慢消失了。

两宋时期,县令与知县还能同时存在,但到了明清,县令这一职务就被知县取代了。之后,知州、知府的出现也是同样的原因。

虽说后来知县不再有代理的意思,与县令在职权范围上也完全一致,但这个名字却保留了下来。从县令到知县的转变,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体现。明清时代的巡抚,设立之初也是一个临时性的官员,是代中央巡抚一方,但时间一长,也就成了封疆大吏的官名了。(《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