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一个人有多贫困潦倒,他只要有良知,就不算一无是处;无论一个人有多“坏”,他只要有良知,就不算“无药可救”,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王阳明对良知的评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王阳明对良知的评价(王阳明说的良知)

王阳明对良知的评价

无论一个人有多贫困潦倒,他只要有良知,就不算一无是处;无论一个人有多“坏”,他只要有良知,就不算“无药可救”。

“你连“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39岁的王阳明被任命为吉安府庐陵知县。在任上,王阳明抓到了一个罪大恶极的大盗。但在审问过程中,这个大盗油盐不进,面对各种审问都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态度。

没办法,王阳明只好亲自审问。但即使如此,大盗还是冥顽不灵,不肯陈述自己的罪行。甚至还大言不惭地说:“要杀要剐随便你,别白费功夫了。”王阳明见状,只好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我们随便聊聊。只不过天气这么热,你把外衣脱了吧,这样凉快一些。”

大盗或许是因为赌气,回应道:“脱就脱!”于是就把外衣脱了。

王阳明跟这个大盗聊了一会儿,又说:“天气实在太热了,要不你把里面的衣服也脱了吧。”大盗不以为然地说:“我们行走江湖,光膀子是常有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又过了一会儿,王阳明又说:“既然都光膀子了,就把内裤也脱了吧,一丝不挂岂不是更爽快?”大盗闻言,连连摆手道:“不方便!不方便!”

王阳明这时说到:“这有什么不方便的?你连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并不是一无是处呀!”

王阳明“龙场悟道”

什么是良知?

众所周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那么,什么是良知?故事中那个大盗的廉耻之心就是良知。当然,廉耻之心也只是良知的一部分。

“良知”这个词,始于《孟子》中的“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就是说,不经过思考就能知道“是非善恶”的见识,叫作良知。

到了南宋时期,朱熹把“良”解释为“本然之善也”;到了明朝,王阳明则认为“知是理之灵处。”

王阳明雕像

因此,王阳明所说的良知,其实就是“知善知恶,并且把善行践行下去。”无独有偶,捷克的首位民选总统哈维尔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由此可见,无论是孟子、朱熹、王阳明,还是捷克的总统哈维尔,对于“良知”的理解都是殊途同归。

相对来说,我们在生活中说得更多的是“良心”而不是良知,但良心和良知是不一样的。所谓良心,是人类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道德观;而良知,则是来自灵魂深处深刻反省的是非观。

捷克首位民选总统“哈维尔”

如何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

在王阳明看来,无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良知是一种每个人都拥有的东西。但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人能成为圣人?关键就在于大多数人没有做到“致其知”。简单来说,就是绝大部分人都会被私欲所迷惑,而这些私欲会给良知造成障碍。

孝敬父母、努力工作……这些都是人的良知,我们之所以做这些事情,是因为良知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对的”;抽烟、喝酒、赌钱……这些都是人的私欲,有些人之所以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他们的欲望或本能。

纪念王阳明

很多人既有良知又有私欲,这并不矛盾。但如果不对私欲加以控制,私欲就会磨灭一个人的良知。比如生活中那些因为不求上进而贫困潦倒的人,就是因为“懒惰、贪恋安逸”这种私欲而蒙蔽了自己的良知。

相反,像王阳明、孔子、孟子这样的圣人,虽然很多人认为他们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接地气”,但在本质上,他们只不过是更能控制自己的私欲,更清晰明澈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阳明祠

总而言之,良知是一种区别于人和野兽的东西。野兽是“饥则食、渴则饮、困则眠”,而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能越过内心的那条红线。

小到打游戏、喝酒,大到与人相处、做生意,只要能在正确的是非观念下,控制好自己的私欲,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就是一个有良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