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王朝的建立,是改变7世纪东亚格局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在李唐崛起之前,曾经臣服于隋帝国的东突厥已经悄然完成了实力的恢复,趁着隋炀帝搅动天下不宁、群雄并起的有利时机,新继位的始毕可汗不断窥伺着南方那个外强中干的富饶帝国。

终于,大业十一年秋(615),隋炀帝在北巡途中被始毕可汗包围于雁门。和汉初刘邦白登之围相似,这次隋炀帝同样逃过了一劫,但与刘邦不一样的是,隋炀帝雁门被围事件,成为了北方势力与南部帝国从硬实力到软实力彻底交接的擂台,自此之后,东突厥成为了北方边境的太上皇(吴玉贵先生语)。李唐的建立,也一直在东突厥的阴影之下。

李唐的建立之路,全然不像是后世我们做知道的那样顺风顺水,有两个例子可以生动展示这一点。首先是对关中的争夺,李渊在大业十三年(617)秋起兵之后,身为隋帝国高级官员的他明白关中的重要性,迅速挥师南下直插关中,但其实还有一个人同样注意到了关中,那就是金城薛举。

几乎在李渊挥师南下的同时,起家于西北金城(今兰州)一带的薛举集团也完成了对周边地区的攻略,正式自称秦帝,建立了西秦国。薛举和其子薛仁杲集团其实是一个实力强劲的军事集团,他们在建立西秦国的同时就向东发展,很快占领了秦州(今天的甘肃天水),并且略微晚了李渊太原集团一步,在武德元年(618)年初兵锋抵达了扶风郡(今天的山西凤翔),招降了唐弼的军队,组成了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杀向了长安。

此后的事情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了,两个年轻的二代们相遇于战场,薛仁杲完全不是李世民的对手,可是薛仁杲回家喊来了自己的爸爸薛举,在当年的6月份,薛举亲帅大军在长安以西与唐军对垒,击败唐军的八总管,李世民也不得不率败军回到长安。老辣的薛举给未来的天可汗好好上了一课,不过随着薛举病亡,西秦国也就在李世民卷土重来之后分崩离析了,变成了太宗的一大战功。

第二个例子则是,李唐入居关中之后,北方密密麻麻全都是接受了东突厥封号,或者与东突厥眉来眼去的割据势力,李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比如刚才说的薛举-薛仁杲西北集团占据了金城、天水等郡,河西李轨的西凉国占据了武威、张掖和敦煌,刘武周占据了马邑、雁门等地,河北则是窦建德、高开道。

武德朝的近十年的时间,是以李渊李世民为代表的关陇集团,从受到东突厥支持、控制的反隋势力之一,到一步步获得与东突厥抗衡的实力并击败其他对手,最终完成中原和南方地区再次整合形成下一个统一大帝国的过程。而贞观朝的二十余年,则是一个崭新的、冉冉升起的新帝国,继承了汉晋以来中原大一统帝国的强大意志,吸收了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融合成果,进而击败北方、西域、青藏高原乃至辽东-朝鲜半岛其他外族对手,重申东亚霸主地位的过程。

所以,李渊和李世民在位的武德朝和贞观朝,就是从整合内部,再到君临东亚最为重要的两个时期,而这一系列的文章,就是想对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做一小小的记录。

第一回 风起河东下霍邑

公元617年6月,盛夏时节。

在河东重镇晋阳城内,正如那闷热的天气,憋得人喘不过来气。城内军马你来我往非常的喧嚣,居民小心翼翼的呆在家里,皱眉看着城里发生的一切。这段时间,街坊四邻都在传城里有大事发生,有人说是会有突厥人来袭,有人说会有比这还要重要的事情发生,但大家都没有内幕消息,莫衷一是。

正在这时,一队快马迅疾冲入城中,大家从门缝里张望,这一队人个个都风尘仆仆、面色焦急但又高大干练,看着像是背负了重任。确实,这一队人马之所以快马加鞭一刻也不停息,是因为此时有个重要的消息,要赶紧带给河东的主人,唐国公、晋阳留守李渊,这个消息,将改变中国的历史。

义宁元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在刘文静等人的劝说下,决定与突厥联络,取得他们的支持。在这之前,李渊已经下定决心反隋自立,历史上对李渊起兵的记载比较驳杂,但却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李渊代表的太原-关中集团在起兵之时联络东突厥的细节。而这第一回,下路符就决定从这里切入。

《资治通鉴》记载,李渊听从了刘文静的建议之后,亲自写了一封信,准备了一份厚礼,送给此时东突厥的可汗启民,所谓:

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

而启民可汗收到信和礼物后也很开心,不仅答应了李渊的请求,还热情的说到”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使者把这个消息带回了晋阳,结果”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大家听到启民可汗这样大力支持,顿时觉得起兵谋反成功了一半了,都要赶紧同意突厥的提议。

但只有一个人反对,那就是李渊自己。《资治通鉴》记载:

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也就是李渊坚持不同意启民可汗这份热情的馈赠,裴寂、刘文静怎么劝李渊都不听,直到大家又商议了一下,不再打出称王的旗号,而是反隋炀帝不反隋,混杂使用突厥人崇尚的白色旗帜,李渊这才同意。

下路符之所以详细叙述这一段记载,是因为这里面有两个我们理解武德朝的大部分战争所必须了解的因素。第一就是东突厥在隋末唐初的舞台上是最核心的存在,武德朝大部分的对外行动,尤其是北方的行动,都和突厥有莫大的关系,这是我们理解武德朝很多事件的背景,这一点在随后我也会反复提及。

第二则是,李渊其人绝对不是泛泛之辈,《旧唐书》说他”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 ,无贵贱咸得其欢心“,而在得到启民可汗热情的支持的时候,只有李渊冷静地保留了自己的思考。李渊明白”命运中的馈赠都会标好价格“的道理,虽然此时的东突厥是所有北方势力必须紧抱的大腿,但他依然小心翼翼的与突厥保持了若即若离的关系。

他没有一时脑热直接在河东称帝,而是选择了最稳妥的一条路,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此时在长安的代王为帝,史书上的许多细节都表明,李渊是一个小心谨慎、能屈能伸之人,但在大多数关键时刻,他也能够稳准狠的掌握出手时机。他没有他的二儿子,也就是未来的天可汗李世民那般拥有冲天的自信,但他是隋末唐初少有的几个合格的领袖,这些,都将在未来成为李唐赢得最后胜利的基础。

李唐起兵立国后的生活(武德年间改变中原格局的十场战争01)(1)

李渊绝非泛泛之辈,事实上,他是隋末唐初造反者中少有的兼具谨慎与大格局之人

关于李渊的补充说明就到这里,下面再让我们把目光转回到踌躇满志的太原李渊集团。在谨慎的选择了与东突厥的合适的关系之后,李渊起兵了,李唐起兵之后第一系列的战争,就是霍邑-长安之战。这也是李渊率领的”义军“从河东杀向关中,并最终夺取长安道路上最重要的两场战斗。

虽然隋末天下大乱,但此时的李渊也没有到振臂一呼、群起响应的地步,在六月份起兵之后,西河郡没有听从李渊的命令,大唐开国第一战就此打响,率军的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两个。史载,两个年轻人出兵的时候李渊安排了老臣太原令温大有一起跟随出征,李渊对温大有说:“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但两个人显然不需要有别人参谋军事。

一路上,两个贵公子和士兵们同甘共苦,作战的时候身先士卒,士兵有在路上偷盗居民果蔬的,两人一定要找到失主付钱,但也不惩罚偷拿东西的士兵。只因为两个人深知,这支部队刚刚集合在一起,还不能蛮力弹压,只能以身作则慢慢树立威信,这个方法非常有效,两人不仅收获了民心,更获得了麾下士兵的忠心,西河城一战而下,回到晋阳的时候,来去不过九天,李渊集团拿了一个大大的开门红。

在实战中检验了部队的战斗力,谨慎的李渊的信心更充足了,随后便开仓赈济民众,顺便招募士兵,在获得足够多的兵卒之后,建牙大将军,命裴寂、刘文静、唐俭、温大雅、温大有、武士镬(武则天他爹)、姜暮(姜行本他爹,后来姜行本跟随侯君集攻灭高昌,出力甚多)、殷开山、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各有安排,李唐的一代幕僚初具规模。

当年七月,李渊让李元吉留守太原,守住大后方,防范突厥以及太原以北的刘武周,随后率领三万精兵南下,他的目标,直接就对准了天下之中-关中。此时的代王杨侑当然知道唐国公率众南下可不是什么让他当皇帝的,而是来抢他家皇位的,所以干净利落拒绝李渊的“一番好意”,加紧部署军队对抗李渊。

他让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两万驻守太原南部不远的霍邑(今天的山西霍州),左武候大将军屈突通率领数万骁果驻扎河东郡(今天的山西永济附近),构成两道防线防御李渊。山西地形大家都知道,西边黄河东边太行,中间的低地平原是一长条,要南下也就只有一条道,宋老生和屈突通,就前后卡在这一长条的节点之上。

李渊率军驻扎在距离霍邑北边五十余里的贾胡堡,准备起兵之后的第一场硬仗。迎战宋老生之前发生了一些小插曲,因为连日大雨导致粮草运输不便,联络东突厥一直没有回信,太原北边的刘武周对太原虎视眈眈,李渊有了退兵的打算,裴寂等人也持同样看法,觉得军队士兵的家属都在北边太原,如果老家有所闪失那就万劫不复了。

李唐起兵立国后的生活(武德年间改变中原格局的十场战争01)(2)

霍邑之战,揭开了首尾三百年的李唐帝国建立的序幕

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不懈劝阻终于止住了李渊退兵的心,尤其是李世民,坚定地表示对所谓的缺粮问题,宋老生、刘武周等人的威胁问题都不是大事:

今禾菽被野,何优乏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

李渊等人非常担心的问题在年轻的李世民眼中都无关紧要,因为李世民紧紧抓住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这个最核心的矛盾点,也就是既然已经走上了造反道路,那就只能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再没有回头路可言。这份青春自信的气魄,要直到李世民登基为皇帝之后才逐渐有所改变。

坚定了信心之后的李渊大军,也迎来了转机。八月初一天气好转了,李渊让人晾晒铠甲准备开拔,第二天,太原来的粮草也运到了,事情终于朝着好的方向开始发展了。初三,李渊大军来到了霍邑城下,和历史上发生了无数次的情景一样,攻城一方必须要引诱守城一方出城作战才有更好的获胜机会。

也许今天的我们都会疑惑古代守城的一方怎么会轻易就选择出城作战导致失败,但这是我们自己的上帝视角。守城一方出城作战原因包括守将判断失误、皇帝的命令、粮草不够坚持太久、无法有效控制麾下士兵等,而且他们也不会直接就觉得自己不能击败对手。宋老生出战原因,按照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判断,主要是前两者:

李建成、李世民曰:“老生勇而无谋,以轻骑挑之,理无不出;脱其固守,则诬以贰于我。彼恐为左右所奏,安敢不出!”

李渊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率领起兵数百冲到了霍邑以东,李渊留在了这里等待后续步兵跟进,引诱宋老生的任务就落到了李建成和李世民肩上。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两个带着十几个骑兵来到了城下,指指点点仿佛在讨论怎么把霍邑攻下来,司马光在这里记载兄弟二人不仅耀武扬威,还“且诟之”,也就是骂骂咧咧。果然,宋老生觉得这两个毛头小子自不量力,霍邑城中的隋军出城了。

当时的李建成和李世民可能不会想到,十余年后会,在百里之外的长安城玄武门,当时已经贵为大唐太子的建成会被天策上将世民击杀,造成玄武门之变的惨剧。但透过史书上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在李渊起兵的时候,青春年少的建成和世民是李渊最为信赖的左右手,兄弟两人也一直在一起行动:攻破西河郡的时候是两人与兵卒同甘共苦、身先士卒;李渊在贾胡堡想要退兵的时候兄弟两人坚决反对;承担诱敌任务的同样也是兄弟两个,再联想后来发生的一切,不仅让人唏嘘。

言归正传,出战的宋老生从霍邑东门、南门引军出战,正中李渊下怀,李渊的义军便在两门外和隋军大战在一起。这次作战非常的残酷,率军在城东列阵的李渊和李建成受到了隋军猛烈的冲击,阵型有所松动。古代作战阵型非常的重要,阵型一旦被击穿,整个部队都有溃散的危险。

这个时候,李世民和段志玄杀到了。未来的天策上将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展现了一往无前的非凡勇气,陷阵是李世民在登基为帝之前经常采用的战术,颇有点拼命三郎的模样,这也是他后来降伏诸多隋末唐初猛将的重要原因,毕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英雄惜英雄。

此时年轻的李世民一个猛子就扎入了敌阵之中,段志玄紧紧跟随着这个不要命的唐国公家二公子,两个人都杀红了眼,司马光说:

世民与军头临淄段志玄自南原引兵驰下,冲老生陈,出其背,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

李世民和段志玄率人击穿了隋军阵型,从阵列前面一直冲杀到了阵型最后,李世民砍卷了两把刀,敌人的鲜血沾满了他的铠甲,他和洒水一样洒掉鲜血再次作战。在李世民的带动下,李渊的义军终于逐渐翻转了局势,宋老生带领的隋军逐渐支撑不住了,终于,阵型松动变成溃败,宋老生本想逃回霍邑,没想到李渊率军先行赶到,宋老生慌忙之间跌入到堑壕中,被刘弘基赶上一刀结果了性命。

宋老生一死,李渊大军士气大振,没有准备攻城器械(也可以看出刚开始装备不是很齐全),“将士肉薄而登,遂克之”,也就是搭人梯攻克了霍邑,李渊起兵第一场大战再次以李渊大获全胜而告终。

(第一回完,下一回《蛙跳战术进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