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谈诗词创作二十四(钟振振清诗新解)(1)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谈诗词创作二十四(钟振振清诗新解)(2)

钟振振:清诗新解(11)

读洪昉思稗畦行卷感赠一首兼寄赵秋谷赞善

[清]曹寅

惆怅江关白发生,断云零雁各凄清。

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文章恐惧成。

礼法谁尝轻阮籍,穷愁天欲厚虞卿。

纵横捭阖人间世,只此能消万古情。

关于此诗的写作缘起与“行卷”

黄寿祺先生等《清诗选》:“这首诗作于《长生殿》案发生十多年后,大概因洪升把他的诗集《稗畦集》稿本寄给作者,所以表示致意和慰勉。行卷:指书卷,即《稗畦集》稿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页)

按:章培恒先生《洪昇年谱·康熙四十三年甲申》:“春末,应江南提督张云翼之聘,往游松江。云翼延为上客,开长筵,盛集宾客,为演《长生殿》。曹寅闻之,亦迎致昉思于江宁,集南北名流为胜会,独让昉思居上座,以演《长生殿》剧。每优人演出一折,昉思与寅即雠对其本以合节奏,凡三昼夜始毕,一时传为盛事……曹寅读稗畦行卷,感而赠诗。自江宁返,行经乌镇,酒后登舟,堕水死。时为六月初一日。”

据此,则康熙四十三年(1704)夏,洪昇与曹寅实曾相会于江宁(今江苏南京)。故“稗畦行卷”当系面呈曹寅,而非“寄给”。此时,上距康熙二十八年(1689)《长生殿》案的发生,已十五年。

又,“行卷”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卷”。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七《唐人行卷》:“唐人举进士,必行卷者,为缄轴,录其所著文,以献主司也。”

唐代进士科的应举者,最终能否登第,除试卷外,其平日的创作成绩与其在文坛上的声誉高下,也是重要的依据。

当时在政治上、文坛上有较高地位的官员,皆有权利与义务向知贡举等主考官推荐人才,间接参与进士录取名单及名次的定夺。

因此,应举者多精选自己所得意的诗文,写成卷轴,在考试前呈献给他们,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赏识并推荐。

这种风尚,便是“行卷”;所献之诗文写本,亦称“行卷”。

自宋代起,进士科的应举者能否登第,一律以试卷为准,其平日的创作成绩与其在文坛上的声誉高下,已无关紧要。

因此,“行卷”的习俗遂致式微。

然而历代仍有人将自己的作品呈献给当世名流,以求知音见赏并为之扬誉。文坛乃沿用唐人习语,亦称这种作法或所献作品集为“行卷”。

从曹寅诗题中使用此语这一细节来看,此诗当作于二人初次见面,相知未深时,故曹寅有意无意中,对洪昇采取的还是某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关于“惆怅江关白发生,断云零雁各凄清”

黄寿祺先生等《清诗选》:“曹寅当时在南京任江宁织造,年纪已超过四十,所以如此说。江关,指南京。断云零雁:比喻消息少通。”(同上)

按:曹寅是康熙皇帝的亲信,一生仕途通达。所任江宁织造,实为天子耳目,地位非常重要。康熙南巡至江宁,辄驻跸曹府。

荣耀若此,一般来说,他不至于“惆怅江关”。

当然,“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词句)自是文人故态,聊复尔尔,也属正常。

但他与洪昇还是初交(参见上文),又是以高官身分面对布衣寒士,有必要刚一见面就只顾说自己的境况,自艾自怨吗?

因此,将“惆怅江关”云云解读为曹寅的自嗟,虽非绝对错误,至少也是不完全的。

按照情理,此句当属一笔双绾人我两面(这从下句的“各”字中也可看得出来),而侧重点还是说对方。

此时洪昇亦在“江关”,而且自《长生殿》案发生后的这十五年来,穷愁失意是其生活常态。至于曹寅将自己也纳入“惆怅”“凄清”之列,不过是俯身拉近与洪昇的距离,给作为寒士的对方一点心理安慰而已,当不得真的。

至于“断云零雁”,“断云”即孤云,“零雁”即孤雁。

在古诗词里,“雁”这个意象固然常用为信使,而“云”则否。

因此,说“断云零雁”“比喻消息少通”也嫌牵强。

提取这两个意象的公因子,不如说它们都是“凄清”(即凄凉、寂寞之意)的表征,似较准确。

唐陈子昂《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诗:“孤狖啼寒月,哀鸿叫断云。”

权德舆《和河南罗主簿送校书兄归江南》诗:“兄弟泣殊方,天涯指故乡。断云无定处,归雁不成行。”

宋冯时行《梦兰堂·送史谊伯倅潼川》词:“君愁入伤阙眼。芳草绿、断云归雁。”

杜龙沙《雨淋铃》(窗影珑璁)词:“峭寒斗减,看旅雁、争起蒹葭。溯断云,多少悲鸣,数行又下远汀沙。”

元许有壬《水龙吟·至顺癸酉九日秋兴亭赋》词:“一片秋光,青山红树,断云斜雁。想人生尘世,难逢开口,但酬节、何多叹。”

明高启《秋日江居写怀》诗七首其二:“千里断云随雁骛,半村残照送牛羊。”

王偁《送黄纪事济》诗:“一水泻寒练,断云引归鸿。”

金銮《泊淮上》诗:“愁轻游冶兴,老重别离情……断云疏雁影,残月乱鸡声。”

宋登春《洞庭送徐荆州投劾东归》诗:“秋来为客易沾巾。又向潇湘送逐臣。烟草断云横楚塞,夕阳落雁度江津。”

元佚名《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曲:“归雁落沙滩。天边断云残。”

群雁与“断云”搭配,已经够凄凉的了,更何况“断云零雁”!

又者,如上文所述,曹寅与洪昇此番相会是初识。既非故交,何曾通过消息?这也是“断云零雁”不可能“比喻消息少通”的一个重要论据。

要之,“断云零雁各凄清”的意思,其实是说自己与洪昇都像孤云、孤雁一样,飘零在外,寂寞凄凉。

当然,这也和上句一样,侧重点还是说洪昇。怜悯对方是实,哀伤自己是虚。

关于“称心岁月荒唐过,垂老文章恐惧成”

黄寿祺先生等《清诗选》:“说自己以往没有专心向学,现在年已老大,写诗文有恐惧之感。”(同上)

按:如果说开头两句还一笔双绾,关合人我两方的话,那么按照“感赠”他人诗作的惯例,接着便应过渡到专叙对方,断无置题赠对象于不顾,反而退回来说自己的道理。

因此,这两句绝非自述,而是对洪昇其人其诗的评论:惬意的时光在放荡中度过,后半生的作品在恐惧中写成。

洪昇于康熙七年(1668)入京为国子监生,时年二十四岁。

此后二十年,他或在京城读书,或去各地漫游。

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写出了清代戏剧名作《长生殿》传奇,轰动一时,时年四十四岁。

这是他最风光的年月。

有国子监生的身分,却不能以自己的才学步入仕途,只靠戏剧创作成名,从封建社会“正统”的角度来看,当然是不务正业的“荒唐”事。

此所以为“称心岁月荒唐过”也。

康熙二十八年(1689)八月,他招伶人演出《长生殿》,京中名士多到场观看。

前一月,佟皇后病逝,此时尚未除服。

而此剧素为朝中“北党”所不喜,洪昇又与“南党”有瓜葛,“北党”遂借题发挥,以排除异己。

于是,给事中黄六鸿弹劾洪昇等于国丧期间张乐为“大不敬”。

结果,他被系刑部狱,并遭到革去国学生籍的处分,时年四十五岁。

参与观剧的友人,包括曹寅此诗题中提到的“赵秋谷赞善”(即赵执信,号秋谷,时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也被革职。

经此飞来横祸,他在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时,自不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此所以为“垂老文章恐惧成”也。

总之,这两句诗,真正是度身定做,非洪昇莫以当之。


作者/钟振振 编辑/章雪芳 校对/冯 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