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老字号旧书 解放街记忆系列作品(1)

徐洪波大司巷忆旧

在进城工作以前,我对永康城的认识很有限,除了小时候跟随外公外婆到过城里“砂糖市”(现永康影剧院前)卖麦芽糖之外,就是在上小学时曾经到大司巷小学参加数学竞赛,对大司巷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我中师毕业在唐先初中任教,后来参加进城考试,如愿进了大司巷小学。不想在此一待就是十二年,我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定格在了这条小巷,定格在这个叫做大司巷的学校。

长沙老字号旧书 解放街记忆系列作品(2)

这真是一条小巷,长不过百米,宽不及四米。好在那时少有汽车,也没有多少家长接送孩子,不像我们现在大多的孩子都需要家长接送,几乎每所小学大门前的上下学时段,都是人来车往,拥挤不堪。

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这条巷子不宽也不窄,一切刚刚好。记得小巷里住着当时骨伤科、小儿科专家柯凤元先生,经过他家门前,常会看到有患者慕名造访。隔壁是大司巷5号,主人便是大司巷退休教师张明贵,他的爱人经营着一家储蓄所。因为常常上那儿存取,加之他又是学校的退休老师,我便与他混得很熟,他那笑容可掬的模样至今记忆犹新。张老师非常疼爱儿孙,我曾亲眼看见他用嘴吸吮小孩的鼻涕呢。再过去就是远近有名的程纪训刻章老店。程先生写得一手好字,篆刻功夫了得,他好像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有空的时候,我常在他店前观摩。他认得我是小学老师,有一次还专门为我刻了一方牛角印鉴,他说,今后你会用得着。

这条巷子文化味特浓。记得有一座四层楼民居,上书“方方阁”,主人方方是当时永康歌坛明星,多次走上华溪春潮,引吭高歌,唱响永康。这里还住着一个叫梅高潮的老师,他精通乐器和乐理,常常在家门口摆上当时流行的电子琴,优美的旋律常会引人驻足欣赏。

小巷里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饮食小摊,只记得有一个徐姓师傅在经营手作葱饼。圆圆的酥饼里塞满了小葱和少许鲜肉,烤在炭炉中,老远就可以闻到香味。上放学的时候,他的烤炉前总是围满了人。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想尝一尝那现烤现卖的葱饼味儿。

长沙老字号旧书 解放街记忆系列作品(3)

在我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数学竞赛,就是在大司巷小学(当时应该叫东方红小学)。我依稀记得,第一次踏进这所学校的大门,就是一个厅堂之类的建筑,略微发亮的“毛砖地”(三合土浇筑而成),光滑圆溜的石墩上,有粗大的木头柱子,进去之后有一个天井,天井正中有一棵粗大的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右侧是一座古老的四合院,再进去才是教室。教室似乎没有特别的敞亮,课桌椅是木头做的,显得有些老旧。

等到十几年以后,我以教师的身份第二次踏进这所学校的时候,发现这里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门口进来不再有先前看见过的古老的厅堂,天井不见了,梧桐树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宽敞的操场。操场左侧有一个大会堂,里面是个校办工厂,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大会堂的后面有一幢单独的三层楼(这是当时环城教办办公楼兼宿舍),再后面就是时称“六教室”的幼儿园。

在大司巷待久了,我便从年长的同事那里了解了大司巷小学的前世今生。他们告诉我,这所学校的前身就是大司马府第,这里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亭台水榭应有尽有。我曾经住过的三层楼教师宿舍,以及宿舍前面的三层楼教室,就是拆了原来的古建筑修建而成。随着学校的发展,先后又拆掉了大会堂、环城区教办办公楼、德式“六教室”,最后拆掉了二层、三层教学楼,建成连廊教学楼和综合办公楼。

长沙老字号旧书 解放街记忆系列作品(4)

细细数来,在大司巷小学的四千多个日子里,我也还算努力,这里的很多老师、家长都成为我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在这里,我教了五届毕业生,这些学生,现在工作在祖国各地各条战线,有一些至今仍保持着联系。

也许正是这些人和事,使我对大司巷,对大司巷小学至今念念不忘。

随着解放街区的大拆迁,大司巷里的县府招待所、公安局办公楼以及一些居民楼、店铺,都已荡然无存,随之拔地而起的南龙广场、新华书店、文化馆,为这个城市注入了新鲜的血脉,成为了新时代永康城市的印记。虹霓巷、学西弄、当店巷、胡店巷,十八曲巷……这些当年常去家访的熟悉的巷道都已不复存在了。这个当年繁华的街区,不久将会成为永康城市的新地标,成为永康城市的会客厅,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曾经作为永康城市经济文化中心的解放街区的一些历史印记,是否会从此淡出人们的视线?如此定会给人留下些许遗憾的。

像曾经辉煌的大司马府第,历经千年,已然再难找寻到丝毫的遗存了。当然,百年名校大司巷小学很好地诠释了她的前世今生,使她的生命得以延续,这是值得庆幸的!大司巷小学异地搬迁以后呢?这是值得政府和开发商们认真思考和践行的。

当然,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我所能做的,也只是拿起笔,捡拾起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点滴。

来源:永康文艺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