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管理劳动生产率的四个基本环节)(1)

提高劳动生产率有许多重要意义。对于企业来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更高的效益,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而对于企业中的每位员工来说, 劳动生产率意味着更高的绩效和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可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所有企业和管理者的追求。 劳动生产率的管理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 一般来讲,我们需要经过四个基本环节:测量、评价、规划、改善。劳动生产率的管理实际上可以看做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测量

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首先要了解目前的生产率水平和状况。因此,我们首先要进行生产率的测量。生产率的测量主要通过各类作业数据的收集和计算实现。

我们用投人产出比来表示劳动生产率。需要注意的是,采用不同的投人单位将得到不同的测量结果,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持前后单位的统一。

我们可以使用一种统一的测量指标, 那就是时间定额,时间定额是指完成件产品或一道工序所耗费的时间,是一种简单易懂的测量指标。 不管是生产工作还是一般业务活动,都可以用时间定额来表示其劳动生产车,而且相对而言,时间定额的测量和比较更加方便。

例如:某班组有5名工人,一月份(22天,每天8小时)生产产品500件; 2月份(20天,每天8小时)生产产品600件。我们按照工时计算,可以得出生产率。

1月份生产率=500/ (5X22X8) =0.57 (件/人时)

2月份生产率=600/ (5X20X8) =0.75 (件/人时)

生产率指数=0.75/0.57=1.316

生产率指数是两个不同时期生产率的比值,这是一个动态数值,我们用生产率指数来评价生产率的变化和稳定性。

评价

我们通过数据收集可以计算出某项工作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其变化指数,接下来可以据此对现有的生产率作出评价。评价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行业平均生产率水平、二是本企业事先确定的或者普遍接受的生产率标准。

管理者应该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即便企业现有的生产率水平达到了本身的预期,也不代表企业处于有利的地位。毕竟,企业生存的压力来源于外界的竞争,企业必须以行业标准约束自己,不断实现进步。

劳动生产率的评价方法有很多。根据企业的要求,可以采用效用成本分析、数据包分析、层次分析法等;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经济或收益分析。数率分析、有效性分析、发展趋势分析等进行更加细致的生产率评价,这些方法则属于实用性较强的评价方法。总之,生产率评价是一件系统性工作。对企业未来生产率规划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规划

规划是指对于自身劳动生产率未来要达到什么水平做出的预期和计划。根据生产率测量和评价所提供的信息。企业要对劳动生产率的控制和改善作出规划。通过生产率规划,企业对作业系统各个环节的改进提出明确的新目标。确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标准,并就如何开展生产率管理提出科学的规划。

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一件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进行的工作。 当企业当前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于平均标准时,提升劳动生产率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即便有一个较好的劳动生产率,也应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改善

制定了劳动生产率的未来规划,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一般来讲,劳动生产率的改善有两大途径:技术途径和人员管理途径。

1、技术途径。技术途径主要是从作业本身寻求劳动生产率改善的途径。技术途径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比如作业环境布置,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新工艺引进,新的工作方法,进行产品设计与改进,改善作业系统,采用人机工程方法等,都可以看做技术改善途径。

2、人员管理途径。人员管理途径是指从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角度寻求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措施。对于作业人员来说,可以采取的主要途径包括人员的合理配置,职业培训,激励与晋升,纪律与督促,改善劳动方法,调整作业时间等;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则需要改善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技能,增强与作业人员的合作等。

通过上述四个环节,企业就完成了对劳动生产率的一次管理。 而在这些程序之后,企业还要对生产率控制和提高的结果做出评价和反馈,然后进人新一轮的劳动生产率管理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