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所谓成长,就是不得不伴随着接连不断的创伤,用爱滋润自己的心灵,用痛苦作为代价,用赤子之心与冷酷的现实搏斗。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百分之百地承担起责任。

正面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性的大疫情,隔离、停摆、心力交瘁、迷茫和焦虑, 地球人集体经历了一次关于生存与成长的洗礼。面对不可思议的奇幻场景,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剧本,我开始思考时间与生命,人生真相与成长,魔法世界中那个带着闪电形疤痕的哈利波特映入了我的眼帘。

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励志故事(天选之子与心灵成长)(1)

《哈利·波特》是‬文学史‬上‬超级强大的IP及天文数字级的文化资本现象

英国女作家J·K·罗琳(J. K. Rowling)于1997年至2007年所著的魔幻文学系列小说《哈利·波特》,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78种语言,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作品销量已超过了4.5亿册。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哈利·波特系列是全球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影片,总票房收入达78亿美元。作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文化力量,《哈利·波特》已经成为英国继莎士比亚著作之后,一部天文数字销量的文学作品,一个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产业以及一种超级“文化资本”现象。

正如叶舒宪先生所言,“世纪之交,以巫术思维和魔法奇迹为背景的《哈利·波特》,能够在英美同时风靡影坛和书市,发行连创历史记录……”在互联网时代,儿童们及未成年人可以通过各类介质轻而易举地触及媒体内容,看到“成人世界”的暴力、焦虑、霸凌、恐怖事件及心理犯罪……《哈利·波特》让儿童从魔法世界体验到现实世界中真实的黑暗,让成年人从现实世界反观魔法世界中人性的恶意,从而对善恶、爱与成长进行独立的思考。

北大中文系毕业的研究哈利波特现象的学者林品博士在«作为现代性寓言的后童话—论<哈利·波特>»一文中指出,“可见,“魔法世界”并不比“麻瓜世界”更“美”、更“善”、“更“好”,作品中最顶级的 “恶”—伏地魔—正是存在于“魔法世界”当中。”

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励志故事(天选之子与心灵成长)(2)

笔者认为《哈利波特》之所以成为现象级的经典之作,是因为这是一部关于心灵成长的硬核作品,适合每一个人阅读。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哈利·波特》风靡全球,老少男女通吃,横扫文学、电影、主题公园及各类IP衍生品,且历久弥新,成为超级“文化资本”现象一点儿也不奇怪。

1 天选之子(the Chosen One)的选择标准及寓意

哈利成功地度过了暗黑童年,幸运地成为了天选之子(the Chosen One):神想要寻找一个救世之星,最先挑中了大学霸里德尔(即后来的伏地魔),他每门考试都是最优的成绩,他是男生学生会主席,他获得了魔法成就奖章。但他的灵魂卑劣,完全无法抵挡苦难的折磨,是一个精致的损人利己者;之后,又挑中了天赋异禀的内普,但他也差点走上了与伏地魔相同的道路。失望的神最终将期望寄予哈利•波特,尽管他法力不算高强,头脑不算聪明,但是有爱、有原则,永远忠于自己的内心与信念,决不会屈服于权力与诱惑。

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励志故事(天选之子与心灵成长)(3)

哈利•波特的身份即为救世之星。邓布利多的遗言:“哈利是我们唯一的希望。相信他。”哈利的成长经历影射着亚瑟王的成长经历:同样是成长于混乱动荡的年代,哈利出生时,伏地魔当道,魔法世界黑暗无边;亚瑟王出生时,部落斗争不断,父亲的统治岌岌可危;同样是没有在父母身边成长,哈利在出生不久被邓布利多交由麻瓜世界的姨母抚养,亚瑟王在出生不久被梅林交由别人抚养;同样是被选中的命定的英雄,哈利在密室中拔出只有真正无畏的人才能驾驭的格兰芬多宝剑,亚瑟从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天降白色巨石中将宝剑拔出,成为英格兰真命的君王。

哈利•波特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他前额上细长的闪电形疤痕,那是他为强敌所标记的所在,是他身为 “救世之星”的标志, 具有守护和救世的寓意。弥赛亚(希伯来语的“救世主”)强化了系列小说的主题:不是无善无恶或善恶两立,而是邪恶的诱惑与内在性。哈利经由闪电疤痕,成了伏地魔无心间造就的第七个魂器。他的确名副其实地携带着伏地魔的一片灵魂。所以他必须经由自杀或迎向死亡才能最终击败、杀死伏地魔。哈利之所以被选择是因为他有向死而生的勇气。

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励志故事(天选之子与心灵成长)(4)

苦难与庸者是无缘的。于弱者它是劫难摧残,于强者它是卧薪尝胆。苦难与辉煌共生,你的命运,仍要靠自己去开拓。敢于克服缺点,敢于打拼,而非沉浸在过往的伤痛中抱怨命运的不公。这就是哈利·波特,一个不断磨砺成长,平凡而不平庸的天选之子。

2 经受面对抑郁和死亡等艰难意志力考验的心灵成长之路

哈利波特作为巫师,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受到了严格而系统的培训。“魔咒学”、“变形术”、“魔药学”、“草药学”、“黑魔法防御术”、“魔法史”、“天文学”、占卜课”、“麻瓜研究”、“古代魔文研究”“飞行课”等各种学科的学习,以及“窥镜”、 “拼写检查羽毛笔”、 “伸缩耳”、 “诚实探测器”等技术工具的训练, 让哈利具备了成长为救世之星的基本技能。但比工具类更重要的是他强大的意志力和心灵的不断成长。

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励志故事(天选之子与心灵成长)(5)

图片来自网络

大难不死的哈利・波特在历经魔法石的诱惑、密室的凶险、摄魂怪的威胁、火焰杯的惨烈、凤凰社的分合、混血王子的困惑、神秘圣器的迷离之后,面对与亲人的阴阳分离、精神引路人的失去以及敌人的淫威等重重磨砺,最终战胜自己、战胜敌人,成长为一位魔法界的英雄。其中两个最艰难的坎儿就是如何经受摄魂怪(抑郁)和死亡恐惧的挑战和考验。

摄魂怪(Dementors)即是当时压抑状态下超自然的魔法生物,它最早出现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在作者罗琳的构思中,它是心理抑郁症的人格化表现。事实上,作家罗琳本人在婚姻破裂及经济压力之下,也体验过抑郁的折磨,凭借着意志力、对写作的热爱和对孩子的母爱❤️走了出来,逐渐步入人生的佳境。

摄魂怪的出场让人过目难忘,它的存在让人战栗不已。摄魂怪披着一件斗篷,有着结痂的丑陋手掌,全身跟腐烂了一样。“在卢平手里的颤巍巍的火苗映照下,可以看到门口站着一个穿斗篷的身影,又高又大,差点儿碰着天花板。他的脸完全藏在兜帽下。哈利的目光往下一扫,他看见的东西使他的胃揪成一团。斗篷下伸出一只手,灰白色的,阴森森的闪着光,似乎布满了粘液和斑点,就像某种死了以后在水里腐烂的东西。”凡是被它接触的人, 都会想起最可怕的事,被吸去所有快乐。摄魂怪并非想象之物,它无声亦无息将恐惧绝望刺进人的心灵,是抑郁症的一种文学性表达。

摄魂怪隐喻着陷入烦恼苦闷中不能自拔的现代人已是被摄走魂灵,成为徒具形骸的行尸走肉。摄魂怪是如此的可怕,以至于连主角哈利·波特都很难应对。要对付摄魂怪,需要使用守护神咒。这个咒语会形成一个发光的屏障,驱逐想要靠近的摄魂怪。要让这道咒语起作用,人在念出“呼神护卫”时需要竭尽全力回忆某件美好的事情。

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励志故事(天选之子与心灵成长)(6)

闯过摄魂怪之关之后,对哈利最重大的考验就是死亡。对手伏地魔Voldemort直译就是“死亡的飞行”,或“飞离死亡”。伏地魔认为死亡是人类最应该感到耻辱的弱点,“没有比死更糟糕的”,他的“目标”是“征服死亡”,他认为自己是“在长生的路上比谁走得都远的人”。伏地魔恐怕是魔法世界历史上在技术层面最强大的巫师,而且具有超强的研究能力。他竟然能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制作了七个“反自然”的“魂器”,几乎实现了征服死亡的目标。

哈利·波特对待死亡则选择了道德上的责任。他要斩除伏地魔与生命的最后联系。他怀着对死亡的恐惧,然而他的心脏却跳得格外有力,勇敢地维持着他的生命。他对活的愿望总是比对死的恐惧要强烈得多。但现在他没有想到要逃跑,要摆脱伏地魔的魔爪。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剩下来的只有一件事了:死。……伏地魔知道哈利为了别人会不惜一切代价去阻止,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邓布利多知道哈利不会逃避,知道他会一直走到最后,尽管那是他的终结。哈利·波特一旦发现自己有力量阻止,就不会听任别人为他去死……这些思绪纷乱地砸在那个硬梆梆的、不可否认的事实上,事实就是他必须死。我必须死。事情必须结束……

正是经历了抑郁和死亡的考验,哈利波特用强大的意志力制服了伏地魔,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3 «哈利波特»的现代启示录:唯有爱的能量可以滋养心灵

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励志故事(天选之子与心灵成长)(7)

85新潮美术运动代表人物、艺术家柴小刚作品 《逃跑》 2013 年作 布面油画 图片源自保利拍卖2015年电子图录 表现主义的风格揭示了现代人在后工业社会,在心灵之根与欲望喧嚣之间的冲突与迷茫

«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伴随着千禧一代的成长,在一个“空心病”和“游戏人生”泛滥的时代,罗琳通过«哈利波特»揭示了成年人和成长的真正含义,揭示了只有爱才是超级能量,是治愈一切心灵空虚的解药。

伏地魔和哈利·波特都有不幸的童年,但哈利·波特的母亲用爱之吻挽救了他的生命,并注入了爱的基因。哈利对他人的友爱、对生命的无条件尊重,与伏地魔对他人的工具性利用、对他人生命的任意而强制的剥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为古老巫师家族冈特家族的最后传人,伏地魔出生的家庭结构天生畸形,毫无亲情温暖可言。他的母亲用迷情剂使他的麻瓜父亲沉迷,他的父亲在清醒后抛弃了他的母亲。伏地魔在完全没有爱的孤儿院的环境中长大,变得孤僻乖戾,狂妄自负,不信任任何人。唯一让他觉得可以依靠的只有魔法的力量。他对死亡的畏惧深入骨髓,为了长生不死,不惜在黑魔法的泥沼中沉沦,不惜将英俊的容颜变成了恐怖的鬼脸,不惜用一次又一次的谋杀分裂灵魂,制造魂器。最终,他的野心和残忍让他亲手选出毁灭自己力量的人,自食恶果。

伏地魔的悲剧在于他从不相信爱的力量。伏地魔对他人只有工具性利用,为达到目的对他人的生命任意而强制的剥夺。邓布利多所说的伏地魔“破坏自己的灵魂”,指的是伏地魔为了“永生”、“权力”、“财富”而制作“魂器”,最终求长生而得死亡。伏地魔是一个精致的损人利己者,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无数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现实社会中,部分打着进行潜能激发、心理学培训和智慧启蒙的骗子,无限放大原生家庭的问题,片面强调人的自私自利,以洗脑的方式把人与人正常的情感和爱割裂,人为制造出新的小“伏地魔”以进行精神控制。须知,真正的智慧是爱与慈悲,利己利他,唯有如此,人作为人,才不会陷入孤岛,才会有光明的未来。

而同样有过暗黑童年的哈利·波特则用爱和希望击败了无比强大的伏地魔,也用爱和希望成就了自己。也许曾经有过慌张,有过迷茫,有过对死亡的畏惧,有过对亲友离去的悲伤。但是,有那么多死去的人需要缅怀和报仇,又有那么多活着的人要帮助和拯救,哈利的心中便升起神圣的使命感—-有爱,有勇气,有信任,有坚持。爱的能量赋予哈利顽强的生命力和韧性。当人们以为父母之死,朋友之死已经将他打得崩溃时,他依然能说出——“缅怀一个人最好的方法,是永远信任和支持他,去走完他们没有走完的路。”他的身上充满了爱、亲情、利他、友情、自我牺牲和宽恕的美德。

“是你的爱保护了你!唯有这一种保护,才有可能抵御伏地魔那样的权力的诱惑!虽然经历了那么多诱惑,那么多痛苦,你依然心地纯洁,还像你十一岁时那样。当时你向那面能照出你内心愿望的镜子望去,看到的只有怎样挫败伏地魔,而没有永生和财富。哈利,你知不知道,世上没有几个巫师能看到你在镜中看到的东西?……他(伏地魔)那样忙于破坏自己的灵魂,从来无暇去了解一个纯洁健全的灵魂拥有何等无与伦比的力量。”

哈利·波特三人组其实是在朝不同方向成长:哈利要征服对死亡的恐惧(王者),赫敏要摆脱对失败的忧虑(军师),罗恩则要修炼出不凡的器量(辅臣),他们在哈利波特的利他友爱中形成了新的力量,共同战胜了伏地魔。

在一个人工智能无比强大,万物互联的时代,技术的超高速发展,让人类在某种意义上愈发沦为工具。如果有心魔的技术狂人成为新的伏地魔,我们依旧需要哈利·波特这样的英雄用爱的能量去拯救人类。人是多元化的,善恶是可以转化的。一念起,万物生;一念灭,万物消。哈利波特的闪电伤疤既可以让他成为亚瑟王,也有可能成为人间魔鬼;既可以成为拯救人类的救世之星,也可能变成无恶不作的伏地魔。

所谓成长,就不得不伴随着接连不断的创伤,用爱滋润自己的心灵,用痛苦作为代价,用赤子之心与冷酷的现实搏斗。

«哈利·波特»给每一个人最大的启示就是在残酷而真实的现实生活中,面对挫折与‬苦难‬,不要‬逃避‬,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用爱去滋养心灵,拥有强大的内心,不断‬成长‬。

与君分享:读好书,喝小酒,侃大山,乐事也。写头条文章是为了释放自我,交流分享,记录生活。随缘随心随性,天马行空的码字风格。如果读文章的朋友们感受到心灵共振的鸣响,臭味相投的惬意,敬请诸君粉我,转发,独立写作,健康的小自恋耶[奸笑][狗头]

参考文献

1 叶舒宪 《巫术思维与文学的复活:〈哈利波特〉现象的文化阐释》, 《文艺研究》2002年3期

2林品,作为现代性寓言的后童话——论《哈利·波特》评论 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 2018-11-22 13:37:15凤凰网凤凰读书2008年07月22日 1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