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洛阳所属的洛阳盆地、伊洛河谷早在龙山时期就有了大型聚落,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遗址是早期都邑所在地,这里有宫城,有建筑群,有道路网,有青铜礼乐器代表的礼乐文化,用甲骨占卜的习俗,各种龙的形象大量出现,代表不同地区饮食习惯的鼎和鬲也在二里头合流……不只如此,洛阳盆地内除了二里头遗址还有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这些遗址都在古洛河之北。山之南水之北为“阳”。洛水之北为“洛阳”这是最早的洛阳的概念。

无边的洛阳(天下之中洛阳)(1)

先周时期,周人的先祖古公亶父率领部落由豳迁于岐山,就是现在称为“周原”的地方。《诗经》描写说“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周原在现在的陕西宝鸡的扶风、歧山两县。周人在周原建都邑为“京”。宝鸡周原曾经出土了一个青铜尊,作器者名字“何”。西周成王五年,即周公摄政时期,贵族何秉承成王训诫。成王的训诫中提到他的父亲武王在克商立周之后告祭天下,要在天下之中建都,统治四方民众。铭文中提到“宅兹中国”,这是“中国”这两个字的组合首次出现。这个“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天下之中,既伊洛平原。

无边的洛阳(天下之中洛阳)(2)

建都天下之中是武王时就有的筹划。《周书*度邑》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塗,我北望过于岳鄙,顾瞻过于有河,宛瞻延于伊洛,无远天室。”武王说,洛水于伊水之间地势平坦,这是夏朝曾经建都的地方。我环顾天下,南到三涂,北到太行,只有伊洛是最适合天子建都的地方。如果周能够在此建都,就可以以隆重的大礼在天室祭祀了。

武王很快去世了,在天下之中的建都成为武王的未了之愿。《史记*周本纪》说,“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成王在丰京下令让召公营建洛邑,去完成武王之愿。周公又经过卜筮,然后慎重地决定可以营建。新邑建成后把九鼎迁移过去。这时周公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这是天下的中心,四方诸侯入贡,所走的道路都差不多。

无边的洛阳(天下之中洛阳)(3)

商代的建立者是和东夷有密切关系的氏族。所以有西周一代周的统治者和东夷势力的斗争始终不息。东夷是上古的氏族集团,东夷的代表人物有大皞(太昊)、少皞(少昊),古史学家徐旭生认为东夷的代表人物还有蚩尤。大皞之墟在“陈”,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大皞的后人任、宿、须句、颛臾封地散布在山东济宁、山东东平、山东费县等地。少皞之墟在鲁,即现在山东曲阜境内。西周初年的武庚叛乱引发三监之乱牵动东夷之乱,成王和周公都曾东征讨伐东夷势力,灭了奄国、蒲姑,重新封建鲁国、齐国以震慑东夷。

无边的洛阳(天下之中洛阳)(4)

周王朝的丰、镐旧京都在陕西,现在西安附近,是西来的政权。而殷商的旧势力在东夷。建成的洛邑在丰镐与东夷旧地之间,差不多就是中间。这是周王朝加强统治的策略。武王的理想就是在天下之中建都,让四方的诸侯朝贡时所走的道路几乎是均等的。在当时西周的统治情形下,洛邑确实是天下之中。

宋代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写到洛阳的地理位置,“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 ‘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洛阳有崤山、渑池之险,是川陇的咽喉。不仅赵、魏向往,也是天下诸侯的必争之地。天下太平无事就罢,有战事洛阳先被涂炭。洛阳的兴衰是天下太平或动乱的征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