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租界在哪个区(天津的租界)(1)

今天咱们谈谈天津的租界。

租界是中国近现代史中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也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所谓“种子事件”。因为租界的出现和存在,对中国近现代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持续和深远的影响。所谓半殖民地半封建,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就是因为租界的存在,因为租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一个社会标本。

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两半理论”,最早是列宁提出的,后来经过蔡和森和毛泽东的引用,就变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官方叙事。

我们在以前的视频中介绍过上海租界的一些历史常识,希望可以正本清源,澄清一些以讹传讹的误解与传言。今天咱们就再谈谈天津的租界。

一、天津有几个租界?1.12

天津前前后后一共出现过9个国家的租界。它们是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和比利时。所以天津的租界有时也被称为“九国租界”。

二、天津的租界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为什么会有租界?1.30

天津最早的租界是英租界建于1860,年最晚的租界是比利时租界,建于1902年;最早与最晚的租界前后相差了42年,大致可以分为三批。

第一批是英国,法国和美国租界、大致时间是从1860年到1862年之间,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

第二批是日本和德国租界、时间大约是从1895年到1898年,与甲午战争有关。

第三批是俄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租界,时间大约是从1900年到1902年,与义和团运动有关。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其中第四款约定,除了原来的所谓五口通商之外,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既然天津也是通商口岸,就得允许英国商人租地、赁屋、经商贸易以及家眷居留生活,所以1860年当时的 向清政府提出要开辟英国租界,这就是天津英租界的由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参战。既然英国在天津获得了租界,所以1861年,法国政府就据此与清政府签订了《天津紫竹林法国租界地条款》,就此开辟了法租界。

美租界的情况与英法租界有些不同。美租界是清政府在1862年主动提出让美国与英法一样,在天津建立一个专管租界,并单方面发给美国领事一份租契。但是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是一个反对租界制度的人,而且当时也没有几个美国人来华经商,所以美租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事实上就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1880年和1896年,美国曾经两次提出放弃美租界,但是清政府没有明确回应。最后1902年10月,美租界私自将美租界交由英租界代管,和英租界合并,而且因为美租界的设立并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正式批准,所以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美租界其实并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租界,因此天津事实上只有八个租界而不是九个租界。

日租界和德租界的出现都与甲午战争有关。先是德国在1895年以“干涉日本还辽”有功为由,提出要享受与英法同等待遇,在天津设立租界。同年10月,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港租界协定》,划定了德国租界的范围。

所谓“干涉日本还辽”,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但是条约签订仅两周之后,俄国联合德国与法国政府向日本施压,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还给中国。最后商议的结果,是日本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清政府要付出三千万两白银作为特别赎金,这就是所谓三国干涉日本还辽。

而天津的日租界,是因为按照《中日马关条约》中的第六款的约定。1896年,中日双方签订了《中日通商行船条约》,而根据《中日通商行船条约》中的第四款的规定,1898年清政府又与日本签订了《天津日本租界协议书及附属议定书》, 由此就划定了天津日本租界。

天津的俄国、意大利、奥匈帝国和比利时租界的出现,是与义和团运动有关。俄、意、奥三国都是八国联军的出兵国。八国联军占领天津之后,俄、意、奥三国就将它们各自的占领区划为租界。之后,1900年12月,清政府与俄国签订《天津租界条款》,俄租界成立。1902年清政府与意大利签订《天津意国租界章程合同》,划定了意大利租界范围,同年清政府与奥匈帝国也签订了《天津奥国租界章程合同》,奥匈帝国的天津租界也宣告成立。

比利时并不是八国联军的出兵国,但是看到各国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所以当时的比利时住天津的领事梅禄德就单方面声称,他代表比利时公使,宣布靠近俄国租界以南的一块地区为比利时租界。后来1902年,清政府与比利时签订了《天津比国租界合同》,比利时租界就此合法化。

三、天津各国的租界有多大? 7.16

天津的英租界最初划定的面积是460亩,位置在海河西岸,紫竹林村一带。其后经过两次扩充和合并,美租界最后实际控制的区域达到了大约是6149亩,是最初面积的12倍多。早期英租界内的外国人只有一百多人,华人的人数不到二十人,就是一片荒地。1870年以后,由于华人的大量迁入,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1938年人口达到了高峰,共有居民76,815人,其中华人72087人,约占总人口的94%。

法租界最初认定的土地面积与英租界差不多,是439亩,是英租界的北邻,夹在英租界与日租界之间。1900年,法租界扩展到 131亩,是最初面积的5倍多。1916年,法国租界方提出,要将老西开地区的大约4000亩土地也划入法租界,被国民政府拒绝,其后中法双方互不相让,老西开地区实际上就一直处于中法共管状态。1931年天津事变后,法国租界方基本控制了老西开地区,但是老西开地区并不算是正式的法租界,而是属于法租界的“非法界外侵占区”。

天津的美租界最小,最初划定的面积是131亩,紧挨着英租界的南侧,1902年美国私自将租界转让给了英租界。美租界与其他各国租界都不同,没有留下任何两方具造的划界合同或者法律文件。美国政府事实上也没有正式承认过美国租界,也可以说美租界在法律意义上是不存在的。清政府当初之所以单方面主动为美国划定租界,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和北京后,美国和俄国曾共同作为居间调停人调停停战。《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都各自在天津划定了租界。清政府出于外交平衡,所以主动提出也为美国划定一块租界。

天津德国租界最初划定的范围,东临海河,北接美租界,西至今天的大沽路东,南到小刘庄,最初划定的面积是1034亩。1900年,德国利用八国联军占领天津之际,乘机将德军占据之地划入租界。1901年,德国与清政府签订《推广租界合同》,将租界面积扩展到了2,304亩。但是关于德国租界的具体面积,各种不同的资料来源说法并不相同,也有说是2434亩的、2440亩的,而英国人雷穆森1924年所著的《天津的成长》(The Growth of Tientsin)中说,德租界面积是4055亩。

日本租界的合同是1898年签署的。但是签署之后日本并没有立即开发租界,直到1903年,日租界管理当局才正式成立。1903年日租界的面积有2,150亩,东临海河,东南沿今天的锦州道与法租界相连,处于法租界与华界之间。日租界1924年的日本侨民有4,924人,是各国租界中本国侨民最多,也是外国侨民最多的。

俄国租界分为东西两区。因为最初俄国划定租界时,将老龙头火车站划进了俄租界,引起了英国的不满。后来通过英、俄两国谈判,由德、美两国居间调停,俄国同意将老龙头火车站及通往车站的大道让出,归还中国。因此俄国租界就分成了东、西两块地区,俄租界西区位于海河北岸的河北区,西南毗邻意租界,东区从海河转弯处向南,西临海河与英国、法国、德国租界隔海河相对俄租界东西两区共占地5971亩,面积超过当时的英租界,是天津各国租界最大的。关于俄租界的具体面积,也有5,474亩、5,334亩等不同的说法。

天津意租界是近代中国唯一的一个意大利租界,也是意大利在境外的唯一的一处租界。意大利租界地处河北区,介于奥租界与俄租界西区之间,南临海河,北到今天的兴隆街,与法租界和日租界隔河相望,面积771亩,按照1906年的人口统计,天津意租界有251名意大利人和12,419名中国居民。到1943年,意租界内共居住965名外国人和13,642名中国居民。外国侨民约占租界总人口的大约7%。

天津的奥匈帝国租界最早本来是八国联军中德军的驻防区。德军调防北京后由奥匈帝国接管,并最终变成了奥租界。奥租界西面濒临海河,东面到京山铁路,东南方与意租界相邻,是九国租界中最北面的一个,面积1,030亩。

奥租界原为天津老城区的一部分,其界内居住的大都是中国人。1906年,奥租界人口为25,744人,其中外国侨民232人,中国人25,512人,外国侨民不到1%。

比利时租 界应该是八国租界中最不发达的租界,不仅地处偏僻,而且从开辟直到最后交还中国,始终未能进行开发建设。位置在俄租界以南,面积大约740亩,虽然比租界经营不善,债务缠身,但是比利时当时对租界权利的主张却很积极,比如最初比利时不仅划定了740亩土地的正式租界,还提出了所谓要预留出预备租界土地,并且不得将预留地租与他国的要求,并且在1915年、1916年和1921年,先后三次提出扩充租界的要求,但是最后都没有成功。

所以,天津八国租界和租界控制区的总面积,就达到了大约将近三万亩土地,大约是20平方公里左右,是天津老城区的差不多9倍。换句话说,天津城只有大约10%左右的区域归中国政府管辖,而其余的90%都是由各国租界管辖,而且就是这10%,在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也暂时失去了管辖权,由八国联军占领军组成的临时军政府代为管辖。《辛丑条约》签订之后,1902年,清政府才又正式收回了天津华界的管辖权。

八国租界中,除了奥国租界靠近天津老城区之外,其他租界在划定之初,大多都是很少人居住的荒地,所以也可以说正是由于租界和租界的开发,使天津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也奠定了天津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最重要的 工商业城市的基础。

天津各国租界的管理模式,基本以租界自治为主。以英法两国租界最具代表性,其他各国要么与英租界类似,要么与法租界相近。

英租界是以租界选举人大会选出的工部局董事会全权负责租界日常行政事务,英国领事是选举人大会的召集人和大会主席,但不参与租界的行政管理事务。

法租界的日常行政事务的最高执行机构,是“租界公议局”,但公议局董事会的任何决议必须得到法国领事的批准才能生效。领事还有权解散董事会,但领事无权任命公议局局长。公议局局长由法国外交部直接任命,租界警察由公议局局长直接指挥,法国领事无指挥权。

所以由此看来,英租界采取的更像是一种“权贵民主制”,法租界采取的更像是一种“精英分权制”。

另外虽然都是租界,但天津各国租界的发展事实上极不均衡,彼此差别很大。最发达的是英租界,最不发达的是比利时租界。这一方面与各国的世界影响力和经济实力有关,但更多的主要是与地理位置、历史机遇以及开发策略和经营管理能力关系更大。因为租界的土地使用不是无偿的,虽然各国通过租界合同,获得了租界的行政管辖权,但是他们还必须支付租金,才能从以前的中国地主手中取得合法的土地使用权。所以,租界首先要先从银行贷款支付中国地主的土地使用费,然后将土地挂牌拍卖,而后再向拍到土地使用权的外国商人收取每年的土地租金。比如根据一份英租界的“皇家租契”记载1863年3月26号,英租界代表英国政府将一幅72682平方英尺的土地使用权,大约10亩左右租与英商殷森德。殷森德为此支付了585墨西哥银元给英租界,以后每年每亩地还需支付1500文的地租。同时殷森德还要承诺承担部分通水、通电

修路、修建运动场、设立巡捕房的相关费用。

由此可以看出,各国租界的发展事实上基本都是自筹资金,自谋出路的利益驱动模式,而不是政府投资的国家行为。租界的功能主要是做生意赚钱,而不是强占中国领土据为己有。

各个租界中英租界因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开发最早和政策最自由灵活,所以经济贸易也最为发达,经济实力是各租界最强,最多时集中了大约四十几家银行。

法租界是中国北方天主教的总部基地,天主教各大修会的北方总部和财务结算中心都在法租界。同时法租界也是天津的商业中心。比如天津著名的劝业场就在法租界。

意租界、德租界和奥匈帝国租界城市规划严整规范,适合开发房地产,所以高档住宅区闻名,有钱的外侨和中国的达官显贵都愿意住在意德奥租界。比如袁世凯、冯国璋、都住在奥租界,曹锟,汤玉麟,梁启超都住在意租界,俄国租界没能发展成商业贸易中心,但是因为靠近火车站和河岸线长,后来发展成了主要的工厂区和仓储区。

日租界是天津最著名的娱乐区,因为日租界可以合法经营黄赌毒,所以烟馆、妓院、赌场云集。按照1936年的统计数字,日租界内有执照的日本、朝鲜和中国妓院就有200多家,正式登记注册的妓女有1000多人。 贩卖吗啡、 海洛因的日本店铺有160多家,中国烟馆有500多家。日租界当时曾经被称为是远东的色情之都。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各个租界之间以及租界与华界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的限制与关卡,各国侨民和企业的居住和经营也没有所谓国家意识,纯粹是出于个人利益的选择。比如英美烟草公司和美孚石油都在俄租界设厂和建仓库。俄租界70%的土地都为英美日三国的公司所拥有。而俄国的道胜银行却在英租界经营。有钱的商人不管是哪国人,都愿意住在意德奥租界。比利时租界之所以不发达,也是因为比利时商人都不在比租界经营,而是选择其他商贸条件更好的租界投资办厂。当时也有一种说法就是,“在英租界赚钱,在法租界消费,在日租界享乐,然后到意租界回家”。

四、 租界的收回 22.16

天津最早设立的的租界是英租界,最晚收回的租界也是英租界。所以英国是天津历史最长的租界,而奥匈帝国租界是最晚的一批租界之一,但是却是最早收回的租界,所以奥匈帝国租界是时间最短的租界。

1917年8月14日,中国宣布参加一战,对德奥宣战, 并于同日宣布收回天津德租界和奥匈帝国租界。一战结束以后。按照《巴黎和会》的相关条款,中国正式收回德租界和奥租界,所以从1895年到1917年或1919年,德租界事实存续了22年,法律存续了24年。从1902年到1917年或1919年,奥租界事实存续了15年,法律存续了17年,也成了天津历史最短的租界。

1924年8月6日,新成立的苏联苏维埃政府,宣布放弃沙俄时代的在华租界,将天津俄租界正式归还北洋民国政府。从1900年到1924年,俄租界存续了24年。所以德租界,奥租界以及俄租界,都是北洋国民政府收回的。

1927年比利时租界因债务缠身经营陷入困境,主动提出归还比租界。1931年正式移交国民政府;而比租界所欠的9万3千两白银,也由国民政府负责偿还。所以,比利时租界是由蒋介石国民政府收回的。

1941年12月8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日,日军占领天津英租界,1943年汪精卫政府经过对日交涉,收回了英租界。从1860年到1943年,英租界存续了83年。

1943年,在德国的压力下,法国维希政府宣布放弃在华租界。1943年6月5日汪精卫政权收回天津法租界。从1861年到1943年,法租界存续了82年。

还是1943年,汪精卫政府经过对日交涉,同年3月30日,日本将中国各地日租界归还。从1898年到1943年,日租界存续了45年。

同样是1943年,意大利投降。日军占领意租界,将意租界归还中国。从1902年到1943年,意租界存续了41年。

所以天津英租界、法租界、意租界与日租界,都是在1943年由汪精卫国民政府收回的。从1860年到1943年,天津83年租界史就此终结。

五、 海外租界与治外法权 25.38

最后咱们再谈一个小问题,那就是中国有没有过海外租界?中国在海外有没有过治外法权?简单说,有

1884年清政府与朝鲜签订《仁川华商租界章程》,之后又签订了《釜山华商租界章程》和《元山华商租界章程》。所以清政府在朝鲜的仁川,元山和釜山都曾有过租界,而清政府在海外租界也都享有所谓治外法权。

另外,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日本称为《日清修好条规》中曾经明确约定中日双方互相享有领事裁判权,所以清政府在日本也曾享有过领事裁判权。

即使到今天,在世界上也还存在所谓治外法权,比如外交豁免权,还有各国海外军事基地的服役人员及其家属,就都享有“治外法权”。当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也享有所谓“治外法权”。

所以如果领事裁判权或者治外法权,只要不是强加的或被迫的,就不能简单理解为是“丧失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