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是厌的繁体字,“猒”是“厭”的初文。所谓“初文”就是古人初造的字。古人初造的字,由于数量有限,所以往往一个字就代表很多意义。当然,这些意义都是有关联性的,比如初文为“兑”的字,就有现代兑、悦、脱、锐、税等字的所有意义。

古汉字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谈谈汉字厭和(1)

这里就有一个规律,形体越简单的字,其意义就越丰富、越宽泛;意义越丰富、越宽泛就越容易产生歧义,让人不易识别;为了识别不同的意义,後人便在初文的基础上再加偏旁等附件,创造出新的汉字,以表达固定的意义。这样,初文就成为以其为基础的诸多新造字的字根。“字根”实实在在是表义的,偏旁主要起区别的作用。“字根”的读音也会遗传给新造的字,一般情况下,“字根”只遗传其读音的韵母,而其声母及声调则会发生变异,变异的声母和声调则用来从读音上区别不同的新创字。比如笺、浅、践、栈、钱、线、饯等字都是以“戋”为字根的新造汉字,字根“戋”表示凡程度细、小、少的东西,纸小为笺,水少为浅,金小为钱,在一起食的机会少为饯等等。这些字读音的韵母基本相同或相近,声母和声调则有所区别。

古汉字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谈谈汉字厭和(2)

後人不知古人的这种造字规律,把这类字称为“形声字”,以为偏旁表义,字根表声,抹杀了字根才是真正表义的真象,实为大谬!事实是字根真正表义兼表读音之韵,而偏旁的主要作用是区别不同的意义,也就是把字根中相关联的诸多意义分别并固定地表达。当然,偏旁也起到了一定的表义作用,但其所表达的义也是为了区别作用而服务的。

古汉字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谈谈汉字厭和(3)

“猒”是“厭”的初文。“猒”字从犬从口从月,“月”在造字中的意义是“肉”。“猒”字就是狗以口叼肉的形象。狗最喜食肉,为什么不把肉吃掉而是叼在嘴里呢?只能是狗吃饱了,实在吃不下了。狗吃饱了,连肉都吃不下了,说明狗的食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基于这个意义,“猒”字的本义就是指食欲得到了满足,引申凡指满足。满足是“猒”的最基本的意义。《说文》:“猒,饱也。从甘从肰。”《玉篇》:“猒,足也。”欲望得到极大满足後,用来满足欲望的东西就暂时失去了价值,失去价值的东西会被嫌弃,故“猒”字又有了嫌弃、反感的意义,表达一种欲望得到满足後,对不再需要的东西产生的一种嫌弃的情绪。这样“猒”字就既有饱足、满足的意义,又有嫌弃、反感的意义。

古汉字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谈谈汉字厭和(4)

为了区别这些意义,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後人为了固定表达欲望满足後嫌弃的意义,便在“猒”字的基础上又加了偏旁“厂”。《说文·段注》:“厂,山石之厓巗,謂象嵌空可居之形。”“厂”的本义是指突出的山石下面的空隙。狗有藏食的习惯,“厭”字的会意就是狗把吃剩的肉藏在了山石之下,表示狗食欲满足後,对剩肉弃而不食矣。引申指欲望满足后的一种嫌弃行为。“喜新厭旧”就是说新的更能满足他的欲望,旧的已不再能更好地满足他的欲望,从而就嫌弃了。

古汉字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谈谈汉字厭和(5)

“厭”就是“猒”字分化出来的,应该没有饱足、满足的意义,只有嫌弃的意义,厭字可用猒字代替,但猒字表达满足意义时则不能用厭字代替,不能乱用。这就是为什么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浅人多改猒为厭。厭专行而猒废矣。”的原因,“厭”简化为“厌”後,猒与厌又混用,实际上等于把“猒”也等同简化为“厌”了。这样“厌”也就同时有了满足和嫌弃、反感的意义。

(图片来自百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