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9-07认识真书7

三 什么是真书?

3.1为什么需要真书?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九级课程真书篇07-认识真书07)(1)

唐代确定了正楷字,全国实行书同文,那为什么还需要真书?你看南宋国子监本《尔雅》,最高学府的课本,它用什么字体?标准的正楷字,端正清晰,但这是印刷体,它能当字帖吗?显然不能。我们需要一种通过书写以表达个人性情的书体,政府公布的规范正楷字不能变动,千手一律,失去个性,民间实用的草体,没有规律,达不到艺术境界,于是很自然产生了真书,以补以上二者之不足。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九级课程真书篇07-认识真书07)(2)

《四库全书》

有一个很普遍的误会,就是用毛笔写正楷字就是真书。清代的《四库全书》,就是用正楷字手工写成的,抄写人员多达3800人,规模空前,因为规定「字样前后一致」,虽多达三万六千余册,犹如出于一人之手。这一来虽然是手写的正楷,跟印刷体没什么两样,这对于出版是好事,出版所求就在匀净整齐,对于书法却是灾难,3800人就有3800种个性,而在《四库全书》抄写过程中,全部抹去了。

清代洪亮吉《北江诗话》评论说:

《北江诗话》

■ 清·洪亮吉

馆阁体的精丽,不是以表现个人情性为目的,所以说「到死无一笔」,千手雷同,类似印刷体。

所谓「书手」,即隋唐的楷书手,以抄写为业,士大夫既然不从事这一行,为什么要学馆阁体?

周星莲也有类似见解,以前曾介绍过几句,今天详细讲一讲:

《临池管见》

■ 清·周星莲

文字学家强调根据《说文》,那是解决「对不对」,书法家不拘泥于此,他们变动基本结构,解决「美不美」,所以有时看起来不合《说文》,﹝其实正楷字也有不合的﹞。技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运用时便能做到「空诸所有」,「空」就是忘记,你吃饭用筷子,会不会边吃边想用筷技法?只有达到「空」,才能释放潜意识,于是作品「精神乃出」。

这里所说「正体」指正楷字,「帖体」指真书,周星莲说古人有些作品正楷字和真书「纷见错出」,显然有些误解。真书有些字写出来跟正楷字很相似,如一二三、上大人之类,但整体来说,并非忽然写真书、忽然写正楷字。就好比现在看内地的网页,有简体字也有传统字,不能说简体、繁体「纷见错出」,总体而言还是简体网页。书法关键是否用使转写,这是真书和正楷字的根本区别。

不用使转,就没有裹束,结字变成了「布置」,无论你怎样匠心安排,特意「布置」就是做作。现在很多书讲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三等分、重心法之类,就是不讲使转,不讲取势,不讲裹束,诚如周星莲所说,「其实不过写正体字,非真楷书也」,这里所说的「真楷书」,就是指真书。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

《广艺舟双楫》

■ 清·康有为

康有为语气比周星莲激烈多了,他嘲笑京城书法负盛名的那些人,不懂使转顿挫,「使转」是大圈,「顿挫」是用笔,只是写正楷字,换言之就是印刷体,馆阁体。这个康有为,嘴巴很厉害,眼光也很厉害,但讨论学术问题,不应该采取讽刺、讥笑的态度。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九级课程真书篇07-认识真书07)(3)

3.2真书的来源

上次讲到《五经文字》正楷字有四个来源,这里不重复,那么真书的来源,跟正楷字是否相同呢?实际上有很大的区别,我举些例子。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九级课程真书篇07-认识真书07)(4)

「美」字,你看《五经文字》怎么说:「从羊从大,从犬、从火者讹。」「美」字下面是「大」,写为「犬」或「火」就错了。这是规范正楷字的标准,但真书怎样写?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美」字,下面恰恰是从「火」的。它把「羊」的中竖和「大」字的长撇合为一笔,这样一来,上下两部分紧凑的得多。汉隶中这种写法很普遍,智永是有根据的,也就是说,真书「美」字来之于汉隶。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九级课程真书篇07-认识真书07)(5)

可以举出很多例子,上面一行是在《五经文字》之前,下面这行是之后,可以看到,书法艺术创造字像,传统的影响力很强,并不因为《五经文字》的规定,而去写标准正楷字。正楷字是最晚产生的新字体,除了在科举考试、政府文件这些场合使用新字体,帖体还是在书法作品中大量使用。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九级课程真书篇07-认识真书07)(6)

七级草书课程讲过「美」,这是一个人,头上装饰着羊角,秦简有两种写法,下面部分可从「大」,也可从「火」。章草「美」是从「大」这写法,汉隶从「火」。智永今草「美」沿用章草写法,而真书「美」用汉隶写法。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九级课程真书篇07-认识真书07)(7)

再讲一个「正」字,草书课程中也提到过,「正」字小篆是「止」字上面加一横,这一横是金文肥笔省简的结果。秦隶有两种写法,上面这种照小篆隶定,一共四笔,下面是隶变,整个字用五笔。《五经文字》正楷字用四笔,显然照《说文》小篆隶定。《熹平石经》用五笔,现在正楷字通行这写法。你猜一猜,真书用哪一种写法呢?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九级课程真书篇07-认识真书07)(8)

真书的写法,可以看智永《真草千字文》,这本字帖中,「正」是这样写的。在智永之前,钟繇、王羲之写法相同,可见智永是学钟王的。智永之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至民间抄经,这样写法非常普遍,一直延续到明清。学过七级草书课程的同学或许会有疑问:「这不是草书『正』吗?怎么又说是真书呢?」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九级课程真书篇07-认识真书07)(9)

不错,这是草书「正」字,不过是章草,两汉隶书都有类似写法,应该是隶书和章草互相影响,如「孔庙三碑」之一《史晨碑》,内容严肃,书写端正,但也用了类似章草的「正」字,那钟繇用于真书有什么奇怪呢?这样一来,章草跟真书相同,今草「正」就改为只用一点,这是草字,草法细微处不要忘记。

皇象《急就章》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九级课程真书篇07-认识真书07)(10)

学过草书课程的同学都知道,章草中有相当多的字,看起来不像草书,像真书,这些就是皇象《急就章》中找出来的。

索靖《月仪帖》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九级课程真书篇07-认识真书07)(11)

索靖《月仪帖》中也有不少,直接用于真书都可以。这也说明,章草的草化程度没有今草高,没有大幅度地改变隶字的基本结构,所以会成为真书的一个来源。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九级课程真书篇07-认识真书07)(12)

这里上面一行是章草,下面一行是真书,可以看到,真书的取势,往往跟从上面的章草。这里只有真书「叶」字的草字头,跟草书不同,草书中,草字头经常取上字形竖笔势,而真书常取横爻势。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九级课程真书篇07-认识真书07)(13)

再看一个「来」字,《开成石经·论语》中的「来」字,写法很一致,这是当时规范正楷字,但真书怎样写呢?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九级课程真书篇07-认识真书07)(14)

「来」字秦隶有两种写法,上面这种是根据《说文》小篆隶定,这也就是唐代规范正楷字的根据,当然是对的。下面这种比较简单的是隶变,汉代也有人跟,但很容易误会成「末」字,所以后来不用了。上面隶定写法,后来也有改变,「来」字中间两个小「人」,本来是两次撇捺,但撇捺可以写成撇横,左右两横还可以打通,成为一长横。八分中这样的写法非常多,甚至《熹平石经》也是。这样写法是先根据小篆隶定,然后做了隶变。行书「来」就是用使转写八分。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九级课程真书篇07-认识真书07)(15)

行书是用使转写隶字,行书隐藏了使转就是真书。以前说过,行书「来」第一势是之字形衮笔势,第二势是小字形顾盼势,其中往往看到牵丝、带笔,如果把这些都隐藏起来,只剩下点画,那就是真书「来」。晋唐书法家写「来」,大多数沿着这条路,一旦形成规范,自然影响到元明清。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九级课程真书篇07-认识真书07)(16)

真书跟篆字关系怎样?智永《真草千字文》有「芥」字。「芥」字是草字头下一个「介」,甲骨文「介」,左右是两点,中间有人介入,这是本义。小篆保持了这个意思,秦简根据小篆隶定,汉隶把线条拉直了,这一来很容易看成是「不」字,所以正楷取人字头下面两竖〔往往写为一撇一竖〕。智永真书「芥」,下面用了「介」字小篆隶定,我查到睡虎地秦简「芥」有隶定写法,跟小篆「芥」几乎一样,两汉隶书应该也有。

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3(九级课程真书篇07-认识真书07)(17)

小结一下,在汉字发展史上,真书是最晚出现的,在它前面有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不可避免地受到这四大书体的影响,吸收它们的写法。下一课我讲真书的定义,你可以先想一想。

谢谢。

本节要点:

复习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