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兵器

贺玉明

在数万年的漫长历史时期里,中华冷兵器械经历了一个由少至多,由劣到优的发展过程。其品种繁多,又足以令人眼花缭乱,故兵家又有“十八般兵器”之誉。十八般兵器究竟为何,亦是众说纷纭。但较普遍的说法则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棍、棒、镗、槊,拐子、流星等十八种。但实际上,单是流传至今的就不止这些,再加上失传的、鲜为人知的,就更要比这些多的多了。

武器钺结构(十八般兵器钺)(1)

钺的形成和斧的形成年代相同,由钺身与长柄构成。钺身亦称“钺头”,有尖峰直刃,扁茎,状若短矛,长六寸许。钺头扇面刃较斧刃阔且薄,钺柄尾部有攥。在用法上且综合了斧、矛、枪的所有传统招式,更增添了几分威力。

武器钺结构(十八般兵器钺)(2)

钺又有单、双之分,如双钺、护手钺、子午鸳鸯钺等均属短双器械,演练时双手各握一把。子午鸳鸯钺亦曰“八卦钺”,为八卦门常用器械之一。套路名称有莽行钺、狮滚钺、虎扑钺、熊背钺、蛇缠钺、马刨钺、猴戏钺、鹏展钺等。

武器钺结构(十八般兵器钺)(3)

古代兵器,似剑而曲,由戈演变而成,是一种多刃兵器。包括钩端、钩尖、钩口、钩脊、钩自身刃、钩直身背刃、月牙刃、月牙背刃、月牙尖、钩寸(横梗)、钩柄、钩攥、攥尖等十三个部位。其技法有钩、搂、掏、带、托、压、挑、刨、挂、架、刺等,既可单练,又可双练。

武术中用的钩有单钩、双钩、虎头钩、鹿角钩、护手钩等,皆因钩的不同形式而得名。古谚有“钩走美势”、“钩起浪势”之说。配合起伏吞吐的身法,演练起来更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细浪翻滚、彼此起伏,美妙至极。但不可有缠头裹脑的动作,亦不可舞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