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教育,总让家长质疑、彷徨、惴惴不安。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抑郁,“孩子看着好好的,怎么就抑郁了?”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比成人更难以琢磨。但毋庸置疑的是,心理健康问题,正在走向低龄化。

儿童心理出现问题(当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1)

注:“男孩一提上学就发烧近40℃诊断为抑郁”话题评论

今年10月公布的首次“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73992名被调查的17岁以下的儿童与少年中,有3.2%的人被确诊抑郁障碍,4.8%的人被确诊焦虑障碍,患病率是精神分裂症和孤独症的几十倍。根据2019年的数据,中国全部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1%,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4.98%。

除去这些确诊者,拥有消极情绪的青少年范围可能更广,一些调查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24.6%,而乡村儿童的抑郁检出率为 25.2%。当孩子从学校掉队,甚至想放弃生命时,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孩子可能是生病了,而不是“矫情”。当孩子被确诊后,家长总希望医生能解答“为什么”。

然而专家表示,在青少年的诸多心理问题中,抑郁和焦虑受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影响更大,但并不能简单归因于某个因素。大多数情况下,抑郁和焦虑交织着,根据不同的因素,又可能共患其他问题。

儿童心理出现问题(当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2)

近年来大量媒体新闻的引导,让人们更加关注儿童抑郁症。另一方面,也说明情绪问题疾病化也是不容忽视的话题。也感谢现在大家对心理问题的重视,不再出现类似于“心理问题=神经病=疯子=造孽”这种离奇却普遍的歧视说法。

因为小编也不是专业的医生,只能在查阅一些专家资料的基础上,给家长们提供一些普及性的小建议。在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

说到底,孩子毕竟还是孩子,面对潜在的抑郁风险,家长应该成为他们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家长而言,更加密切地关注孩子,与孩子建立良性的沟通机制,是在日常生活中预防悲剧的最好方法。

儿童心理出现问题(当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时)(3)

首先,家长最应该注意的是自己和孩子沟通的态度。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对于孩子建立与家长沟通的意愿,发展良性的自我形象,建立面对挫折的心理韧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越支持越正面,孩子就越有可能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来到父母身边;反之,假如孩子知道自己会面对的是责难与评判,他们就更有可能把事情憋在心里,造成更大的伤害。多一些支持和鼓励,少一些责难和评判,这样在孩子的生活中能创造更多好的可能性。

其次,家长应该多跟学校和老师沟通。而不是怀着一种“孩子去了学校就不再是我的责任了”的心态。不管是出于和老师保持沟通更好的支持教育工作的目的,还是着眼于监督学校的教育进度及时给予反馈的目的,与学校的沟通都是必须的。孩子在家的样子应该被老师知道,在学校里的样子也应该被家长知道,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最后,家长可以提高自己对于孩子情绪的觉察。多观察,多询问。即使孩子们会选择隐藏自己的情绪,但家长们也应该更好地察觉和识别孩子潜在的真正的需求。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因为熟悉所以理解起来更容易。去发现和关注孩子的情绪与心理健康,是家长应该承担起的责任。

值得欣慰的是,心理问题、抑郁症并不是不治之症。它更像一次“心灵的感冒”,是可以恢复的。愿我们的花朵,可以快乐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