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曾经用过二百五这个词来调侃或者嘲笑别人,有些人也喜欢用这个隐晦一点的词语来骂那些为人做事不开窍,不灵通的人。

因为这个词听起来没那么直接,显得稍微“文雅”一点;被骂的人听起来也会显得没有那么刺耳难听。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个词很多时候都只是用于口语调侃或者是用于跟熟人之间开一下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

也就是说二百五并非一定就是粗口或者是骂人的话。

250的来历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两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1)

相反如果你直接用傻子、傻瓜、傻头傻脑之类既明显又粗暴的词语骂人,相信只要对方是稍微有点自尊心的人都肯定会反击。

就算对方修养好,碍于情面不跟你撕破面皮,心里面也会充满怒火,恨得咬牙切齿的!

因为傻子都知道这样骂人是对人格和智商的一种攻击、侮辱!

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不要做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所以每个人都很看重自己的智商,即使真的智商堪忧也没有几个人会当众承认自己智商不够的,除非是真的傻子。

也许你说他懒惰,说他胆小怕事,没出息,他不会太生气,但是你要是骂他傻子,说他没头没脑,他要是“没跳起来跟你对着干,”那才怪!因为这相当于一级挑战了。

250的来历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两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2)

话说二百五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其实它的来历很多,也有点复杂,其中流传比较广的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说客,他就是身佩六国相印,威风八面的大纵横家,大谋略家,“苏秦!”

但是由于他常年在各国之间奔走游说,纵横捭阖之下自然也得罪了不少人的利益,后来正当他在齐国积极地为齐王效劳时,突然被人刺杀重伤。

但是苏秦不仅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而且还是一个内心很狠的人,即使是对自己也下得了狠手,(众所周知我们学生时代学习的一个成语故事"悬梁刺股"其中有一个为了打消睡意,让自己坚持学习而用锥刺股的主人公正是苏秦)

不得不说苏秦天生就是一个干大事的人,无人可比,他在被刺杀重伤,行之将死前为了抓住刺客告诉了齐王一个计策,他让齐王依照计策把自己的头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并张贴榜文,内容是“苏秦本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奸细,罪该万死!现已被人刺杀,此乃大快人心之举,但不知是何路英雄所为,本王为了奖赏英雄除掉奸细的义举,决定悬赏黄金一千两,望英雄得知后速来领赏。

250的来历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两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3)

古人比较单纯,结果榜文一出,就有四个人不加思索地跟着士兵进宫面见齐王,他们都昂首拍胸,一本正经地跟齐王说:苏秦是自己杀死的。

齐王面露难色地说:但是苏秦身上只有一个刀伤口,证明只是你们其中的一个人杀死的,赏金虽多但你们可不许为了领赏而冒充凶手啊!

面对一千两黄金,四个人都利令智昏,失去了理智,不知是计!于是都一再强调,声称是自己杀死苏秦的,就在他们都在为到底是谁杀死苏秦而争得面红耳赤时,齐王心中已经有数,明白了一切!

那就是这四个人必须死,即使他们不是杀害苏秦的凶手,但是胆敢为了领赏金而冒充凶手,分明就是戏弄君王,犯了欺君之罪,该杀!

如果是其中一个人杀的,其余三个犯欺君之罪也该杀!

假若是四个人一起杀死苏秦的那就更该杀!

但是,金口既开,悬赏已出,天下人皆知,可不能言而无信啊!

既然他们都声称苏秦是他们杀的,赏金总得让他们领走,于是齐王严肃地对他们说:你们可要诚实,到底是谁杀死苏秦的,四个人都异口同声地说是自己!

250的来历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两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4)

齐王说:好!既然是你们四个人所为,那么赏金自然是人人有份,这里是一千两黄金,你们算一下一人分多少 ,四个人赶紧掐着手指头合计了一下,然后对齐王说一人分得二百五。

齐王再次问他们算准了没有,到底有没有算错?四个人都异口同声地说:绝对不会错的,我们四个人每个人都是250!

于是齐王让这四个250把赏金都领了,四个人拿到了赏金都欢天喜地大步走出宫门,结果一出宫门齐王就暗中派人把他们全杀了!

后来听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把苏秦杀死的,并且那杀手早就逃回秦国了。

可怜的是这四个二百五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有冤情也只能到阎王那儿申诉了!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编成典故用来嘲讽那些做人做事糊里糊涂,不太懂事,又倔强,又不动脑筋,没头没脑的人。

250的来历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两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5)

而第二个说法来源于民间:

据说古代有一个穷秀才,年轻的时候就发奋读书,废寝忘食!但是一年又一年头发都熬白了,却始终没能考取功名,而且连子女都没有生。

他万念俱灰,放下一切!所幸,上天给他关上了一扇窗,也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他的妻子终于给他连添两子,晚年喜得贵子的秀才在高兴之余,回想起自己的这一生蹉跎岁月,一事无成!不禁感慨万千!于是给大儿子起名叫“成事”二儿子就叫“败事。”

250的来历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两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6)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儿子都逐渐长大,秀才开始教他们读书写字。

一天秀才有事要外出赶集,走之前他叮嘱妻子督促两个孩子写字,并交代大儿子必须写够300字,二儿子必须写够200字。

可是大儿子“成事”庸庸懒懒只写250字就不写了,二儿子“败事”却勤奋有加超额完成任务,也写了250字。

晚上秀才回到家中问妻子两个孩子任务完成得怎么样了?

妻子一五一十地告诉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