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县各村名由来(各村名来历大全)(1)

野岗镇地图

野岗镇原属外黄县;明、清分属睢州、杞县;1912年属睢县;1928年建民权县后,白贺寨村南起,向东经孟油坊村南、王窑村东北、张庄村北树立界碑,南属睢县,北属民权县。属民权县部分,东半部归城关区,西半部归人和区;属睢县部分于1948年划归民权县。

正阳县各村名由来(各村名来历大全)(2)

建村年代一览表


野岗

野岗古为莠仓城,有岗陵土丘,北临汴水。

《民权县志》载:“野鸡岗在县(今城关镇老城)西十五里,为一贫穷之镇。岗高四丈许,前有三官阁。城外建诸天寺,传为唐时所建”。

据传,古时莠仓城为洪水淹没,在洪水泛滥中,漂民数十,抱木呼教,忽闻野鸡啼鸣,见有一土岗,遂泅水至岗得生,水退后定居于此,取村名野鸡岗,简称野岗。

清初起集会,至今不衰。陇海铁路经村北,设有野鸡岗车站。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十九年(1540年)、二十一年(1542年)、二十四年(1545年)黄河在野鸡岗接连决口。


寇庄

明万历年间,寇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寇庄”。

相传历史剧《张廷秀私访》中的主人公张廷秀,曾居住该村,村北土岗为其住宅遗址,当年宅内曾建望京楼一座,现已不存。


魏兴

明朝时,太监魏忠贤原籍睢州西北蓼堤岭,回故里省亲需渡黄河。在此设驿站,过往商旅繁多,魏氏族人迁此经商,后生意兴隆成集,故名“魏兴集”,后称“魏兴”。


扈庄

据传,此地原为今孙六镇洪庄村王氏之佃户庄,名“王庄”。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扈口村扈兴诗买下王氏庄园,更名“扈庄”。


刘庄

清光绪年间,刘氏自黄刘庄村迁此,故名“刘庄”。


王庄

村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为孙六镇洪庄富户王华变的外庄,得名“王庄”。


新庄

1914年,胡、常、郭等姓从王庄村迁此建新村,故名“新庄”。


胡庄

据《胡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胡氏由山西洪洞县奉旨迁此。

正阳县各村名由来(各村名来历大全)(3)

胡庄村委会


焦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焦氏自山西洪洞县广济寺迁此,故名“焦庄”。


冯老庄

原名杨庄,在今村北100米处。明成化年间,冯氏自五十四户屯(今王庄寨镇吴屯村)迁入,因遭水患,村迁现址。

后杨氏衰,清顺治年间,冯氏出一进士,人称冯老,据此易名“冯老庄”。


黄庄

清咸丰年间,王氏自睢州北管堂集迁至野岗集南门外大黄庄,后王氏一支迁此,名“小黄庄”。大黄庄废,称“黄庄”。


黄刘庄

明洪武三年 (1370年),刘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名“刘庄”。

清道光年间,赵氏由野岗集南大黄庄(令己不存)迁此。

清咸丰年间,黄河北迁,留下大片良田,刘氏迁居大堤北(今户庄西之刘庄),此村由赵氏居住,仍名“刘庄”,1982年改今称“黄刘庄”。


徐堂

清顺治初期,徐氏自睢州(今睢县)徐大楼乞讨至此,垦荒建村,因村东有一“三孝堂”庙,故名“徐堂”。

正阳县各村名由来(各村名来历大全)(4)

徐堂村


周庄

村东200米处原有一大村庄,名“黑山庄”,人口较多,有张、王、高、周、郭等姓。因战乱频仍,盗匪猖獗,村遭水灾,1948年一周姓首迁此,后村民陆续迁来,至1980年,最后一户迁出,黑山庄改名“周庄”。


单庄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李、单两姓结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呼“李单庄”。

后李衰单旺,易名“单庄”。


朱庄寨

据《朱氏族谱》载:明万历年间,辅国中尉朱朝城(朱元璋七世孙),由沛国相县(今安微省风阳县地)迁居睢州北五十里李家社(今朱庄寨村西)东,建“小朱庄”。

清同治年间,与相邻之大余庄、小史庄共筑一寨,因朱氏人众,取名“朱庄寨”。


火烧庙

据《刘氏家谱》载:清咸丰元年(1851年),白鸡、东小庄、刘庄屋三村相间半里许,三角鼎立。

1853年,太平天国起兵,世事纷乱,村民刘天乙招集三村首领商议,将三村合并于白鸡村,围土筑寨,改村名为“刘家寨”。

1857年前后,原东小庄后一座庙宇被太平军纵火焚掉,又改名“火烧庙”。


陈双楼

清初,村为小浑子村陈氏外庄。后有陈氏一武进士居此,筑楼两座,称“陈家双楼”,后简称“陈双楼”。


小野岗

明洪武二年 (1369年),贺、孟、朱三姓自山西举家迁此,因村北2.5公里处有“野鸡岗”村,村落较大。故此村取名“小野岗”。

正阳县各村名由来(各村名来历大全)(5)

小野岗村


西贺寨

明末,贺氏自杞县贺营乞讨至此,在姓后加“寨”命村名,故名“贺寨”。清乾隆中期,为区别村东之贺寨,易名“西贺寨”。


东贺寨

清乾隆中叶,本乡焦庄贾氏因与邻人不睦迁此,因西邻贺寨,故名“东贺寨”。


大孟庄

相传,此村原名陈楼。明末,村毁于黄水,孟氏自东明县逃荒至此,名“孟庄”,1982年改称“大孟庄”。


小孟庄

清乾隆中期,孟氏一支自大孟庄迁此,故名“小孟庄”。


宋堂

明洪武年间,宋氏从山西洪洞县迁今址,时北临黄河,此处为水旱码头。万历年间,发展成集,并在村北半华里处筑护村堤一条,东西长约0.75公里。鼎盛时期又陆续建庙宇三座,即村南三官庙、村西奶奶庙、村北火星阁,故名“宋堂集”。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河决官亭(今人和镇高集村),宋氏部分族人陆续外迁到今绿洲街道断堤头村、睢州坝村,花园乡佘庄村,本镇赵小楼村、郝寨村及龙塘镇宋庄村等。

水后宋堂集成为前宋堂、后宋堂两个村庄。因战乱,前宋堂的居民均外迁,后宋堂改今称“宋堂”。


牛庄

明洪武年间,牛姓二兄弟自山西洪洞县迁此。


蔡庄

清康熙初年,蔡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蔡庄”。


顿庄

明洪武二十一年( 1388年),一名叫满囤的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以“囤”其谐音命村名“顿庄”。


王窑

据《王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朝庭封王姓为摆头王(即虎头王之意),辖西京(今西安),因与西宫有隙,避祸到此,名“摆头王村”。后建一窑状铸钱炉,改称“王窑”。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河决野鸡岗,村被毁,水退后南移至今址,仍名“王窑”。

村东南500米处一古黄河河岔西岸,有摆头王茔地,现村后有摆头王府地和铸钱炉遗址,仍依稀可辨。


陈庄

明朝中期,陈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当时,此地茖芭草丛生,起雅号“茖芭草陈庄”,后简称“陈庄”。


单庙

明万历年末,单氏自本镇单庄迁此垦荒,后建“单家庙”一座,故名“单庙”。


段庄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段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


郑庄

据《郑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郑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名“郑庄”。


常马口

北宋时期,野鸡岗为黄河南岸一名镇,商贾云集,车船不断,此处为一码头,常氏在此做工,名“常码头”。后黄河北迁,水运中断,改称“常马口”。


杨庄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杨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杨庄”。


林庄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林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庙一座,名“林堂庙”,简称“林堂”。

后林氏衰落,宁、王、侯等姓相继迁入,清初改称“林庄”。


赵庄

西汉后期,马趴庄人在此建一花园,遣赵氏管理,日久,赵氏繁衍生息,人口渐旺,得名“赵庄”。


马趴庄

原名月豪村,村前有一座庙。据传,西汉末期,某年农历正月初一,刘秀被王莽追杀到此庙前,所骑骡子突然趴下要下驹,血流一片,后面王莽追兵将至,刘秀急喊道:“骡子不下驹好吗?”骡子果然又起身向前奔去,刘秀得以脱身。从此骡子再不生育,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庙前骡子趴过的地方,就渐渐出现一片红色,改名“马趴庄”。


西堤湾

清初,李自成义军一部被俘后,在此修筑大堤,劳役繁重,死者众多,后堤成,苟活者居此,名“李堤湾”。因大堤由此向西北弯去,村在大堤西,又称“西堤湾”。


冯庄

明万历初,王氏自通许县铁岗逃荒至此,房舍布局成一条小巷,人称“王家胡同”。

明末,闯王李自成部下冯大树(冯氏之号)将军攻打北京经此,村民在门口挂“冯”字旗欢迎义军,冯部纪律严明,百姓拥戴,易村名“冯庄”。


郑庄寨

明洪武二年(1369年),郑氏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宁陵县鞋城村,明洪武十八年( 1385年),郑氏一支从宁陵鞋城村迁此,得名“郑庄”。清同治年间筑寨,称“郑庄寨”。

村民尚武,已有百年历史。村西南有烈士陵园一个。


东杨庄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大将常玉春三洗河南至此地时,杨氏人家藏于刺荆棵内得以幸免,后繁衍成村,名“杨庄”,1982年改称“东杨庄”。


温庄

明初,温氏自山西洪洞县首迁河南仪封,后迁山东东明县庞庄,因黄患村毁于水,又迁至睢州北70华里关堂集西门外。清咸丰年间,黄河决口关堂被淹,温氏迁此定居,得名“温庄”。


新温庄

1958年5月,因建坝窝水库,温庄村部分村民迁至冯楼等五村;

1959年3月,又迁此建新村,故名“新温庄”。


坝窝

明洪武年间,为治理黄河水患,刘氏自江苏省沛县大刘寨迁此。

明嘉靖三年黄河在此决口,故呼称“龙门口”。

1948年因此处三面环堤,堤东有迎水坝十处,故称“坝窝”。

村西有坝窝潭坑,自嘉靖三年(1524年)至今未干。


新坝窝

1958年,因建坝窝水库,坝窝部分村民迁至户庄、温庄等五村;

1959年3月,又从五村迁出,在坝窝村偏东北约一公里处建新村,得名“新坝窝”。


丁庄寨

相传,此村原有一户郑氏居住。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丁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人丁兴旺,取名“丁庄”。清

咸丰年间筑寨,改称“丁庄寨”,土寨尚存。

村南部有丁氏祠堂一座,内有丁氏祖神龛与丁氏通字碑,保存完整,字迹依稀可辨,村东南角有丁氏祖坟及墓碑一通。

村民尚武,其梅花拳已有百年历史,今青壮年习拳者众多。


东、西芒岗

据传,村南原有一土岗,逐年增大。清咸丰年间,江南来一风水先生,认为此岗是风水宝地,在岗子上盖庙破之。因本地人称江南人为蛮子,以此得名“蛮岗”,后取谐音“芒岗”。

岗子西边的村庄称“西芒岗”,岗子东边的村庄称“东芒岗”。


彭庙

明初,彭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后建一“祖师”庙,故名“彭庙”。

中华民国二年( 1913年)曾修缮作为学堂,1950年拆除。现彭氏绝,夏、齐、何诸姓多,仍名“彭庙”。


张庄

明初,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


郝寨

明初,郝氏自山西洪洞县移民于现址西800米处,围村筑寨,故名“郝寨”。因原村址盐碱低洼,且耕地多在堤东,1973年迁此。


许庄

明洪武二十一年( 1388年),许氏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


东、西高寨

清嘉庆三年(1798年),黄河决于高小集(今人和镇老高集),高氏族人自高小集迁出,分建东西两个村庄,并筑寨以防水患,东边为“东高寨”,西边为“西高寨”。


张佰岗

据传,村原有白、苗两姓居于沙岗之上。元末战乱频起,村遭兵灾,存者无几。

明洪武二年 (1369年),张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与白姓定村名“张白岗”,后演变为“张佰岗”。


东、西户口

明洪武八年(1375年),户姓由山东曹县迁此,称户口。

清嘉庆三年(1798年),黄河决于高小集,村被冲为东西两部分,东边为“东户口”,西边为“西户口”。


冯楼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冯氏从封丘一带迁大堤西侧建村,得名“冯庄”。

后发迹筑楼房数座,改称“冯楼”。原村址地势低洼,于1982年迁此,仍名“冯楼”。


西王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名“王庄”,1982年改称“西王庄”。


彭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彭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大堤西建村,名“彭庄”。

原村址地势低洼,村民于1983年迁今址,仍名“彭庄”。


孟油坊

据传,亚圣孟子后裔一支于明中期由山东邹县迁至东明范氏屯,又迁睢州,后迁此地,开油坊赖以生计,得名“孟油坊”。


孟袁庄

明初,袁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名“袁庄”。

后孟油坊村孟氏迁入,仍名“袁庄”。为区别于本乡另一袁庄,1982年改称“孟袁庄”。


郑龙潭

明初,郑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此处原为黄河冲积所留沙荒,村民挖土造田时,挖出一条土龙,郑氏视为吉祥,取村名“郑龙潭”。


逯庄

清嘉庆初年,逯氏自兰阳县关塔集投亲于闫庄,于同治中期在村南200米处(今村址)建“关爷庙”一座,后逯氏族人陆续南迁于此,故名“逯庄”。


闫庄

清顺治年间,顺治帝将此处赐于开国功臣闫德功为俸地,闫氏遂携家室在此筑屋建村,名“闫家庄”,简称“闫庄”。


岳庄

明末此处有座庙,庙主姓岳,有庙地百余亩,雇人耕种,逐渐成村,得名“岳庄庙”,简称“岳庄”。


蝗蝻庙

明洪武年间,张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时此地茅草丛生,蝗虫遍野,危害甚烈,为驱虫免灾筑庙一座,内塑神像一尊,形似蝗虫,得名“蝗蝻庙”。


杨堂

清道光年间,杨氏为避水忠,自河北岸老杨庄(今属程庄镇)迁来,定居于奶奶庙(又称背座堂)东侧,故名“杨堂”。

正阳县各村名由来(各村名来历大全)(6)

杨堂村委会


袁庄

据《袁氏族谱》载:明永乐年间,吾族友谅公自洪洞迁居睢州之匡(今睢县匡城)今已五百余载。清道光年间,十六世祖袁克让自睢州三里庄迁此,故名“袁庄”。


蒋庄

蒋氏原籍江西南昌府新建县半坡村,据《蒋氏族谱》载:“元末,吾祖为太守解粮汴京,值大明起兵,不能旋里,侨居于睢籍。”

明朝中期,蒋氏一支自睢州城(今睢县)迁此,故名“蒋庄”。


张堂

据《张氏家谱》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郎中张五堂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医术高明,名扬乡里,村名“张五堂”,后简称“张堂”。


粪叉庄

清顺治年间,冯氏自本镇冯老庄迁此。不久,赵氏因遭河患自开封府仪封县赵寨流落至此,村有数户人家,村民勤劳吃苦,以捡粪积肥种出好庄稼出名,人称“粪叉庄”。


平岗

明中期,楚氏从三皇店村迁此,为防水患,堆土成岗,房建于岗上,故名“平岗”。


南新庄

明中期,张、李两姓自老杨庄(今属程庄镇)迁至平岗,清初,由平岗迁此建新村,故名“新庄”,1982年改称“南新庄”。


秦庄

明崇祯年间,秦氏一支自杞县北西肥村(今西寨)迁此,故名“秦庄”。


雷庄

此处原为黄河河床,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迁,留下大片土地无人耕种,雷氏由郑庄寨迁此。


双庙

明末清初,此处建庙两座,东称龙王庙,西称祖师庙。

清咸丰年间尹氏为避战乱,自黄河北岸迁此两庙中间定居,人称“尹双庙”,简称“双庙”。


葛寨

明洪武二年(1369年),葛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清同治年间筑寨称“葛寨”。


孙庄

明洪武三年(1370年),孙氏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


赵小楼

明洪武年间,赵、宋、孙三姓自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不久,三姓集资建小楼一座。因赵氏势众,出资最多,故以“赵小楼”命村名。


玉皇庙

明洪武二年( 1369年),郑氏奉旨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玉皇大帝庙前,取名“玉皇庙”。


前、后沙窝

据《赵氏家谱》载:赵氏祖籍天水郡。

明洪武二年 (1369年),自山西洪洞县迁杞于娄山之侧。后迁至赵家坛(今人和镇台上村),后世一支建家于沙丘之上,人称沙土地带为沙窝,故村名“沙窝”。

明正德末期,赵氏一支迁居村前,称“前沙窝”,此处称“后沙窝”。


郑老家

明初,王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河决官享(今高集),村毁于水,后王姓重返家园,称“王老家”。

明末,郑氏由考城县迁入,改称“郑老家”。


南赵庄

赵姓居此,名赵庄,1982年改名“南赵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