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筑墙,广积食,缓称王

有没有聪明的“叫花子”?

朱元璋在父母和哥哥饿死后,出家去了皇觉寺,当了和尚。

寺院后来也养不住人,朱元璋只好讨饭去,一讨就是三年。

要上了饱餐一顿,要不上忍饥挨饿是家常便饭。关键是敲开门的期待刹那,好心人可能给上一口饭,遇到地方恶霸不但不给吃的,可能放出一条恶犬来咬讨饭人。

这时候尊严受到极大的考验。

三年的讨饭让朱元璋摸清了当地山川地貌,风土人情。

更重要的是人性。

他参加起义后,当时和他抗衡的有张士诚和陈友谅。在先打张士诚还是陈友谅上,朱元璋的的手下主张先打较弱的张士诚。

朱元璋力排众议,先打陈友谅。他说:张士诚器小,陈友谅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

先打陈友谅,张士诚只会坐山观虎斗;而如果先打张士诚,陈友谅会乘虚而入,会让事态复杂。

朱元璋分析是对的。先消陈友谅,后消张士诚,这位给地主干活的放牛娃,到高筑墙,广积食,缓称王的朱重八为称帝铺平了道路。

三年的讨饭生涯,让朱元璋看透了人性

明朝皇帝的更替兴亡之鉴(每一个君临天下的帝王)(1)

二、朱家的叔侄关系

朱家在叔叔和侄子关系上总出问题。

朱元璋在和张士诚交战时,侄子朱文正守城洪都(今南昌)。

朱文正是个将才,指挥有方,张士诚怎么也攻不下。为朱元璋攻打张士诚其他地方赢得了时间。

等朱元璋大获全胜,论功行赏时,问朱文正想要什么时,朱文正谦让了一把,说自家人,就什么都不要了。朱元璋认了真,让朱文正还作他的洪都大都督。

其他人像常遇春和徐达都封官晋爵。

朱文正心想我只是谦让,叔叔你怎么就认真了呢?朱家人还不了解吗?

朱文正也不好意思再要。他开始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表现异样。他欺男霸女,不顺眼的他就暴打。后来他居然想投靠张士诚。

朱元璋闻讯后马上赶过去,质问张文正到底想干什么?最后把朱文正软禁起来。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时,他的叔叔朱棣对侄子的皇位窥视了很久。

本来他在北京做他的藩王,然后领兵南下攻入南京,火烧南京城,强行登上皇位。

而此时建文帝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让朱棣不踏实。

于是他派两队人马寻找朱充炆:派胡濙一队人马陆地上寻找,派郑和一队人马海上寻找。

朱棣知道是抢来了皇位,在南京夜长梦多,后来迁都北京。

明朝皇帝的更替兴亡之鉴(每一个君临天下的帝王)(2)

三、从皇帝宝座上跌落为人质,只因一场战役。

这就是明英宗朱祁镇的跌宕人生。

从未领兵打过仗的朱祁镇因为瓦剌(现蒙古)军的冒犯,领兵几十万出征在张家口的土木堡和瓦剌军相战,结果被马背上的民族也先打得一败涂地。

朱祁镇沦为人质。

朱祁镇从未带过兵打仗,他想着赢,如果赢了史册上会留下辉煌记录。他想效仿善于打仗的明太宗朱棣几次都能得胜归来。

也先凭借手中有皇帝人质,到明朝要东要西。

开始明朝还答应这些要求。毕竟皇上在人家手里。

也先胃口越来越大,也先觉着是一桩好买卖。

也先押着朱祁镇再到城下,再一次张口,城里的人无人答理。

因为已立新皇帝:朱祁珏,朱祁镇的弟弟。

朱祁镇从锦衣玉食,到天下唯我独尊的皇帝,到吹着边关的风沙,穿得暖不暖,吃得饱不饱,

都没人过问。

他的心里落差有多大?

但他都熬了过来。过了七年,他又登上了皇帝宝座。

看明朝的前半部,每一位皇帝都是通过枪林弹雨、血雨腥风获得的,为了皇位,甚至不顾手足之情:兄弟相残,叔侄相残。

在他们眼里,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亲情。

明朝皇帝的更替兴亡之鉴(每一个君临天下的帝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