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类别及考试科目设置(地理)专业

云南地理信息技术专升本考什么(2023年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1)

云南地理信息技术专升本考什么(2023年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2)

云南地理信息技术专升本考什么(2023年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3)

《地理学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概述

《地理学概论》考试内容由自然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三个部分构成。

1.自然地理学以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为主,包括自然环境形成背景,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成过程、基本特征、类型和分布以及该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等。

2.中国地理包括全国性的自然环境结构及其评价、海域与岛屿、人口与经济规律、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灾害与环境、区域划分、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战略等地理问题以及各综合区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等。

3.世界地理包括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人类海洋活动、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等全球性的主要地理问题以及各大洲及其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特点、人地关系问题和对外经济与社会联系问题等。

二、考试形式

考试方式:闭卷、笔答。

满分:150分(单科成绩)。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试题难易程度分布

较易试题 约占50%

中等试题 约占30%

较难试题 约占20%

四、题型及题型分值分布

单选题 约占20%

填空题 约占15%名词解释题 约占15%

简答题 约占30%

读图填图题 约占20%

五、内容比例

自然地理学 约占40%

中国地理 约占30%

世界地理 约占30%

六、参考教材

1.刘南威主编: 《自然地理学》 (第2版),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2.伍光和、王乃昂等编著: 《自然地理学》 (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 (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王静爱主编:《中国地理教程》 (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杨青山、韩杰、丁四保主编: 《世界地理》 (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刘德生等: 《世界地理》 (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版。

七、考试内容及要求

I 自然地理学

(一)地球

1.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2.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3.掌握地球自转、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4.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地壳

1.了解矿物的形态、性质和主要类型。

2.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和主要类型。

3.掌握地壳运动基本形式和地质构造类型。

4.理解地震成因、分类、震源、震中、震级、烈度、分布、危害。

5.理解地槽一地台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6.掌握地质年代表,熟记代(界)、纪(系)名称和划分的大致时间。

7.了解前古生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动植物界演化特征、地壳构造轮廓与古地理面貌。

(三)气候

1.掌握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2.大气的热力状况。

(1)了解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2)理解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3)理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和地气系统辐射差额(或平衡);(4)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3.大气的运动。

(1)了解气压和气压的时空变化;

(2)理解形成风的四种力’及地转风、梯度风;

(3)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三圈环流的形成、行星风系的分布和季节移动、季风环流、焚风。

4.大气中的水分。

(1)理解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2)了解影响蒸发的因素、水气凝结条件和水气凝结物类型;

(3)掌握大气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5.天气。

(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2)掌握气团和锋的类型和天气特征;

(3)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和天气特征。

6.气候。

(1)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

(2)掌握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3)掌握近代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四)水文

1.了解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2.陆地水。

(1)河流:了解水系和河流;了解河流的水情要素;掌握河流的补给;掌握河川径流的形成、变化和特征值;理解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2)湖泊和沼泽:掌握湖泊的分类;了解湖水的理化性质及水量平衡;掌握沼泽的形成和分类;

(3)地下水:了解地下水的形成条件、理化性质和运动;掌握潜水和承压水的形成、特征、补给和排泄方式;

(4)冰川:了解冰川的形成、运动和类型;理解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海洋。

(1)了解海水的理化性质;

(2)了解海水的运动形式;

(3)了解洋流的分类;理解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系统;掌握洋流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地貌

1.理解地貌的形成因素和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构造地貌。

(1)了解全球构造地貌;

(2)理解大地构造地貌;

(3)掌握地质构造地貌。

3.流水地貌。

(1)掌握流水的类型和作用形式;

(2)了解坡面流水地貌

与沟谷流水地貌;

(3)理解河流地貌及相关的概念。

4.喀斯特地貌。

(1)了解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

(2)掌握喀斯特作用的

影响因素;

(3)理解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

5.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

(1)了解风沙作用;

(2)理解风成地貌主要类型;

(3)掌握黄土的特性,了解黄土地貌主要类型。

6.了解冰川地貌与冻土(冰缘)地貌。

7.灾害地貌。

(1)了解崩塌的形成条件、地貌形态;

(2)掌握滑坡的形成条件、地貌形态;

(3)掌握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及其危害。

8.地貌类型。

(1)掌握陆地地貌基本类型;

(2)了解海底地貌基本类型。

(六)植物

1.了解主要生态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2.掌握植物群落的组成、外貌、结构和演替,理解植物群落对环境的影响。

3.理解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特征和生态适应性。

4.了解植物分布与植物区系。

5.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平衡。

(七)土壤

1.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3.土壤的形成。

(1)理解成土因素学说;

(2)理解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人为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掌握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

(4)理解土壤剖面分层模式。

4.理解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主要性态特征。

Ⅱ 中国地理

(一)自然地理结构

1.了解中国地表形态特征。

2.掌握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3.掌握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4.了解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与评价。

5.理解中国矿产资源基本特征,了解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6.掌握中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特点,了解中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

7.理解中国海域环境的优势和利用的不利影响。

(二)人口与经济发展

1.掌握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2.了解中国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与利用现状。

3.了解中国水利现状及主要引水工程。

4.理解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5.了解中国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理解主要工业的分布。

6.掌握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及运输网。

7.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特点与现状。

8.掌握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减灾对策。

9.掌握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分布中心、受威胁现状和主要保护方法。

10.掌握中国土地退化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

11.理解中国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及大气、水体、土壤环境污染状况。 ’

(三)地理区域的划分

1.理解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2.理解中国行政区划。

3.掌握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和七大经济区的划分。

(四)区域分析

1.东北区:

(1)理解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

(2)了解产业结构特点。

2.华北区:

(1)了解区位优势;

(2)理解首都经济圈的内涵;

(3)掌握水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4)了解黄淮海平原治理的方法。

3.晋陕内蒙古区:

(1)了解自然地理条件;

(2)掌握该区域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自然资源优势;

(3)了解土地退化问题。

4.长江中下游区:

(1)了解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区域发展条件及产业结构;

(3)了解区域发展布局。

5.东南区:

(1)掌握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

(2)了解经济发展特点与产业结构特征。

6.西北区:

(1)掌握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绿洲农业与畜牧业。

7.西南区:

(1)掌握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经济发展特点。

8.青藏区:

(1)掌握自然地理特征;

(2)了解经济发展特点。

Ⅲ 世界地理

(一)总论

1.掌握全球大陆地形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理解全球地表形态的演化。

2.掌握地球上的气候带、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3.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表海陆系统的影响。

4.掌握地表环境异常引发的全球性自然灾害问题。

5.理解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形成,掌握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其特点。

6.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7.了解海洋资源种类及其开发前景,掌握大陆架自然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

8.理解当代人地相互作用的全球化表现,掌握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动向和任务。

9.了解世界民族与文化分区的基本格局;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地理格局与世界自然地理环境地区差异之间的联系;掌握世界人口的城市化过程和城市化问题。

10.理解陆地高纬度地带和低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掌握陆地中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11.了解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地域形态;理解世界经济中心地的形成原因和作用;理解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化;了解知识经济在世界上的分布规律。

(二)亚 洲

1.了解亚洲自然地理分区及各区的综合自然特征;掌握亚洲经济发展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2.理解区域性人地关系的基本特点与问题;掌握亚洲工业化的时空过程及其地域格局。

3.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掌握日本经济发展特征和经济分布格局及形成原因。

4.了解韩国工业化特点及其国土结构特征。

5.掌握印度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及其所处的世界地位,了解其工农业发展及存在问题。

6.了解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人文环境状况,掌握其经济发展模式与区域经济合作进展。

7.了解中亚地理环境特点,掌握其灌溉农业与工矿业。

8.了解西亚地区的位置、范围及其自然环境特征,掌握西亚的人文环境特征及石油经济地位。

(三)欧洲

1.掌握欧洲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欧洲自然地理分区及各区的综合自然特征。

3.掌握欧洲人口、民族和文化的主要地理特征;了解欧洲政治地图演变的历史进程。

4.掌握欧洲现代经济地域格局的基本状况。

5.掌握英国三大产业的兴衰演变、法国的工农业生产、德国的工业生产。

6.掌握俄罗斯的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特点及其重大意义,理解俄罗斯东、西部经济地带的经济地理特征。

(四)非洲

1.掌握非洲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了解非洲历史发展和政治地图演变进程;理解非洲社会动荡、经济落后和居民贫困的主要原因。

3.掌握非洲优势产业构成及其布局。

4.了解非洲南北两大地域的概况。

(五)美洲

1.掌握美洲自然地理环境基本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影响。

2.理解美国的人口、民族与种族、文化和城市等方面的特征;掌握美国的主要产业及其布局的基本特征;理解美国城市经济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和现有的地理格局;理解美国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3.了解墨西哥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状况。

4.理解中美地峡和加勒比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情况。

5.了解南美洲各国经济改革的成就与问题、主要产业及其布局。

6.掌握巴西自然条件的特点、主要产业及其布局。

(六)大洋洲

1.了解大洋洲的地理范围;掌握大洋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历史上大洋洲的“地理发现”和大洋洲现在的政治地图。

2.掌握澳大利亚大陆地形基本特征、矿产资源、半环状的自然带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产业分布。

3.了解澳大利亚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及其融人“亚太地区”的经济和贸易。

4.了解新西兰自然、人文和经济概况。

(七)南极洲

1.掌握南极洲气候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理解南极洲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3.了解人类在南极洲科学考察和探索的历史进程。

4.了解南极洲保护的相关法律文件的主要内容。

5.了解中国在南极洲科学考察活动的实施状况。

《地质学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概述

地质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包括了地球概况、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质作用、物质循环、自然资源、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等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基本问题。而《地质学概论》是地质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学会知识的实际综合运用,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门课程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圈层构造、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内外地质作用、岩石与矿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主要特征。地壳运动(或构造运动)的方式、构造变形(褶皱的类型、节理的类型、断层的类型)及野外的识别,地下水的分类、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等内容。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的考试方式。

满分:150分(单科成绩)。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试题难易程度分布较易试题

约占50%中等试题 约占30%较难试题 约占20%

四、题型及题型分值分布单项选择题

约占10%判断题 约占20%填空题 约占15%名词解释

约占20%读图题 约占15%简答题 约占20%

五、内容比例地球概况与岩石圈 约占5%矿物

约占10%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约占10%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约占15%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约占5%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

约占10%地壳运动 约占5%构造变形 约占20%地下水

约占5%环境与地质灾害 约占5%地形图和地质图的基本知识 约占10%

六、参考教材

1.叶俊林、黄定华、张俊霞编:《地质学概论》,中国地质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2.韩运宴、罗刚、徐永齐主编: 《地质学基础》,中国地质出版社2007年8月版。

七、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地球概况

1.了解地球的外部、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简要特征。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中重要的分界面(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

3.了解地球磁场特征三要素名称。

4.了解地壳与岩石圈有什么差别。

5.掌握大陆地壳的进一步划分和组成特征。

第二章 岩石圈

1.了解岩石圈表面的陆地地形、洋底地形单元划分。

2.了解克拉克值(地壳化学元素丰度)概念。

3.了解现代板块划分的首要标志及全球六大板块名称。

4.掌握内动力地质作用及外动力地质作用概念,主要类型划分。

5.了解内、外动力作用有哪些相关关系。

第三章 矿物

1.了解矿物的概念,矿物与岩石的区别。

2.掌握晶体与非晶体的概念及区别。

3.了解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

4.了解矿物的分类与命名。

5.掌握如何区分矿物的晶面与解理面及断口。

6.掌握矿物的摩氏硬度计(十种矿物为标准)由低到高的顺序。

7.了解哪些元素容易形成自然元素矿物。

8.了解硫化物与氧化物矿物在化学成分、物理性质上有何主要差别。

9.掌握石英、斜长石、方解石的主要鉴定特征和区别。

第四章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1.了解岩浆作用概念、类型,侵入体产状。

2.了解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及主要类型。

3.掌握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在结构、构造上的主要区别。

4.了解岩浆岩分类的主要依据及岩类划分、简要特征。

5.掌握玄武岩、花岗岩的主要区别。

第五章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1.了解风化作用的分类,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的区别。

2.掌握河流的侵蚀(下蚀、侧蚀)作用。

3.了解研究风化壳的意义。

4.了解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概念及区别,掌握河流冲积层二元结构特征。

5.掌握沉积岩的层理构造类型。

6.了解沉积岩分类的主要依据及类型划分,掌握石英砂岩、页岩的主要区别。

第六章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1.了解变质作用概念及变质作用方式。

2.了解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

3.了解正变质岩与副变质岩原岩区别。

4.了解变质岩五大类型名称。

5.掌握大理岩与石灰岩的区别。

第七章 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

1.了解岩层与地层的概念、差别。

2.掌握地层间接触关系: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概念。

3.了解常用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法。

4.了解岩石地层单位定义、划分,掌握“组”的定义。

5.了解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对应关系。

6.掌握并熟记地质年代表。

第八章 地壳运动

1.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特征。

2.了解地质历史时期中地壳(水平、垂直)运动的主要标志。

3.了解地震的概念及地震的成因类型。

4.掌握构造地震的主要特点。

第九章 构造变形

1.掌握岩层产状的三要素名称及测定方法。

2.了解地层不整合存在的标志、形成时代判别。

3.掌握褶皱的基本要素、褶皱基本分类。

4.掌握背斜和向斜的本质区别,了解褶皱有哪些组合类型。

5.掌握张节理、剪节理主要特征、区别,节理与断层的区别。

6.了解断层的概念及断层要素,断层基本分类。

7.掌握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的力学性质区别,了解断层有哪些组合形式。

8.了解如何区分不整合和断层。

9.掌握野外识别断层的标志及断层性质的判断。

第十章 地下水

1.了解地下水及其来源。

2.了解地下水的贮存形式及不同埋藏条件下的地下水。

3.掌握重力水的特征及主要类型。

4.掌握隔水层与含水层以及包气带与饱水带定义。

5.了解地下水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主要指标名称。

第十一章 环境与地质灾害

1.了解人为地质作用主要表现,当前主要的环境地质问题内容包括哪些。

2.掌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

3.了解地质灾害中突发型、危害最大的几种灾害类型名称。

第十二章 地形图和地质图的基本知识

1.了解地形图的相关概念及使用方法。

2.认识地质图的符号及色谱。

3.掌握读图方法。

声明:以上内容来源网络整理,分享的文字内容、照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我们对分享的内容保持中立,分享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只做学习使用,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侵权和其他问题,若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星云地理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