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历史中,并没有血滴子这样的暗器,但却有一个叫做“粘杆处”的办事中心,相当于今天的信息情报处。雍正建立“粘杆处”是在他做皇子的时候,贵为皇子成立“粘杆处”只是为了玩。从名字可以看出,这个办事处主要为雍正提供怎么抓蜻蜓、粘蝉、钓鱼等服务,随着雍正的成长以及对皇位的渴望,成为九子夺嫡中的一员,为了招揽武林高手,培养自己的心腹,他秘密地将死士招入“粘杆处”,以其为幌子培养暗杀和情报人员。

历史上的血滴子是什么(历史中到底有没有血滴子这种暗器)(1)

至于血滴子的由来,在浩瀚的历史资料中,对比找到了最早记载血滴子的历史证据。血滴子的第一次出现,是在《清史通俗演义》之中,作者蔡东藩通过创作赋予了“粘杆处”中最具有杀伤性的暗器,原文如下:“这血滴子是什么东西?外面用革为囊,里面却藏着好几把小刀,遇着雠人,把革囊罩他头上,用机一拨,头便断入囊中。再用化骨药水一弹,立成血水,因此叫做血滴子。这乃雍正皇帝同几位绿林豪客用尽心机想出来的。

可以使人头和脖子分开的武器很多,大刀砍、利斧挥,都可以达到目的。而这个血滴子却不是寻常的武器,从可以看到的记载中,它在使用的时候,是“放出去”的。然而它又不是可以“取人首级于千里之外”的飞剑。 它使用时,和目标的距离不会太远,把血滴子放出去(或者是抛出去),它会把目标的头罩住,然后割下目标的头,再收回来。割下的人头,就在血滴子里面被带了回来,所以被害的目标,就成了无头尸体,十分恐怖。 所以在银幕上看到有的血滴子像一顶草帽,有的血滴子像一个鸟笼,有的在放出去的时候会“呜呜”怪叫,有的会旋转,有的有许多牙齿一样的利刃,有的有像照相机快门一样的装置——“喀喳”一声,人头分离。

历史上的血滴子是什么(历史中到底有没有血滴子这种暗器)(2)

实际上历史中并没有叫做血滴子这种暗器。不过,蔡东藩的创作影响力极大,以至于大家都知道血滴子,却不知道粘杆处。除了《清史通俗演义》的描述外,民国很多清野史中也有记载关于血滴子的记录。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1919年雁北老头的文章《满清十三朝宫闱秘史》中对血滴子制作方法的记载。这些记载只是片段,甚至有的野史记载只是一句话带过,那么血滴子是怎样被老百姓所熟知的呢?这就要靠一本名为《八大剑侠传》的武侠小说了。民国期间,小说相当于现代的电视剧、电影一样,是最广为百姓传播的文化输出形式,而武侠系列更是当时最为流行的小说分类。《八大剑侠传》的作者是晚晴到民国时期著名的医者与武侠小说作家陆士谔,他在小说中对血滴子进行了重墨描述,更是赋予了这个武器的发明人,独特的创新留给了读者深刻的印象,从而得到广为流传。

历史上的血滴子是什么(历史中到底有没有血滴子这种暗器)(3)

血滴子在小说中的杀伤力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它的粉丝也自然多了起来。随后,陆士谔在他的清朝绿林系列的鸿篇巨作中多次将血滴子供奉到神位之上,成为民国时期家喻户晓的神器。1922年,血滴子被改编为京剧《血滴子》,这是它第一次登上剧院舞台,随后,电影《血滴子》于1929年在上海上映,这是第一部以血滴子为主线的电影。香港电影业发展起来之后,很多血滴子影片开始上映,并传入台湾和大陆,直到今天,血滴子仍然是电影、电视剧取材的热点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