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季谦

前几天我在逛论坛的时候,偶然看到有人讨论这样一个现象,定义四个Integer类型的变量,分别初始化赋值为a=100,b=100,c=1000,d=1000,然后用println分别打印输出a==b和c==d的boolean值。这时就会出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a==b会被判断为ture,而c==d被判断为false。我觉得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就自己在eclipse上玩了一遍,运行截图如下:

integer的默认值(通过本质看现象)(1)

问题便来了,同样类型的数值,为何a==b是正确的,而c==d则被判断为错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说要透过现象去看本质,但若能反过来通过本质来分析现象,我想,同样可以深入理解很多东西。就像你能读懂一个人,就会很容易理解这个人的所作所为。打一个比方,你要弄懂一个人为何要犯罪,首先得了解他做这件事的心理,这就是通过本质回过头去看现象。

这道题,如果能通过本质来看现象,就会茅塞顿开。

Integer的本质是什么,当然是它的源码咯。

在我们定义Integer a=100时,编译器会转成Integer.valueOf(100),即内部实现是Integer a= Integer.valueOf(100),而在Integer的源码里valueOf方法如下:

public static Integer valueOf(int i) {

if (i >= IntegerCache.low && i <= IntegerCache.high)

return IntegerCache.cache[i (-IntegerCache.low)];

return new Integer(i);

}

通过Integer的内部代码,可以看到有一个范围,即IntegerCache.low和IntegerCache.high。通常情况两者默认初始化为IntegerCache.high=127,IntegerCache.low=-128,同时,Integer内部还有一个静态static代码块,它会在类被加载时被执行,该代码块如下:

  1. static {
  2. int h = 127;
  3. String 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
  4. sun.misc.VM.getSavedProperty("java.lang.Integer.IntegerCache.high");
  5. if (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 null) {
  6. try {
  7. int i = parseInt(integerCacheHighPropValue);
  8. i = Math.max(i, 127);
  9. h = Math.min(i, Integer.MAX_VALUE - (-low) -1);
  10. } catch( NumberFormatException nfe) {
  11. }
  12. }
  13. high = h;
  14. cache = new Integer[(high - low) 1];
  15. int j = low;
  16. for(int k = 0; k < cache.length; k )
  17. cache[k] = new Integer(j );
  18. // range [-128, 127] must be interned (JLS7 5.1.7)
  19. assert IntegerCache.high >= 127;
  20. }

在执行该静态代码块时,会新建一个数组cache,把-128到127的数字都放在这里面。再结合前面的valueOf方法,可以看出,如果赋值的参数在127个-128之间,就会直接从静态代码块的缓存中返回一个实际数,它们都属于同一个对象;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就会return new Integer(i),即返回一个新建且不同的对象值。

分析完Integer的部分源码后,就可以知道前面问题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了。当a,b赋值为100时,两者都在127~-128的范围间,在同一个缓冲中,属于同一个对象且数值相同,那样a==b即为true;而当c,d赋值为1000时,就超过了范围,就会创建新的对象,两个引用指向不同的对象,即使对象拥有相同的内容,用==比较结果依然是false,这样的话,c,d已不属于同一个对象了,自然就会为fal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