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乃成功之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意即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只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得失,改善策略,就能最后取得胜利。古今中外,这种由败而胜的事例举不胜举,所以被大家认为是个普遍真理,或用来激励自己,或用来安抚别人。

其实,还有一句话叫“成功乃失败之母”,意思是说,由于成功而使人变得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轻敌狂妄,自以为是,从而导致失败。这句话虽没那么流行,但也是不可多得的经验之谈,用来验证的例子也很多。

细分起来,由胜而败计有这样几种情况:

小成功导致大失败。

一开始,人们做事兴业都是很谨慎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断向前推进,慢慢积累成绩,因而取得小成功。成功以后,就自以为有经验了,有资本了,有能力了,过去谦恭的人变傲慢了,过去小心的人变大胆了,过去虚心纳谏的人变油盐不进了,下一步的失败就势不可免了。股市和期货市场里这种情况特别普遍,一般散户刚入市时无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反复斟酌,到处求证。一旦成功地赚了一小笔,押对了一两支股票后,便信心爆棚,以为自己已掌握了炒股的秘诀,不是“股神”也差不多了。于是就大刀阔斧地开始往里投钱,满怀希望要大捞一笔,最后被套牢就成了大概率。

失败来自成功之母(成功乃失败之母)(1)

局部成功导致全局失败。

改革开放初期,有几个著名的企业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搞承包,取得不错成绩。于是就将“一包就灵”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盲目扩张,贪大求快,摊子越铺越大,连锁店遍地开花,因为水土不服,亏损严重,资不抵债,最后不得不草草收场,铩羽而归,风云人物成了明日黄花。毕竟,要经营好一个企业,除了承包责任制,还有科学管理,技术开发,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投入产出,成本核算等环节,缺一不可。从局部来看,承包确实是成功的,可喜可贺;但对全局来说,因条件各异,情况复杂,如果冒然推进,全面铺开,就难免要吞下失败的苦果。所以,把局部成功经验向全局推广时,一定要慎之又慎,要考虑天时地利因素,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别忘了“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古训。

失败来自成功之母(成功乃失败之母)(2)

此处成功导致他处失败。

诸葛亮的空城计很成功,吓退了曹魏的虎狼之师,全身而退,成为千古美谈。但他在西城的成功,换个地方就未必能行;他对司马懿的成功,换个对手就可能会失灵。因为他吃定了司马懿的多疑性格,如果随便换成敢杀敢冲的夏侯渊,或张辽,或徐晃,或许褚,他都要吃败仗。拿破仑在北欧纵横驰骋,所向无敌,因为那里地盘小,后勤供应方便,重武器也能施展;而到了寒冷无比,地域辽阔的俄罗斯,他那一套成功战术就不灵了,重武器运不过去,粮草不继,冻饿导致严重减员,6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2万人狼狈逃窜。

此时成功导致他时失败。

经验是成功的产物,教训是失败的产物。经验确是个好东西,但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把经验变成经验主义,把经验等同于真理,把此时此地的经验推广到他时他地,那可能就要害死人了,必然会导致失败。清军是靠骑射打天下的,当初也确实取得很多胜利,所向披靡。可是,随着火药枪炮的问世,骑射术基本上失去了作战价值。鸦片战争以及后来的几次战争中,还以弓箭长矛为主要武器的清军,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就没什么好奇怪了。不能与时俱进,把15世纪的成功经验搬到19世纪使用,必然会碰个头破血流,输个血本无归。

广告郭沫若集(学者文选)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当当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机关西柏坡进驻北平。毛泽东对周恩来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希望考个好成绩……李自成大军成功进入北京后,骄奢淫逸,花天酒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最后土崩瓦解,作鸟兽散,输了个精光。成功乃失败之母,李自成又是一例,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分析得最为透彻,值得一读。(《甲申三百年祭》请关注公众号阅读第二条

失败来自成功之母(成功乃失败之母)(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