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外语学习者通常会有单词难记、语法难学的痛苦。我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教材。
人们通常都会以为,古典语言(如古拉丁语、古希腊语、梵语)比现在广泛使用的语言更复杂,更难学。理由是,现在已经没有人继续使用这些语言,缺少实际交流的机会。
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是,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完全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适合的替代方案。
比如,在印度依然还有很多人在使用梵语。而且使用现代梵语——印地语的人更多。先大概了解一些印地语的常识,再学习梵语就方便多了。
希腊语更不用说了,先大概了解现代希腊语常识,再学习古典希腊语绝对会容易很多。
同样地,古教会斯拉夫语也演变成俄语、乌克兰语等众多的语言。如果我们在学习英法德意西等语言的同时顺便了解一些印欧语的常识,再学习俄语也会是一种非常美妙地体验。
人们常说,古拉丁语是一种死语言。其实,这是看问题的方法有问题。拉丁语已经演化为通俗拉丁语并产生出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等众多的罗曼语。就像古汉语演变成现代汉语的各种方言,是正常的新陈代谢。
大家可能都知道,英荷德语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西日耳曼语族,它们和罗曼语的关系相当于堂兄弟。
下面的截图只是列出一些重要的语言,事实上,印欧语系(英语:Indo-European languages),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语系之一。
欧洲、美洲、南亚和大洋洲的大部分国家都采用印欧语系的语言作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印欧语系包括443种(SIL统计)语言和方言,使用人数有20亿。
大家是同一棵大树上的分支,自然会有很多的同源单词和相似的语法规则。
印欧语系语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形容词有复杂的变格(Declension),动词有复杂的变位(Conjugation)。
我们这里重点谈谈变格问题。
其实名词变格是古代语言的通用方法。根据相关的研究,上古汉语和更早的原始汉藏语实际上也有变格和变位。只是在后来的进化中早早地消失了。
大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原始汉藏语的语音、语法和嘉绒语相似:没有明确的声调系统,有复辅音,有复杂的动词形态。
法国学者奥德里库尔早在1954年发现汉语的声调是后起的,战国时的汉语没有声调,到了南北朝韵尾-s和喉塞音分别演变成去声和上声。
上古汉语也有复杂的形态,例如:使动的s-前缀:登(端母登韵)上古汉语*təəŋ,增(精母登韵)*s-təəŋ。嘉绒语和藏语里存在着同样的s-使动前缀。
按照历史语言学的定论,声调的有无、语序(动词、主语和宾语的相对位置)、音节结构等类型特征无法支持或者否认语言同源关系的假设,因为这些特征容易扩散到不同的语系。惟有共同的形态成分(前缀、后缀、中缀、元音交替等)和基本词汇才能证明这种关系。
由于佛教的引进,汉语和印欧语最亲密的接触是梵语。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汇实际上都源自梵语。
比如汉语中的“佛”是“佛陀”的省称,源自巴利语或梵语中的बुद्ध (buddha, “awakened, enlightened”,觉醒),是动词बोधति (bodhati, “wake”,醒)的过去分词,最终源自PIE(原始印欧语) *bʰewdʰ- (“to be awake, aware”)。英语中音译为Buddha。
【英语】Buddha['buːdə /'bʊd-]n. 佛陀; 佛像; 佛
大家一定会问,“佛fó”和“bu”的读音差距很大,为什么用这个字音译bu-呢?
这是因为,古汉语“佛”的读音和bu近似。在唐朝的时候,“佛”的读音是 bhiət。
有趣的是,俄语будить (“to awaken”), 哥特語 biudan, 英语bid,德语bieten (“to bid”), Bote (“apostle”)和梵语中的梵語詞根 बोध-(budh-)源自同一个PIE(原始印欧语)词根。
【英语】bid [bɪd]v. 出价; 祝愿; 投标; 命令, 吩咐; 投标; 喊价, 出价; 叫牌n. 出价; 投标; 喊价; 出价数目
【德语】bieten(国际音标/ˈbiːtən/) v.出价。提议。
拆解:biet en。
德语中的ie读[i:],对应英语元音字母e的字母音,单词中的ee。
-en是德语、荷兰语和中古英语的动词后缀。
俄语中还保留了原来的意思。
【俄语】будить(国际音标[bʊˈdʲitʲ]) 动词 唤醒,唤起,激起
俄语中的буд-对应拉丁语中的bud-。-ить对应拉丁语中的动词后缀-ire,英语中作动词后缀的-ish,德语中的-ieren。
只要认识词根,记忆这样的俄语 单词并不难。
通过俄德词典,我们可以看到对应的德语动词是wecken。
【德语】wecken(国际音标/ˈvɛkŋ̩/, /ˈvɛkən/) v. 唤起。唤醒。
下面,我们重点谈谈印欧语的变格问题。
梵语中,完整地保留了PIE中的8种格变化。拉丁语、俄语中通常有6种格变化,希腊语有5种,德语是4种,而世界语保留了2种格变化。
事实上,古英语中也有5种格变化。在中古英语时期,在说法语的国王统治下,格变化几乎消失了,只有一些人称代词还保留了格变化。而英语的亲兄弟德语现在依然保留了4种格变化,不过绝大多数是通过冠词的变化实现。
对于现代汉语、现代英语等现代语言的学习者来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格变化虽然消失了,但通过格变化实现的语法功能一样也没有少。一定需要用某种方式来替代。所以,大概了解印欧语的格变化,对学习英法德荷意西俄印地日韩等现代语言有很大帮助。
英语、法语和汉语一样,通过语序确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也就是说,通过语序的固定替代了主格和宾格。日语、韩语通过增加格助词确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对于理解汉语句子主语和宾语的人来说,了解主格和宾格并不是什么难题。
主格、宾格以外的格变化基本上是通过增加介词的使用取代的。所以,这个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
我手头有一套不错的英语版教材。其中有一本是McGraw-Hill 2001年出版的《Schaum’s Outline of Latin Grammar》,作者是Alan Fishborn。
我觉得,这本书对拉丁语语法,特别是格变化的介绍,简单、清晰、好懂。是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稍微学过一点英语的人,借助词典都可以轻松读懂。
我们这里重点介绍拉丁语的与格和夺格。
Alan Fishborn先生的《Schaum’s Outline of Latin Grammar》截图
在学习与格和夺格前最好先熟悉英语dative和ablative这2个单词。
请牢记:英法德意西语中,正式用语几乎都用拉丁语源单词。只要用正确的方法记忆英语单词,基本上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顺便掌握相应的英拉法德荷意西俄等众多语言的相应单词。
【英语】dative [ˈdeitiv]n. 【语】与格; 与格形式adj.1. 【语】与格的2. 【律】(物品等)可随意赠与他人的
拆解:da t ive。重点记忆da-就可以了。
源自拉丁语datīvus (“appropriate for giving”),源自datus (dō (“I give”)的过去分词) -īvus (“-ive”)。
拉丁语中的datus由词根da-和后缀-tus构成。其中的词根da-源自原始意大利语*didō,源自PIE(原始印欧语) *dédeh₃ti,源自词根*deh₃- (“give”,给,与)。和古希腊语δίδωμι (dídōmi),梵语ददाति(dádāti)同源。
拉丁语中的动词dō相当于英语中的I give,“我给”。
什么是“与格”?
就是给予的对象。就是汉语句子“请把这本书给我”中的“我”。在拉丁语对应的句子中,表“我”的单词要用与格形式,英语中用to me来代替。
英语中的人称代词只区分主语、宾格和所有格(也就是属格)。对应拉丁语中的与格,英语中用介词to或for接宾格的形式实现。
也就是说,拉丁语表“给~”和“为~”这样的意思时,要用名词、形容词等的与格形式。
学习夺格前最好先熟悉ablative这个单词。
【英语】ablative ['æblətɪv]adj. 夺格的n. 夺格
拆解:ab lat ive。
ab-是拉丁语前缀,表“离开,脱离”。
lat-的意思是“(被)运送”。
-ive是法语的形容词后缀,源自拉丁语中的-ivus。
法语中的形容词后缀-if/-ive分阴阳,而英语不再区分阴阳,所以就只用其中的一种形式。
源自中古英语ablative, ablatife, ablatyf, ablatif,源自古法语ablatif (“the ablative case”),源自拉丁语ablātīvus (“expressing removal”),源自ablātus (“taken away”),源自auferō (“I take away”)。
这里有一个英语学习者通常会掉下去的拉丁语不规则动词变化的陷阱:拉丁语常用动词ferre(表“携带”,和英语作动词的bear同源)的过去分词是latus。la-和fer-在读音上的差别很大。
【拉丁语】fero, ferre, tuli, latus V bring, bear; tell/speak of; consider; carry off, win, receive, produce; get;
拆解:fer o。
拉丁语中的fero是第一人称单数现在式,相当于英语中的I bring,而拉丁语的ferre是现在时不定式,对应英语的to bring。
latus实际上是ferre的完成被动分词,对应英语中表“被动”的过去分词。
英语中的过去分词实际上是把“主动完成分词”和“被动完成分词”合二为一了。所以,英语学习者稍微了解一些拉丁语语法常识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分词的本质。
拉丁语中的夺格事实上融入了以前的工具格、位置格、伴随格等,所以在表“手段(或工具)、施事者、伴随、方式、地点、时间”等概念时通常会用夺格。
所以,拉丁语中的夺格分为2种情况:一是不用介词,二是用介词。
一般来说,拉丁语由于有复杂的变格,所以,介词的使用要少得多。但是,只有6~7种格变化是远远不够的,依然还需要使用介词。
要知道,爱沙尼亚语有14种变格,芬兰语有15种,匈牙利语有18种,而高加索语系的采兹语(Tsez language)甚至拥有64种格。
拉丁语的夺格通常会和介词ab(by,from),cum(with),de和ex(from),in(in, on)配合使用。
拉丁语中的介词大多数支配宾格,少数支配夺格。有4个介词既可以支配宾格,又可以支配夺格。如拉丁语介词in,接宾格相当于英语中的into(动态),而接夺格相当于英语中的in(静态)。
也可以说,英语中是用in,into,on, onto这样的介词取代了原来的宾格和夺格。
事实上,拉丁语是用“in 夺格”的形式替代了以前的“位置格”,用“cum 夺格”的形式替代了原来的“伴随格”,用“ab 夺格”替代了原来的“工具格”。而de-和ex-的使用是对“夺格”实现的功能起到进一步的细化作用。
下面,我们用拉丁语中的第一变格名词agricola大概了解拉丁语中的与格和夺格。
我们先学习一下拉丁语的agricola和相关的几个英语单词。
【拉丁语】agricola(古典式发音/aˈɡri.ko.la/, [aˈɡrɪ.kɔ.ɫ̪a],教会式发音):agricola, agricolae n. f. farmer, cultivator, gardener, agriculturist; plowman, countryman, peasant;
实际上由ager (“field”) -cola (“-tiller”, “-cultivator”)构成。
agri是名词ager的单数属格。
只要分别学习ager和cola就不用再“背”agricola。
【拉丁语】ager(古典式发音/ˈa.ɡer/, [ˈa.ɡɛr],教会式发音ˈa.d͡ʒer/, [ˈaː.d͡ʒɛr]):ager, agri n. m. field, ground; farm, land, estate, park; territory, country; terrain; soil;
提示:《维基词典》提供的是古典式发音。而《谷歌翻译》提供的是教会式发音。善用网络资料是信息化时代学习外语的无敌方法。
源自原始意大利语*agros,源自PIE(原始印欧语) *h₂éǵros。和古希腊语ἀγρός (agrós),梵语अज्र (ájra),古英语æcer (现代英语acre)同源。
拉丁语中的-cola实际上是由动词colō 加后缀 -a (agent noun)构成。
【拉丁语】colo(古典式发音/ˈko.loː/, [ˈkɔ.ɫ̪oː],教会式发音/ˈko.lo/, [ˈkɔː.lɔ]):colo, colere, colui, cultus v. live in (place), inhabit; till, cultivate, promote growth; foster, maintain;
源自早期的*quelō,源自PIE(原始印欧语) *kʷel- (“to move, to turn (around)。和古希腊语πέλω (pélō), πόλος (pólos), τέλλω (téllō), τέλος (télos), τῆλε (têle), πάλαι (pálai), κύκλος (kúklos),梵语चरति (cárati),英语wheel同源。
拉丁语中的colo相当于英语中的I cultivate,而colere相当于to cultivate。
请特别注意:英语中的后缀-ate源自拉丁语中的-atus。
英语中的动词后缀-ate对应拉丁语和意大利语中的-are,法语中的-er,西班牙语中的-ar,德语中的-ieren,俄语中的-ать。
所以,我们看到英语用到-ate动词就基本上可以判断出它源自拉丁语。
【英语】cultivate ['kʌltɪveɪt]v. 培养; 耕作
把cult-取下来加上-ure,再在前面加上agri-就成了英语单词agriculture。
【英语】agriculture ['ægrɪkʌltʃə]n. 农业, 农耕; 农艺, 农学
agri cul tur e。
这里的cul-是拉丁语词根col-的变化——变化元音。
事实上,英语中用culture表“文化”。
【英语】culture ['kʌltʃə]n. 文化, 耕种, 修养v. 耕种, 使有教养
拆解:cul tur e。
只要您愿意就可以轻松掌握相应的拉丁语单词cultura。再加上agri-就是拉丁语表“农业”的单词agricultura。
我们这里要介绍的agricola的意思是“农夫”,意思是“在土地上耕种的人”。
相信您可以看出来:agri-和col-这2个部分是没有任何变化的,主要体现名词“数”和“格”的变化都在词尾部分。实际上就是通过词尾的读音变化表达不同的语法功能。在没有文字的时代,这是最经济、最简便的方法。
相信您可以看出来,单数属格、单数与格和复数主格/呼格的词尾都是-ae。而复数与格和夺格的词尾都是-ī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