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分不清《左传》和《春秋》的区别。

《左传》全称《左氏春秋传》,相传左丘明所著(也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记叙公元前722-前468年间(鲁隐公元年—鲁哀公27年,共255年,书末附鲁悼公4年及智伯灭亡),东周列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极具史学价值的研究“春秋”往事的好资料。

“春秋”,起止为公元前770-前476年(周平王元年—周敬王44年),总共295年,因鲁国史官按四季记录各国故事,又孔子加以修订的儒家经典《春秋》(记叙内容起止为公元前722—前481年,鲁隐公元年—鲁哀公14年,共242年)在内容时间上大体一致而得名。

《春秋》记事多散佚,孔子整理后内容微言大义,经文言简意深,方便人们理解注释的就是“春秋三传”。当然有说法认为《左传》是独立撰写的,跟《春秋》注解无关。总之,近三百年的历史有这些书籍的记载(另有《春秋物语》、《国语》等书),何其幸也。

这段时期的中国,国土面积不到200万平方公里,尚处蛮荒渐退,神话愈减的少年时代,文明正走向成熟。东周的躯壳下是诸侯争霸的割裂局面,其中一方面神鬼崇拜不绝,祭祀占卜之风盛行,可一部分人已经开始走在破除上天迷信,“远鬼神,尽人事”的道路了。

子产,生于春秋早期,郑国贵族,法家先驱,后为郑国执政,《左传》中有关于“子产论天道”的部分:昭公18年,夏五月,宋、卫、陈、郑发了火灾,裨灶通过星象预言郑国又要发大火,子大叔希望子产祭祀祈禳,以平灾难。子产的回复是“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岂不或信?”

我的理解就是说上天的好恶比起人间世道更难掌握,那些飘渺的神祇抓不住摸不着,有人预言的中,无非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罢了。正是“天道远,人道弥”,岂可全信?最后的结果是预言失败,郑国并未发大火。

对春秋的看法(关于春秋的二三事)(1)

《左传》鲁僖公21年的“臧文仲谏焚巫尪”事件。文仲力阻僖公以火烧突胸仰面的残疾人来旱备的方法,留下“天欲杀之,则如勿生;若能为旱,焚之滋甚”的话语。认为不可因天灾降下就招惹人祸,乱杀的做法并不可能取悦到上天,这个逻辑是荒谬的,最紧要的不是连接上天,而是处理大旱的具体防治措施。最后的结果是“是岁也,饥而不害。”鲁国并未发大灾。

鲁僖公16年的“周内史论吉凶”事件。叔兴当时在宋国,遇到陨石和神风过境,宋襄公问其是凶是吉,他的背后回答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在也。吉凶在人。”

另有“内史过论神降”事件中的“虢必亡矣!虐而听于神”“宫之奇论神享”事件中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均透露出摆鬼神于束之高阁之姿,强调“人命”而非“天命”的人文主义色彩。

2500年前的人尚有这等精神和觉悟,怎么现在有的人却靠吃斋叩头想换来一世荣华?所以,只管脚踏实地,一往无前的“尽人事”。

对春秋的看法(关于春秋的二三事)(2)

对春秋的看法(关于春秋的二三事)(3)

,